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东汉长城考(三)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07 10:37 0

(四)韩家窑段,长度4641米。

从此段开始汉墙被明墙包筑,明墙在内,汉墙在外。

大坡汉墙烽燧

1、从交汇点乱石深沟爬升,在马头山东侧呈东南西北走向,到韩家窑正东大沟止,1053米,墙体距韩家窑村546米。

2、从韩家窑东大沟起向二三墩方向延伸,继续东南西北走向,到二三墩村西沟沿止,3588米。

此段外观为明墙特征,时有部分塌毁,墙体仍显齐整,墩台间隔不远排列,其间越过两道大沟,东南西北走向,到二三墩村西大沟沿。二三墩村西有大沟,村东还有大沟,墙体均被截断。墙体遇沟随山势下落或爬升。

此段为明墙包筑段,明墙包汉墙,在头墩东南交汇点明墙体内侧塌毁处发现有汉墙的夯层,不明显的10公分,这与十五沟、大坡断面处看到的一致。该段墙体总体保存尚好,外侧5——10米,内侧2——5米,墙厚1——1.5米,外侧墙体长满荒草,局部塌毁露出处,可见10公分夯层,夯层不明显,夯线不通直,仅见短截夯层。内侧墙壁看到明代夯层,16——23公分,明代特征明显。墙外侧距韩家窑780处有一烽火台,方形,已塌落成残土状,方围墙,有台基。二三墩村往西墙外壕堑已冲成深沟,沟深2——12米,紧贴墙体下切,上到平缓处可见壕宽10米,深0.5米。该段墙下和烽火台下收集到汉代陶片,还见到辽金白瓷片。二三墩村西深沟长城下落点有巨石砌筑痕迹,为暗门遗迹。

十五沟汉墙边圆墩

山上墙体高1—1.5米,很矮,宽2米,呈圆脊状,没有壁立,因取土困难,夯土中夹大量砂石,全部是土筑,没有用石垒,这一段没有看到烽火台,墙体本已坐在最高峰,无需筑台,瞭望已达几十里之遥。墙体过沟未见暗门,土墙延伸下沟,又从对面爬起,沟中净是巨石,骑兵难以越过。与明墙汇合后,再看明墙内侧有汉墙的夯层,明朝筑墙尽量利用前朝遗留墙体和烽火台,减省用工,在庄窝段看到明墙包筑汉墙的情况,与这里看到的一致。

(五)二三墩段

此为明包汉墙第二段,接韩家窑段,于二三墩村往东呈东西走向,在平缓丘陵向东延伸,到破虎堡正北旅游路止,长度3415米。该段发现汉代障城。

二三墩村就住在长城上,村民从长城掏开一排窑洞居住,院落依长城依次排开,该村夹在东西两条大沟中间,村西深沟下切,墙体随沟坡下落,过村后墙体平行,村东墙体又下深沟,冲毁断面于东沟沿高岗齐切到沟底,夯筑层面露出,十分清楚。从东沟沿起,升至平梁,再越过三道深沟,东西走向,稍偏南,至破虎堡村北旅游路穿孔烽火台止。在二三墩村东不远有一座汉代障城,紧贴墙下,疑为毁墙种地,几乎成平台状。(下文详述)地里有大量汉代陶片。往东过了障城,在内蒙十七沟村南平行于坡势到破虎堡西。该段地势平缓,土质很好,无砂粒,长城的墙体很坚实,少有塌毁,外侧高5米——7米,内侧高2——5米,顶宽1——2米,外观可见内侧墙体光滑,整洁,明代夯层特征明显,墙外侧因处阴面,雨季潮湿,土质松散,长满杂草,难见夯层。有部分塌落,总体尚好。

明墙包汉墙塌毁露出

(六)破虎堡段

此段为明包汉墙段,从破虎堡村北旅游路,有一穿孔骑墙烽火台起,到芦草沟村西沟沿止,长度1523米。

破虎堡正北有一骑墙烽台,原为空心砖楼,被拆毁后留下大量砖瓦石块,砖瓦皆为明代,还有辽金瓷片。土墩被风蚀雨淋成透孔状,多被拍摄上网,成一景观。此墩中间有一道裂缝,是前朝墩台明代加以补筑利用的痕迹。墙体往东于平缓坡梁延伸,越过一道沟到芦草沟村西大沟沿。此为转折点,沿沟沿折向南,落低到沟底。总体呈东西走向。该段墙体外观尚好,高大整齐,内侧可明显看到明代夯层,16——24公分 ,高3——6米,宽1——2米,一直呈东西向平行于缓坡梁。长城南距破虎堡230米,破虎堡为明代军堡,原包砖石,现拆毁,现留砖雕南堡门和影壁。墩台下有建筑遗迹,是守台军士铺房。东距明堡一公里为汉代古城,古城北距长城600米,多次专家考证,有汉代沃阳城说,有否定说。收集的陶片有战国晚期、汉代、北魏、辽金。在长城下也发现汉代陶片。

