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出生地初探

来源:《朔州文博》 发布时间:2024-03-26 10:47 0

五代十国期间,沙陀族(古代少数民族,西突厥的一支)以应州(今山西应县一带)为根据地,先后涌现出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等一批枭雄,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沙陀三王朝。其中晋王李克用可谓是沙陀三王朝的始作俑者: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是其长子、次任皇帝李嗣源为其养子,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臭名昭著的契丹儿皇帝)则是其养子李嗣源的女婿,及至后汉、北汉的两位开国皇帝刘知远、刘崇兄弟二人等沙陀贵胄莫不与他有着深厚的渊源。

关于晋王李克用的出生地“神武川之新城”之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三种主流观点:  

其一为李克用之父李国昌所移筑之新城(金城,今应县城)。

其二为梵王寺之新城(也叫新平城,在今朔城区梵王寺村)。

其三为黄花梁之新城(也叫南平城、小平城、新平城、日中城,在今怀仁县日中城村南)。

上述南平城、小平城、新平城、日中城、新城等称谓令人眼花缭乱疑窦丛生,因此考证李克用出生地必须厘清这几座易生歧义的城邑。  

一、南平城、新平城、小平城、日中城  

《读史方舆纪要》等典籍中提到的南平城位于今怀仁县日中城村南。究其名称由来,一则因其位于北魏首都平城的西南方;二则因其系313年拓跋猗卢所修筑的新城,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南平城或新平城;又因构建规模较小故当时晋人也称之为小平城。后来北魏孝文帝对此城进行了重修,同时在附近左右20里之处又分别新建了两座城:早起城(今怀仁安宿疃)与日落城(今山阴永静城),这三座城一道成为满足孝文帝黄瓜堆(今黄花梁)一日游的三个驻足点。

三座城池中早起城、日落城规模较小,而日中城规模较大。

2014年8月16日下午,我们实地踏勘了日中古城。古城位于日中城村南约2里处;北城墙残高约1.5米—4米,东西宽约700米,南北长约1000米,周约3.4千米。此古城便是313年拓跋猗卢修建(据相关考古资料显示日中城系在原汉代故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南平城也叫小平城、新平城,由猗卢的长子六修镇守,后父子反目,子弑父于此。该城后经魏孝文帝修整后便改成了日中城,而这一称谓亦延续至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新平城府西南百里。晋建兴元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为北都,修故平城为南都。更南百里,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谓之南平城,晋人亦谓之小平城”)。

二、新平城与新城  

南(小)平城之后典籍中又出现了新平城、新城的相关记载:

唐代杜佑《通典》:“北齐置朔州,在后魏故都西南之新城,即新平城也”。但此处的新平城,按“北齐置朔州”结合相关典籍综合考量系指北齐555年所建的新城,遗址在今朔城区梵王寺村,已经考古确认争议不大,故此不再赘述。  

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对唐代时的新平城与新城亦有相关记载:

唐时亦谓新平城为新城。武德三年,代州都督蔺谟与突厥战于新城,不利。五年,李大恩击突厥于马邑,顿兵新城,败死。  

此处新城从时间(武德三年为620年)及方位(马邑之南)推析依然是指北齐555年所修建的梵王寺古城。

2014年8月24日上午,我们实地踏勘了梵王寺古城遗址。古城位于今朔城区梵王寺村北部,南、北城墙尚存部分夯土,残高约2—4米左右,经初步测量该古城南北长约640米,东西宽约530米,周约5里。墙体夯筑,夯层厚约0.07-0.10米。值得一提的是梵王寺古城在战国时已有城邑当时也叫新城,是目前为止朔州地区所发现的最早城邑之一。

三、新城的困惑  

《读史方舆纪要》之后几乎不见了关于新平城的记载,但关于新城的记载却又令人诧异起来了:  “(唐时亦谓新平城为新城)……亦为神武川之地。元和中,沙陀朱邪执宜自盐州随范希朝镇河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后李克用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即此也”。(朱邪执宜是李克用的爷爷)  

这里出现了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前面提到的北齐新城(朔城区梵王寺古城)突然转到了神武川之地;显然《读史方舆纪要》是将两座时空维度不同的“新城”混为一谈了。  

北宋著名学者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明确指出:“神武川在应州境内”但从时间上看“元和中”(约810年—820年即元和中兴期间)与北齐的555年相去大约260年的光景了,所以此处的新城已非北齐之新城,而是另一新城。

从空间维度看当位于神武川(应州一带),从时间维度考量距离元和中(约815年)应不超过百年。  

不少学者认为晋王李克用出生于其父李国昌所筑之新城(即金城,今应县城),但《朔州简史》 提出乾符年间(874—879年)李国昌筑城时,李克用(生于856年)已经20来岁了,怎能说是在新城(金城)出生呢?  

