大辽名臣——沙彦珣

来源:桑干流韵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茂盛 发布时间:2024-05-11 11:08 0

沙彦珣墓和“沙公碣铭”

明正德六年(1511),山阴县城(今古城)南三十里佛宿山东峰香山下的榆林口前,暴雨倾泻,山水涨泛,洪水冲刷后的沟沿处塌出石人、石羊、石虎、石猪等石翁仲和一通长五尺余、宽近三尺的石碣,石碣额书“沙公碣铭”。

在“沙公碣铭”遗迹的东南部,一座长满荒草,瓦砾遍地,东西宽300米,南北长500米的大型封土堆出现在世人的眼前。这就是辽节度使、开国伯沙彦珣的墓地。

石羊

石猪

沙公碣铭残件

沙彦珣墓和《沙公碣铭》的发现,使我们认识了一位尘封已久的山阴县历史人物——辽“丞相”沙彦珣。

明正德《大同府志》载:“辽沙丞相墓:在山阴县城南三十里佛宿山东峰下,榆林口前。石人、羊、虎在焉。正德六年,山水涨泛,流出墓碣,始知为大辽平安节度使名彦珣。”

明崇祯《山阴县志》载:“沙节度彦珣墓:城南三十里沙家寺。辽。”

清乾隆《大同府志》载:“辽节度使开国伯沙彦珣墓碣铭:县南三十里沙家寺东山坡,明正德中水冲出。”“沙家寺:在县南三十里迎岚里,金明昌二年建,辽太保沙彦珣墓在香山下,后水冲碣出,人始知之。寺或其故宅也。”

沙彦珣墓的实地勘察

从正德六年的1511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沙彦珣墓已沉寂了近440年。在这440年漫长的时日中,沙彦珣墓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沙彦珣墓从各种地方志的记载中,真正走向了现实。这便是行走在山阴县的雁北文物勘查团。

1950年5月的一天,我人民解放军68军203师607团的战士们,正在位于山阴县故驿村进行着桑干河南干渠的开凿工程。这个工程恰好穿行故驿古城的东南隅。在距离地面180厘米的地方,挖到了一些遗存的陶盆、缸、罐等文物。

这些文物经察哈尔省人民政府上报文化部,并于5月27日批转刚刚成立不久的文物局。文物局在函知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的同时,又立即邀请首都专家,举行座谈会,一致认为这座古城可能是战国到汉代的遗址,后被大水淹没或逐渐废弃的。其地位居于汉文化和中国北方系文化接触的边缘,与历史文化必有重大关系,实在值得举行试探性发掘。当即呈文化部批准,由文物局郑振铎局长邀请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室、北京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文物馆、清华大学营建系、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商请各方专家,组成“雁北文物勘查团”,赴雁北各县开展考古及调查古建筑物工作。

1950年7月21日,“雁北文物勘查团”正式成立,下设考古、古建两个组。勘查团团长由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裴文中先生担任,副团长由清华大学营建系刘致平教授、清华大学国文系陈梦家教授担任。考古组组长由陈梦家教授兼任,副组长分别由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员阎文儒、北京历史博物馆傅振伦担任,组员有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宿白、清华大学文物馆的王逊;古建组组长由刘致平教授兼任,副组长分别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北京大学工学院赵正之教授、清华大学营建系莫宗江副教授担任,组员包括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等三人;另外,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李承祚、故宫博物院的张广泉因病返京;还有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总务科的王守中、王树林等,共计16人。

雁北文物勘查团此行涉及考古和古建两方面的业务,而在山阴县的主要工作是考古。考古组在山阴县的主要行程共21天,主要工作轨迹有两处,一是故驿古城【附录:李庄古墓、沙彦珣(亦作恂,以下同)墓、瑞云寺】;二是广武古墓。这里,就沙彦珣墓和瑞云寺的考察作一简单回顾。

勘查团考察结束后,于1951年3月发表了《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报告》里,由傅振伦先生写于1951年2月28日的《山阴县城南古城勘察记·附录二沙彦珣墓》一文,对沙彦恂墓和瑞云寺的考察,作了详细的记载。

