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化岭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03-19 16:14 0

《朔州志》记有朔州古八景。其中第三景为“双化晚照”。

“双化”即“双化岭”。据《朔州志》记载:“(双化岭),在州西三十里,有石道一百余里。岭下有古寺。世传有二僧共化于此。日西下,有灵光回照,故名。”

与州志相呼应的还有一个久远的传说:在古代,山下的寺院中,曾有两位僧人坐化于此,因此得名“双化”。后来,便有灵光从山隙射出,照到川下。若登高远眺,从西到东能照到十八个村庄,现在的“照十八庄”就是被照的第十八个村庄。

另据雍正十二年《山西通志》:“双化岭在(朔)州西四十五里。石道高五里,东西盘踞百里有奇,西连安子坪,北连鱼渠岭,中有石道。日西,灵光回照。”

“灵光”,为佛教语词。意指“众生本具之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

志书里的“日西,灵光回照”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即太阳落山时散射的霞光。可以想像,夕阳西下,霞光四射,那场景该是何等的壮观。故古人以“灵光”称之。其于群山万壑之中,自成一景。

关于“双化岭”的冠名,民间传说与州志均谓:“两僧人坐化于此,故名”。

在今大同市西,也有一个地方叫“双化岭”。

据清雍正十二年《山西通志》:“双化岭,在(大同)县西三十里,高十里。盘踞百余里。南连拖皮岭,北(连)武周山。南北二峰,南峰尤高。岭西有古寺迹。相传二僧化此。后魏天兴中,仪曹郎董谧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蒸……”

同样的“双化岭”,同样的“两僧人坐化于此”,岂不巧哉。

双化,实际是一个蒙汉合璧的地理名称。“双”即汉语之“两”。“化”为蒙语之hwa。或译“花,哈”,意为“山岗,山岭,山峰”。如内蒙古自治区有巴彦花、固日班花、高吉根花、哈日花等地名。“巴彦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岗”;“固日班”亦作“古尔班”,意为“三”,“固日班花”,即“三道岭”;“高吉根花”即“隆起的山岗”;“哈日花”即“黑山”(“哈日”为“哈喇”另写)。今朔州市平鲁区凤凰城镇有村名“周花板”、“张花板”。其中的“花板”,为蒙古语词译音,意为“山梁上的房子”(“板”为“板升”简读,意为“房子”)。

实际上,《山西通志》所载大同市西双化岭的“南北二峰,南峰尤高”,已经给出了“双化”的含义,即“并立的两座山峰”。

需要提及的是,“照十八庄”也不是传说里的“灵光照及的第十八个村庄”。

“照什八”完全是一个蒙语地名。“照”,蒙语中意为“坨子地”,而“什八”意为“沙蒿”。

“照十八”就是“长满沙蒿的坨子地”。

从上述地名的语属构成来看,其产生年代当为元或元代以前。入明后,随着蒙古势力北退,留下来的蒙族也逐渐汉化。而遗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语地名,其含义也渐渐消散于时光的尘埃里。后来的人们以汉语去解读,便有了一个个“传说”。

这些传说,既有人们对于故土执着的情感,也有人类对美好的执念。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