(七)庄窝段

此段为明包汉墙段,起于芦草沟南坡,止于与左云交界处。长度5373米。从芦草沟村南沟沿起,西北东南走向爬升到高坡,折向东西走向,在庄窝东北折角转向南行,至二十边村东止,出右玉界。

从芦草沟村正南沟坡起,西北东南走向,爬升358米,到坡顶,再折向东,呈东西走向,向东到庄窝村东高山顶止3266米。向东延伸,与田埂并行,1098米处折向东南。墙体距庄窝村500米,海拔1537米,从庄窝村后进入沟壑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土质砂石多,墙体夹砂多。

该段汉长城包在明墙之内,由塌落的墙体露出内层墙体,看到夯层与明墙完全不同。距双台墩往东200米发现墙体塌落,50米长一片,露出汉墙,再往东500米,还有一处塌落露出汉墙,再往东700米处露出汉墙,这几处汉墙的修筑情况一致,就是夯层10公分,两层为一组,看似20公分,夹砂普遍,有时夹粗砂,黑色的河砂,豆粒大,细砂米粒大,就地取土筑墙。明墙远看十分整洁,壁面光滑。在明墙塌毁处看到内包汉墙,非常明显,明墙修筑墙土经过筛滤,少有夹杂砂粒,很纯净,远看墙壁很整洁,夯层15厘米——20厘米,汉墙土中夹砂粒很多,粗看是20公分,近细瞅10厘米,是由两层土并筑成一厚层而夯筑。从大坡汉长城与明长城交汇点,可看到明墙与汉墙混合修筑的痕迹,明墙内包筑汉墙可节省大量人工,是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明墙夯层16——20公分,而汉墙10公分,夯线不清晰,勉强能看出,这在其余汉墙上看到的夯层是一致的。这是东汉时期筑墙的特点。所以,确定是东汉长城。

在芦草沟村南高坡,有并列两座烽火台,一座骑墙,为明墙烽火台,一座前朝遗留烽火台,朝代未定,沿边有许多墙内墩。该墩高8米,呈锥体状,有台基,有方围墙,距明代墙体20米。

此段墙体底宽8米,顶宽1——2米,看到壁立的墙体,少有毁塌,保存尚好。

长城附近的汉代遗址

汉长城附近有四处汉代遗址,由山西考古研究院确定。(见文献资料《右玉县苍头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报告——以马营河北岸为中心》),这四处遗址均位于明墙包汉墙长城段附近,庄窝到破虎堡一带。

1、东十五沟,村西南700米处,东汉、代魏遗址。北距长城680米,有房址、灰坑各一处,有大量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小口直领罐,方唇,竖向浅绳纹。折沿罐口部,竖向中绳纹,交叉绳纹,圆唇素面陶盆,折沿斜方唇陶壶口,直口方唇陶壶口,压印三角纹,三周凹弦纹。陶盆底部,方格草叶纹。陶盆腹片,水波纹,压印方格纹。陶壶口部,斜方唇,同心圆暗纹。

2、冯家沟,村西550米处,北距长城233米,遗址为汉代、辽代、金代。有夹蚌红陶罐口腹部,素面。灰陶盆口腹部,圆唇内卷,素面,有钻孔。灰陶盆口部,方唇,宽折沿,暗弦纹,洼楞纹,上腹部有钻孔。灰陶盆口腹部,圆唇,折沿向下翻卷,素面。白瓷碗底,圈足,化妆土,有支钉,半釉,有流釉,釉色泛黄。夹细砂深灰色陶罐腹片,竖中粗绳纹,局部弦断。泥灰陶盆腹片,竖向麦粒状绳纹被抹。

3、庄窝村,有两处涉及汉代遗址,一处村西,一处村东。村西一处紧靠村,北距长城390米,发现文化层、房址和灰坑遗址。年代为汉代、辽、金。遗址内采集到大量陶片,其中汉代陶片为泥质灰陶,有陶盆、陶罐,圆唇,卷沿,斜腹,斜方唇,钻孔,压印纹。村东一处,北距长城200米,紧靠长城下。年代为战国晚期、汉代。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素面钵口部、折沿釜口部、折沿方唇盆口部。陶钵,敛口圆唇,弧腹斜收,有一周凸楞。陶釜,圆唇折沿,溜肩,饰竖向粗绳纹。陶盆,斜方唇,折沿略下捺,沿下饰凹弦纹,弦纹之下饰斜向规则的粗绳纹。还有,夹砂罐口肩部、泥质红陶罐底部、夹砂灰陶绳纹陶片。

(未完待续)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