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与辽金政治演替

来源:朔州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09 15:49 0

秦汉、隋唐大一统时期,朔州是北部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塞文化色彩浓厚。辽宋时代,朔州虽也是边塞,但战乱较少,大部分时间处在一个安定的局面之中。金代,朔州已为腹地。

辽重熙十三年(1044),以大同为西京,朔州又成为名副其实的近畿之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地位相应升格。辽金时期的朔州,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内聚,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浸润。辽金文化,在朔州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中留下了厚重的痕迹。

辽金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均以“中国”自居,有时称宋为“南朝”。天庆八年(1118)《鲜演大师墓碑》载:“由是,高丽外邦,僧统倾心;大辽中国,师徒翘首。”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朔州大地上交汇,创造了灿烂的历史。

1.辽金兴亡政局下的朔州

唐朝亡国后,各路军阀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分裂之局面。在中原,实力最雄厚的势力是沙陀晋国与后梁。其中,沙陀从朔州起家,最终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史称“沙陀三王朝”。

在中原纷争之时,草原崛起的契丹民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后梁贞明二年(916)二月,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元神册,辽国正式诞生。与此同时,晋王李存勖在契丹的军事压力之下,决定将振武节度使由古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南移至朔州。此时的振武节度使,管辖朔、麟(今陕西神木北)、胜(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3州。这是历史上,朔州第一次成为高等级的方镇治所。然而,这一年(916)七月,阿保机再次对沙陀大后方发动攻击,百姓、牲畜以及战略物资尽为其有,朔州城也被攻陷,节度使李嗣本被俘。《辽史》卷1《太祖纪上》载:神册元年(916)“秋七月壬申,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皆平之。俘其酋长及其户万五千六百,铠甲、兵仗、器服九十馀万,宝货、驼马、年羊不可胜算。八月,拔朔州,擒节度使李嗣本。勒石纪功于青冢南。冬十月癸未朔,乘胜而东。十一月,攻蔚、新、武、妫、儒五州,斩首万四千七百馀级。自代北至河曲逾阴山,尽有其地。”

契丹军威之盛,连叱咤风云的沙陀也不是对手。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看,辽朝建国与朔州称镇是在同一时间。

辽朝诞生以后,成为雄踞东方的一个大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辽道宗以后,朝政腐败,奴役蕃部,国家逐渐衰落。与之相对的,按出虎水的女真完颜部休养生息,势力慢慢发展起来,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人民反抗辽人暴政。

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称帝,国号金,建元收国。之后数年,金兵攻占辽国大部版图。保大二年(1121),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在西京逃亡途中,不慎将传国玉玺遗失在桑干河。《辽史》卷29《天祚皇帝纪三》载:“余睹引金人逼行宫,上率卫兵五千余骑幸云中,遗传国玺于桑乾河。”

公元1125年,天祚帝在余睹谷被俘。这一事件,宣告辽亡金兴,成为辽金文化脉络中的一个关键性转折。

余睹谷,也称“余都谷”。这个“余睹”,本是辽语,笔者曾请教相关学人,其中学者宋旭认为“余睹”本义是“班次”,“余都谷”应该是辽朝在辽宋边界(应州南山上)修建的一个由辽兵轮番戍守的军事性营寨。

关于余睹谷地望,《辽史》卷30《天祚皇帝纪四》载:保大五年(1125)“二月,至应州新城东六十里,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获。”但是,《金史》卷76《宗干传》载:“天会三年(1125),获辽主于应州西余睹谷。”其实,史书记载多有矛盾,“余睹谷”本在应州城南60里的榆东沟。应县方言,“榆东沟”与“余睹谷”读音相近,“榆东沟”应该是数百年之后民间所改。“榆东沟”处在今应县与繁峙交界地带,在繁峙地名文化中,多使用“沟”这一通名。

天祚帝逃亡的路线是由茹越口南下,投奔宋人。在金与宋之间,天祚帝认为宋朝多少会顾及“兄弟之国”的盟约,排斥、敌视曾经的属部女真。然而,在茹越峪,天祚帝被金兵飞骑追及,沦为了阶下之囚。