“沙彦珣墓,南新寨村东南一里,有明嘉靖二七年(1458年)谕祭郭登庸碑。又东南二里,是沙家寺村。乾隆大同府志卷六古迹门山阴县条云:‘辽节度使开国伯沙彦珣(嘉庆重修一统志作沙彦珣)墓,在县南三十里沙家寺东南坡,明正德中(1506~1521年)水冲出石碣碑铭’。此次勘查的结果:沙彦珣墓在沙家寺村东南半里山坡的上面,石羊、石猪分散田间,大部为淤土埋没,碑铭冲在坡下土沟里。此碑长五尺有余,宽半之。额二行,篆书“沙公碣铭”四字。为了避免水洪湮没它,当即托请本村村主任,在秋收之后,运至瑞云寺保存。”

沙彦珣墓地

沙彦珣墓文保碑

至此,沙彦珣墓及“沙公碣铭”大白于天下。该墓地位于山阴县马营庄乡沙家寺村东500米处。墓地坐南向北,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分布面积15万平方米左右。墓地建于辽代,背靠佛宿山东峰香山虎啸坡,前为台地,封土堆无存。石人、石羊、石虎等石翁仲,以及那通被“运至瑞云寺保存”的“沙公碣铭”,全部丢失。1986年8月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彦珣其人其事

沙彦珣,出生于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鸡年,即公元865年),男,河阴县(今山阴县)人,祖籍沙家榆林堡(今沙家寺村)。少怀大志,有勇有谋。后唐明宗李嗣源把他看作“人中豪杰”。先后任捧圣都指挥使、应州刺史,掌管禁军。长兴二年(931)六月,沙彦珣任彰国军节度使、右神武统军。不久又调任云州节度使(都统山后八军,亦称之为代北八军),驻守云州(今大同)这一军事要地。

清泰三年(936)八月,部下步军指挥使桑迁作乱,以兵围城,沙彦珣突出城围,招抚旧部,率军攻入城内,平定叛乱,使云州转危为安。同年,石敬瑭在晋阳叛乱,以燕云十六州贿辽,辽主君耶律德光率大军入雁门,后唐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结束。十二月,耶律德光北归,出雁门,经应州到云州。沙彦珣不得已出城相迎,城内留判官吴峦主持州事。吴峦则闭门踞守七月之久,辽兵久攻不入而退。耶律德光将沙彦珣留于营中,无奈归附辽。归附辽之后的沙彦珣屡建功勋,升平安节度使、检校太尉,加太保衔。

沙彦珣画像

沙彦珣事两朝,居高位,文才武略,深得朝廷和百姓的爱戴。后人为纪念他,于金明昌二年(1191)将其家祠改建为沙家寺,其堡寨改为沙家寺村。金明昌三年(1192),又将沙家寺改建为瑞云寺。瑞云寺经明、清及民国多次维修,十年动乱被毁,改革开放后重修。

沙彦珣的任职经历

沙彦珣的一生,历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79)、辽(907~1125)三个时期。其为官始于五代时期的后唐(923~936),止于辽代(907~1125)。

沙彦珣出生于咸通六年(865),为唐朝第十八任皇帝懿宗李漼(又称李温)执政的第六年。那时的唐懿宗李漼,沉迷于音律,荒废了朝政,导致了民不聊生,动乱四起。咸通十四年(873)八月十五日,李漼因疾驾崩,享年41岁。欧阳修《新唐书》载:“懿、僖当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继。”自懿宗李漼始,大唐进入了快速衰落期,经僖宗李儇、昭宗李晔、哀帝李柷,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唐末,朱温建立“后梁”后的天佑二十年(923),沙陀族将领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改元“同光”,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以中兴唐祚为号召,仍用“唐”为国号,复唐立国,史称“后唐”。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出自河东集团。后唐被视为中兴大唐的存在,时间虽然很短,但仍被史学界奉为五代十国之正统,共传二世四帝,历时14年。936年,石敬瑭欲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938年,正式割让包括云、应、朔、寰4州在内的16州于辽,称帝建立后晋,至此,后唐灭亡。