《朔州简史》 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但所谓新城古城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在金城东八里处还有一座古城,即汉繁畤县故城(即今应县城下庄村东北)。

四、神武川之新城初探  

唐天宝元年(742年),绝世名将王忠嗣(山西祁县人,哥舒翰、李光弼等皆源出其麾下)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与奚契丹(奚人与契丹人,均源出鲜卑宇文部)军团在桑干河一带大战,三战三捷,全歼20万奚契丹联军,契丹所属36部尽数投唐。(天宝元年,北讨奚怒皆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  

之后王忠嗣因战功累升至四镇节度使(当时唐帝国总共才十镇节度使)。作为盛唐第一名将,王忠嗣在构筑边防战线的问题上有着超凡卓绝的见识,他并未采取劳民伤财徒劳无功筑长城的方式去防胡虏,而是在边塞要害构筑城防以御敌,并收到了较好的功效。(四载,又兼河东节度采访使。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害地开拓旧城, 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北塞之人,复罢战矣。)

应州地处边塞且是重要的战略枢纽。(按《方舆纪要》:州南控雁门,北接云朔。地势平衍,易于驰突,守御要地也)王忠嗣对桑干河流域应州一带的防御体系构建最大的可能是“开拓旧城”,即对原汉繁畤县故城进行了修筑。

这一点在相关方志中亦有明确记载:

其一是《应州志》(田志):“州城筑自唐天宝初年,大同节度使王忠嗣创建”。

其二是清顺治《云中郡志》也说:“应州城,唐天宝初节度使王忠嗣创建。李克用父子世居之。”

其三是《山西通志》(清光绪志):“应州,唐天寳初节度使王忠嗣建,初名金城,后为应州以龙首防门南北相应故名,乾符间晋王李克用父为大同节度使,移筑天王村距古城八里”

当然此处所涉“州城”是否为应州治所始建的相关争论亦很激烈,但笔者梳理相关典籍后初步推证:以《山西通志》(1996版)为代表的认为应州治所始创于东魏之错讹系与湖北应山县混淆所致。

不难看出上述方志中《应州志》《云中郡志》所谓王忠嗣“创建州城”的记载显然有失偏颇(应为修建);相较之下《山西通志》(光绪志)所载则较为通顺明了。

《山西通志》称天宝初年王忠嗣所建之(修)州城初名“金城”;而天宝初(约745年)距元和中(约815年)约70年,故时人称之为“神武川之新城”是正常的。

如此便解释了《朔州简史》关于乾符年间(874—879年)李国昌筑新城时李克用(生于856年)已20来岁怎能在新城出生的质疑。

结论:

综上所述:  

其一,拓跋猗卢313年所建的南平城,尽管也位于神武川(黄瓜堆),但从时间维度来看该城自孝文帝重修后(约490年)距李克用出生时(856年)已有350多年,荒废太久且期间再无新城之说。

其二,李克用出生于梵王寺新城一说疑点颇多:其一是距离神武川太远(与黄花梁相距约300里之遥);其二是李克用出生时(856年)该城(约555年重修)已约300年也已成为相对荒废的古城。

其三,李克用856年出生于“神武川之新城”,综合考量应为盛唐名将王忠嗣天宝初年(约745年)在原汉繁畤县故城基础上修筑而新之“城”;而非其父李国昌所移建之金城(建于乾符年间874—879年)。

当然本文旨在从史地维度对“神武川之新城”作一些抛砖引玉之解,绝非遽断。现今的繁畤古城已被滚滚的历史车轮碾压殆尽,相关考古依据匮缺已是无可避免的憾事;曾为毛主席青睐的“立马起沙坨”之传奇英雄李克用,其出生地究竟何处尚待有识之士不吝指点迷津。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