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的龙图案

来源:朔州市艺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03-22 17:17 0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也是最基本的装饰图案。木塔到处都有龙的图案、雕塑及刻像。塔内,大佛衣服上、莲座上、平棊上、五层藻井上、五层顶部横梁上;塔外,每层檐下斗栱之间的间隙,就连每层檐顶的每一个瓦当上,都有龙图案。木塔内外共有各种装饰龙纹图2294个,造型达数百种,龙纹图案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造型之生动为全国罕见,可以说是集中国龙图案之大成,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座千年宝塔因龙的装点,更显高贵威严。

应县木塔斗栱间的龙图案

木塔一层龙图案样式最多,变化也最为丰富。其中全塔最大的彩塑佛像身上就有50多个长约50厘米的龙纹。大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穿着“龙袍龙裤”,身披通肩式袈裟,袈裟上主要是忍冬卷草纹和龙纹。龙纹用沥粉堆金法绘制,有云龙、团龙和行龙,三爪或五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随衣纹转折而变化腾挪,造型灵动。在大佛袈裟胸前正中有一行龙,三爪,身形瘦长,尾部呈波浪状向后伸展。袈裟在腹部并排着3组团龙,头部向下或向上,首尾呼应,相互嬉戏在金色云朵中。大佛莲座束腰部前、后各有一幅二龙戏珠图,共绘彩龙8条。龙有五爪,头长双角,双目圆睁,张嘴吐舌,呈腾云驾雾之状。8条龙颜色不同,有蓝色、绿色、黄色等。大佛八边莲座的八边台中心柱上盘着8条颜色不同的五爪立龙,头上尾下,一爪托台一爪抱柱,与八角8个力士共同扛着莲座。八龙叉腰扶座,神情严肃,颇似人的动作。大佛前方顶部有一藻井平棊。平棊外边缘为绿底红色宝相花纹,中间为9块长方形图案,每块有一云龙,姿势各不相同,龙尾向前盘绕后龙爪,这是辽代龙图案的典型特征。

一层释迦牟尼塑像袈裟上的龙图案

袈裟上的龙图案

二层塔内龙图集中在主佛身上。正中大佛身上和衣服边缘处,有四爪飞龙,共计18条。袈裟有龙纹镶边,有龙纹10条,龙纹长约35厘米,形态各异。与一层大佛身上龙纹的不同处在于,二层的龙采用的是浮雕造型手法,塑造工艺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出无限活力。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二层雕龙都分布在大佛袈裟与衣袖的左边,东向;右边则是花形浮雕,应该是刻意安排的。据考证,“辽俗东而尚左,御帐东向”,塔中相关布设似与契丹人以东向为尊有关。五层顶部宝伞法盖藻井中心为太极八卦图,在乾、坤、巽、兑、艮、震、离、坎下各有一四爪龙,龙爪细似鹰爪,龙角不分叉,身段矫捷有力,表情生动,未露凶猛之色。藻井两旁的横梁上,里外面各有一二龙戏珠图,共4组8条龙,五爪。龙周围有白色和红色花朵形祥云,层层叠叠像牡丹一般,画法很少见。木塔共六檐,每层檐下的斗栱之间有栱眼壁填补空隙。栱眼壁用土坯封闭,外抹白灰墙面,墙面全部画着行龙图。一层小块泥墙上的龙造型质朴而浪漫,每条龙都各具性格,颜色多为黄色,也有白、蓝、绿、红等色,都有彩云围绕。其中一条龙造型很特别:头部扁长,后爪与尾部相接,龙颈呈“之”字形折叠弓起,龙腹上拱,龙尾下垂,充满张力,富有动感。一层的龙皆体型瘦长,细颈,头部毛发呈螺旋状分散开来,每面龙图案都有历代重描的痕迹。

一层外槽南平棊上的龙图案

二层外檐下的龙图案,因所处位置相对隐蔽,保存较为完整。与一层龙图案相比,龙的姿态更加多样,颜色更加鲜艳,显得格外醒目。因泥墙变窄,龙纹图形也相对小些,此层龙纹的特点是龙头部在画面中心,侧面低头,颈部从左边朝上弯曲,身躯向右边自上而下起伏,一爪撑天,一爪撑地,张口瞠目,仿佛要挤破狭窄的画面。其他特征和一层外檐的龙纹图相一致。其他几层外檐下的龙图案,因经长年风雨侵蚀及历代重描,其原貌无法考证,只在一些挂着匾额的泥墙后尚保存原样,这些龙细腻传神,刻面精准,有较高艺术水平,只是后代重描过的较为粗糙。木塔外檐的勾头瓦当上都有龙纹,全塔有勾头瓦当1968块,所以勾头瓦上的龙纹也有1968个。

一层塑像须弥座束腰处的雕塑盘龙柱

一层塑像须弥座束腰处的雕塑盘龙柱

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定,棋眼壁上全部绘花草及饕餮纹,宋以后的栱眼壁应该没有龙图案,依此或可判断此承唐代遗风。栱眼壁是与塔主体结构同时完成的原始建筑,其上龙图是塔上最古的龙图之作,用堆金的手法,双角、无须、体瘦,像唐时绘制的龙。这些栱眼壁龙图因长年风雨侵蚀和历代重描,原貌大多剥落,有的檐下剥去后代重描才现出了原形。

斗栱间的龙图案

塔内栱眼壁都彩绘成花草样,现在只能看出黑、白两色。木塔内外龙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唐宋元明不同时期的风格,有儒、释、道三教的特点,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用意。依照龙图案不同的风格特点及出现的不同位置,大致分为护法龙、祈福龙,还有作为皇权象征的至高无上的龙。应县木塔上2000多个龙纹图案,集历代龙形象之大成,可称作是龙之艺术宝库,为人们研究龙的艺术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来源:朔州市艺术研究院

编辑:褚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