到唐末,沙彦珣已经度过了他人生最年轻的43年历程。这期间,沙彦珣又历经后唐14年的高光时代。先后追随晋王李克用,晋王、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勗、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1、捧圣都指挥使、恩州刺史~应州节度使

(1)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以骑射著名,庄宗知之,召令继父职,平河南有功,继加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即位,历捧圣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长兴中,改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超授检校司徒,领钦州刺史。三年,加检校太保、应州节度使。四年,迁云州。时以契丹率族帐自黑榆林捺剌至没越泊,云借汉界水草,敬达每聚兵塞下,以遏其冲,契丹竟不敢南牧,边人赖之。(《旧五代史》卷 70《唐书·张敬达传》)

(2)930年庚寅(后唐天成五年、长兴元年、辽天显五年)夏四月……丁巳……十一月……庚午,应州节度使张敬达移云州,以捧圣都指挥使、守恩州刺史沙彦珣为应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卷41《唐书·明宗纪七》)

2、彰国军节度使~右神武统军~权知云州~云州节度使

(1)“丙戌,以前许州节度使李从昶为右龙武统军,以前彰国军节度使沙彦珣为右神武统军。”“甲辰,以右神武统军沙彦珣权知云州。”“辛巳,以权知云州、右神武统军沙彦珣为云州节度使。”(《旧五代史·末帝纪中》)

(2)“丁酉,云州节度使沙彦珣奏,此月二日夜,步军指挥使桑迁作乱,以兵围子城,彦珣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三日,招集兵士入城诛乱军,军城如故。”“己巳,云州沙彦珣奏,供奉官李让勋送夏衣到州,纵酒凌轹军都行,劫杀兵马都监张思殷、都指挥使党行进,其李让勋已处斩讫。”(《旧五代史·末帝纪下》)

(3)“吴峦,字宝川,汶阳卢县人也。少好学,以经业从乡试下第。唐长兴初,为沙彦珣从事,累迁大同军节度判官。高祖建号,契丹之援太原也,彦珣据云中,二三顾望,及契丹还塞,彦珣出城迎谒,寻为所掳。”(《旧五代史·吴峦传》)

(4)“吴峦,字宝川,郓州卢县人也。少举明经不中,清泰中为大同沙彦珣节度判官。晋高祖起太原,召契丹为援,契丹过云州,彦珣出城迎谒,为契丹所虏。”(《新五代史·吴峦传》)

(5)“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奏应州节度使尹晖逐云州节沙彦珣,收其兵应河东。丁酉,彦珣表迁谋叛应河东,引兵围子城。彦珣犯围走出西山,据雷公口,明日,收兵入城击乱兵,迁败走,军城复安。是日,尹晖执迁送洛阳,斩之。”(《资治通鉴》)

(6)“契丹主自上党过云州,大同节度使沙彦珣出迎,契丹主留之,不使还镇。”(《资治通鉴》)

(7)935年乙未(后唐清泰二年,辽天显十年) 清泰二年春正月……乙丑,云州节度使张温移镇晋州,以西京留守安重霸为云州节度使。六月甲子朔,丙戌……以前许州节度使李从昶为右龙武统军,以前彰国军节度使沙彦珣为右神武统军……秋七月……甲辰,以右神武统军沙彦珣权知云州。……八月……辛巳,以权知云州、右神武统军沙彦珣为云州节度使。……十一月……以徐州节度使张敬达为晋州节度使,依前充大同、振武、威塞、彰国等军兵马副总管。(《旧五代史》卷47《唐书·末帝纪中》)

(8)“安重霸,云州人也。性狡谲,多智算。初,自代北与明宗俱事武皇,因负罪奔梁,在梁复以罪奔蜀,蜀以蕃人善骑射,因为亲将。……天成初,用为阆州团练使,未几,召还为左卫大将军,常以奸佞揣人主意,明宗尤爱之。……清泰初,移授西京留守、京兆尹。……其年冬,改云州节度,居无何,以病求代,时家寄上党,及归而卒。”(《旧五代史》卷61《唐书·安重霸传》)