天祚帝应州余都谷被俘,是辽亡金兴的决定性事件。朔州也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见证辽金王朝兴亡的重要地域。

2.朔州县名与辽金文化一脉相承

辽金文化在朔州今天的县名上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唐末天复年间(901-904),契丹在阿保机的领导下,多次侵犯代北,所向无敌,对沙陀晋国形成重大威胁。《辽史》卷1《太祖纪上》载:“明年(902)秋七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

为经略代北、守卫陉岭,天祐元年(904),晋王李克用以“神武川之新城”为基址,创建应州,管辖金城、浑源2县。《续唐书》卷16《地理志》载:“应州,天祐元年(904)置。天成元年(926)升彰国军节度。领县二:金城、浑源。”

这个“应”,过去多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以为是雁门、龙首山相互呼应。万历《应州志》卷1《地理志》的记载:“唐置金城县,以县升应州,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其实,之所以起“应”名,主要是李克用为与草原的契丹、中原的朱温争夺正朔,向天下宣示自己是李唐的合法继承者。《唐故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晋王墓志》载:“时有应世出图,澄波启运,则英雄诞焉,圣贤出焉,育彼鸿休,粹兹丕祉者也。”此外,万历《应州志》卷2《营建志》载:“至乾符间,克用父为大同节度使时,因古城废塌,移筑于此。亦以母曾祷天王祠,感金甲神人之应耳。”

中国古代,在分裂的局面下,各大势力往往从出身、法统、舆论上相互攻击,以争夺政权的合法性存在。例如,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后,辽改朔州振武军为顺义军。“顺义”,即顺从、归义,以自己为天下正统。今天朔州市区“振武街”、“顺义路”等地名的历史,与辽代有关。

大约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始置“怀仁县”。《辽史》卷31《营卫志上》载:“国阿辇斡鲁朵,太宗置。收国曰“国阿辇”,是为永兴宫,初名孤稳斡鲁朵。以太祖平渤海俘户,东京、怀州提辖司及云州怀仁县、泽州滦河县等户置。”

约在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河阴县”诞生。《辽史》卷3《太宗本纪上》曰:天显九年(934)九月,“乙卯,次云州。丁巳,拔河阴。”辽道宗时,河阴县划归应州管辖。大定七年(1167),因应州河阴县与郑州属县县名相同,金朝遂改应州“河阴县”为“山阴县”。此县,地处桑干河之南、复宿山之北,所以称“河阴”、“山阴”。《金史》卷24《地理志上》载:“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故更焉。”

金末贞祐二年(1214),天下大乱,茫茫草原上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侵占了金人很多版图。在这样的形势下,金朝为增强防卫,置广武县,县址在今山阴县广武镇旧广武村。今天著名的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广武汉墓群、旧广武城等等,如果要论起“广武”地名的来历,不能不联系金朝的这个“广武县”。

朔州市6个县域中,怀仁、山阴、应县3个县名与辽金大有渊源。全国范围内,像朔州这样,单个地级市能有二分之一的县名诞生在辽金暨契丹女真时期,这是很罕见的。

3.余话

辽末金初,西京战火纷飞,很多古建筑被毁。例如,大定二年(1162)《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藏教记》曰:“至保大末年,伏遇本朝大开正统。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但是,西京道应州城内的宝宫寺释迦塔(今俗称应县木塔)居然能够渡过劫难,似乎与崇信佛教的大金名将完颜宗翰(女真名粘罕)有关。天会二年(1124),西路军主帅宗翰建云中枢密院,具有高度自治权,史称“西朝廷”。《北征纪实》载:“金人既得虏地,因分两道。燕山之东平、营一带斡离不主之;云中之地、西北则粘罕主之。”

在儒学、佛教等的共同影响下,辽金时期各民族在汉化、胡化的趋势中,交融在一起。

编辑:蔡泽云(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