(9)936年丙申(后唐清泰三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辽天显十一年)秋七月……丁酉,云州节度使沙彦珣奏,此月二日夜,步军指挥使桑迁作乱,以兵围子城,彦珣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三日,招集兵士入城诛乱军,军城如故。……八月……己巳,云州沙彦珣奏:供奉官李让勋送夏衣到州,纵酒凌轹军都行,劫杀兵马都监张思慇、都指挥使党行进,其李让勋已处斩讫。(《旧五代史》卷48《唐书·末帝纪下》)

沙彦珣在任云州节度使前,曾任彰国军节度使、恩州刺史、右神武统军、应州节度使。从恩州(今山东清河、河北历亭一带)刺史这段历史看,说明沙彦珣是从外地来应州,然后才去云州任职,按其升迁路径,其出生地有待探究。

3、(后唐)云州节度使~(辽)平安节度使、检校太尉~太保

937年,石敬瑭引辽入关,于次年割献燕云十六州,及辽主耶律德光北归还塞,彰国军节度使尹晖、振武节度使安叔千和威塞军节度使翟璋相继前来迎驾,云州节度使沙彦珣与马步使许从赟等出城迎谒,为辽主所挟北归,遂归辽,后升任平安节度使、检校太尉。时,云州城内留判官吴峦主持州事。吴峦则闭门踞守七月之久,后,石敬瑭召峦归阙,授徐州节度使。

938年十二月,沙彦珣为辽国太保,十二月戊戌,(辽太宗)次雁门,以沙太保所部兵分隶诸将。时沙彦珣74岁。此时的沙彦珣已是辽国太保了。

(1)937年丁酉(后晋天福二年,辽天显十二年)吴峦,字宝川,汶阳卢县人也。少好学,以经业从乡试下第。唐长兴初,为沙彦珣从事,累迁大同军节度判官。高祖建号,契丹之援太原也,彦珣据云中,二三顾望,及契丹还塞,彦珣出城迎谒,寻为所掳。时峦在城中,谓其众曰:“岂有礼义之人而臣于异姓乎。”即与云州将吏阖门拒守。契丹大怒,攻之,半岁不能下。高祖致书于契丹,乃解围而去。召峦归阙,授徐州节度使。(《旧五代史》卷95《晋书·吴峦传》)

(2)公讳从赟,字温毅。……唐清泰初,事云州元帅沙公,遂补为马步使,典疑难之狱。……会嗣圣皇帝提虎旅而越雁门,剪唐师而解晋难,公遂率身而归焉,乃授大同军节度副使……洎天授皇帝出绍丕基,特旌勋旧,授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司徒。由是安民和众,吐惠含仁,抑酋豪而恤鳏寡,重刑罚而轻赋役。期月之间,政成事立;三年之内,家给人足。(《许从赟墓志》)

(3)“天显十一年十一月丁酉,册敬瑭为大晋皇帝。自戊戌至戊申,候骑两奏南有兵至,复奏西有兵至。命惕隐迪辇拒之。唐将张敬达在围八十馀日,内外隔绝,军储殆尽,至濯马粪、屑木以饲马,马饥至自相啖其鬃尾,死则以充食。光远等劝敬达出降,敬达曰:吾有死而已。尔欲降,宁斩吾首以降。闰月甲子,杨光远、安审琦杀敬达以降。上闻敬达至死不变,谓左右曰:「凡为人臣,当如此也!」命以礼葬。所降军士及马五千匹以赐晋帝。丙寅,祀天地以告成功。庚午,仆射萧酷古只奏赵德钧等诸援兵将遁,诏夜发兵追击。德钧等军皆投戈弃甲,自相蹂践,挤于川谷者不可胜纪。仍命皇太子驰轻骑据险要,追及步兵万馀,悉降之。辛未,兵度团柏谷,以酒肴祀天地。俄追及德钧父子,乃率众降。次潞州,召诸将议,皆请班师,从之。命南宰相解领、鹘离底、奚监军寅你已、将军陪阿先还。壬申,惕隐、林牙迪离毕来献俘。晋帝辞归,上与宴 饮。酒酣,执手约为父子。以白貂裘一、厩马二十、战马千二百饯之。命迪离毕 将五千骑送入洛。临别,谓之曰:「朕留此,候乱定乃还耳。」辛巳,晋帝至河阳,李从珂穷蹙,召人皇王倍同死,不从,遣人杀之,乃举族自焚。诏收其士卒 战殁者瘗之汾水上,以京观。晋命桑维翰为文,纪上功德。十二月乙酉朔,遣近侍挞鲁存问晋帝。丙戌,以晋安所获分赐将校。戊子,遣使驰奏皇太后,及报诸道师还。庚寅,发太原。辛卯,闻晋帝入洛,遣郎君解 里德抚问。壬辰,次细河,阅降将赵德钧父子兵马。戊戌,次雁门,以沙太保所部兵分隶诸将。庚戌,幸应州。癸丑,唐大同、彰国、振武三节度使迎见,留之不遣。十二年春正月丙辰,次堆子口。唐大同军节度判官吴峦闭城拒命,遣崔廷勋围其城。庚申,上亲征,至城下谕之,峦降。辛酉,射鬼箭于云州北。壬戌,祀天地。癸亥,遣国舅安端发奚西部民各还本土。丙寅,皇太后遣侍卫实鲁趣行,是夕,率轻骑先进。丁丑,皇子述律迎谒于滦河,告功太祖行宫。戊寅,朝于皇太后,进珍玩为寿。”(《辽史·本纪·第三·太宗上》)

从沙彦珣的任职履历看,除此前担任过的捧圣都指挥使、恩州刺史,其任职年限不详外,930年,接替张敬达任应州节度使,时年已经66岁;935年,又以右神武统军接任了云州节度使。从这个经历看,治军有方。一是,三日就平定了步军指挥使桑迁的叛乱,可见其雷厉风行的一面;二是果敢处斩了送夏衣的供奉官李让勋,可见其不畏强权的一面。

对沙彦珣祖籍的考证

史籍对沙彦珣的记载,寥寥无几,家族记载也不详尽,从目前官方记载看,沙彦珣为山西人,但在本地却未发现其后人。沙彦珣的后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些问题,通过查阅一些家谱、古籍和方志,完善了沙彦珣的一些历史资料,仅供参考。

1、沙氏族谱中的沙彦珣

(1)“自得姓始祖沙筠开始,字43世沙瑶生子佩元、佩福、佩昌、佩桂、佩礼五人,44世佩昌生三 子:彦珊(早卒)、彦珣(45世)为唐云州节度使、彦瑾为唐末通事舍人;沙彦珣叔父44世佩桂,佩桂生彦璋;彦璋玄孙49世沙魁,沙魁生八子:长子次子未详、三子沙才、四子沙臣、五子沙棕、六子沙奇、七子沙璘、八子沙樟;七子50世沙璘生世凯,为云贵始祖;八子50世沙樟生世杰、世坚,世坚官至宜州太守、德安太守,为江南沙氏始祖。”(贵州《普定沙氏家谱·世系表》)

(2)“汝南彦珣,广(汉代沙广) 之后。仕后唐,官至云州节度使,子孙世居云中,亦有居汝南者。按成化间,以进士起家,商城名沙壁者,官至广东参政;又,弘治间以进士起家乾州名沙鹏者,官至福建按察使,此汝南、云州二派也。”(《江阴沙氏家谱·历代世录》)

据《普定沙氏家谱》记载,沙彦珣祖籍当为贵州普定人,为普定沙氏45世孙;据《江阴沙氏家谱》记载,沙彦珣,为汉代沙广之后,子孙世居云中,亦有居汝南者,祖籍又为汝南人。

2、从任职范围看沙彦珣的籍贯

从其任职范围看,从恩州(今山东清河、河北历亭一带)到燕云十六州的云州、应州,等同于从内地到了前线战争区,成为真正的戍守边疆的大帅。从当时的后唐疆土和任职范围来看,沙彦珣的祖籍有待探讨,有更多的可能是山东人或河南人,这也与家谱所记载的汝南郡相符。

3、同时代的弓箭使沙守荣

从历史看,沙彦珣在云州任职的时间为935年~937年,在同一时间内,京城洛阳还有一个沙姓家族人物——沙守荣。934年,潞王之乱,沙守荣扈送闵帝李从厚至卫州驿,呵斥石敬瑭,并在击杀石敬瑭过程中,为石敬瑭部下陈晖所杀。当时现场中有三个皇帝(后唐闵帝李从厚、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可谓“三龙相会”。由此可见,当时沙姓还有其他族人存在。

“夏,四月,庚午朔,未明,闵帝至卫州东数里,遇石敬瑭;帝大喜,问以社稷大计,敬瑭曰:闻康义城西讨,何如?陛下何为至此?帝曰:义诚亦叛去矣。敬瑭俯首长叹数四,曰:卫州刺史王弘贽,宿将习事,请与图之。乃往见弘贽问之,弘贽曰:前代天子播迁多矣,然皆有将相、侍卫、府库、法物,使群下有所瞻仰;今皆无之,独以五十骑自随,虽有忠义之心,将若之何?敬瑭还,见帝于卫州驿,以弘贽之言告。弓箭库使沙守荣、奔洪进前责敬瑭曰:公明宗爱婿,富贵相与共之,忧患亦宜相恤。今天子播越,委计于公,冀图兴复,乃以此四者为辞,是直欲附贼卖天子耳!守荣抽佩刀欲刺之,敬瑭亲将陈晖救之,守荣与晖斗死,洪进亦自刎。敬瑭牙内指挥使刘知远引兵入,尽杀帝左右及从骑,独置帝而去。敬瑭遂趣洛阳。”(《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九卷)后唐纪八潞王下)

由沙彦珣促成了金代忠州的耀世

《金史·地理志》载:“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1167),以与郑州属县同,贞祐二年(1214)五月升为忠州,有黄花岭、桑干河。”沙彦珣去世200年后,金宣宗完颜珣慕沙彦珣名,于金贞祐二年(1214)五月升山阴县为“忠州”,故城址在今山阴县故驿村北,后因水患,忠州废,后至元二年(1336),并入金城,后复置。

附:

完颜珣(1163年4月18日~1224年1月14日),本名完颜吾睹补,大兴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金世宗完颜雍庶长孙,金显宗完颜允恭的庶长子,金章宗完颜璟异母兄,母为昭华刘氏。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9月22日~1224年1月14日)。初封温国公,授特进之职,后赐名珣。大定二十九年(1189),晋爵丰王,随后历任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又改封为翼王、邢王、丰王。至宁元年(1213),权臣胡沙虎毒杀卫绍王完颜永济后拥立完颜珣为帝。同年十月权臣胡沙虎被左副元帅术虎高琪杀死。宣宗下诏将术虎高琪赦免。贞祐二年(1214)三月,蒙金议和,随后金宣宗南迁到达汴京,此举触怒蒙古帝国,战争再起。贞祐三年五月初二(1215年5月31日),中都失守,十月,蒲鲜万奴在辽东自立。兴定三年十二月(1220年初),金宣宗诛术虎高琪。金宣宗对外措施失误频繁,直接导致金朝灭亡。他先向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求和,又与西夏断交,并且不顾左相徒单镒反对将首都由中都迁往汴京,并且发动对南宋的战争,使得金朝腹背受 敌、并且内部也频发叛乱,国家危在旦夕。元光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224年1月14日),金宣宗在内外交困中走完了他的一生,病死于南京开封府。时年61岁,死后的庙号为宣宗,谥号为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