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皇帝皇后?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10-20 10:20 0

山西省朔州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各民族在朔州大地上谱写了灿烂的英雄乐章。朔州自古多名将,如张辽、尉迟恭等著名人物。不过,如果我们全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朔州孕育的皇帝皇后也不少。

考察一个地方历史上诞生了多少皇帝皇后,涉及一个属地或地域划分问题,标准主要是以下3个方面:

历史人物的籍贯是朔州。籍贯,顾名思义,与祖居地基本相同。

历史人物的诞生地是朔州。祖居地或许不在朔州,但历史人物诞生在朔州,也应计算在内。

历史人物的功业在朔州奠基,或者朔州曾是他们建国称帝的重要根据地。

今天的朔州市,包括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应县、山阴、右玉6个县(市、区)。但是古代的朔州,作为地方行政制度,有十多个。本文所讨论的朔州,是以今天朔州的行政区划为主,兼及隋朝以后一千多年来朔州的管辖范围。

一、桑干于氏:北魏宣武顺皇后

北魏于氏,原姓万忸于(或万纽于)氏。“万纽于”,本是山名,以部落居其地,遂以之为姓氏。孝文帝改革时,将万忸于氏改为汉姓于氏。胡三省注曰:“拓跋诘汾时,余部诸姓内入者有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让于氏名闻天下的,是有“黑槊将军”之称的名将于栗磾。于栗磾之后,有子洛拔,为侍中、尚书令。洛拔一脉,代表人物是于烈。于烈曾以贵戚身份,担任领军,管理宫廷宿卫部队,后镇压献文帝次子、孝文帝异母弟元禧叛乱。为抗衡宗族势力,巩固皇位,宣武帝元恪决定拉拢于氏,以于烈侄女为皇后,史称宣武顺皇后。于皇后生子昌,但短短几年内,元昌、于皇后纷纷暴卒,时人多以为是外戚高肇家族所为。

关于于氏籍贯,《魏书》卷31《于栗磾传》载:“于栗磾,代人也。”《北史》卷23《于栗磾传》与之记载相同。但是,《大隋使持节大将军赵州诸军事赵州刺史安平郡开国谥曰平公并夫人广宁公主元氏合葬墓志》曰:“公讳仪,字子礼,恒州桑干人也。”于仪,为于栗磾后裔,恒州有桑干郡,桑干郡治桑干县,桑干县在今朔州市山阴县东。

二、敕勒川上斛律氏

东魏武定四年(546),权臣高欢领兵讨伐西魏,在玉璧城(今山西稷山县西南),高欢手下70000多名将士战死。逃归晋阳(今山西太原)途中,军心不稳,为激励战士,高欢命令斛律金唱《敕勒歌》,自己和之。歌中的“敕勒川”,在今天朔州市的平川之地。《北史》卷54《斛律金传》载:“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东魏、北齐时的斛律氏,为第一等的名门望族。斛律金孙女斛律氏,初为高纬太子妃。高纬即位后,立其为皇后。但北齐后主高纬担心斛律一族功高震主,又误信小人之言,将斛律光(斛律金长子、斛律皇后之父)全家诛杀,皇后斛律氏被废,出家为尼,北齐亡国后,又嫁给了开府元仁。

北周武帝宇文邕知道劲敌斛律光身死族灭后,十分欣慰,下令大赦天下。几年后,北周攻陷北齐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宇文邕追赠斛律光上柱国、崇国公,又感慨道:“此人若在,朕岂得至邺?”此是后话。

三、神嘉王朝:刘蠡升祖孙三世

刘蠡升,山西汾阳人氏,稽胡族。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十二月,刘蠡升自称天子,建号神嘉,居云阳谷。这个云阳谷,在今天朔州市右玉、大同市左云附近。《读史方舆纪要》卷44《山西六》载:“云阳堡,在左卫西北二十里,当破胡南下之冲。嘉靖三十七年筑,万历二十四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东蔽左卫,且为白羊之羽翼。”云阳堡址在今右玉县牛心堡乡云阳堡村。古代的云阳谷,地方广袤,方圆数十百里。

刘蠡升称帝后,经常侵犯北魏边塞,史称“胡荒”。天平二年(535),东魏丞相高欢答应将宗族女子嫁给刘蠡升的太子。刘蠡升派遣其子去往邺城拜会高欢,高欢对来客十分礼遇。从此,刘蠡升不再积极防备高欢,最终为高欢所败,刘蠡升也被手下北部王所弑。

刘蠡升死后,余众以其第三子南海王为主,但又为高欢击溃,神嘉王朝自皇后、诸王、公卿以下400余人以及百姓50000余户被俘。

北齐末年,稽胡族人复以刘蠡升之孙没铎为主,号圣武皇帝,定年号为石平。稽胡窃据山谷,成一方割据势力。北周灭亡北齐后,派兵讨伐刘没铎,处决其众万余人,刘没铎本人也沦为阶下之囚。

四、大汉天子:刘武周

刘武周,原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父刘匡,早年徙家马邑(今山西朔州),生武周,民间称其为“鸡冠王”。刘武周年轻时,曾追随太仆杨义臣从征辽东,以功官拜建节校尉,后又担任马邑鹰扬府校尉,为马邑太守王仁恭效命。

隋末,朝廷无道,民不聊生。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刘武周团结地方豪强,在郡厅斩杀王仁恭,自命马邑太守,派人联络突厥,附近郡县望风归附。突厥以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赐狼头纛,刘武周即位称帝,立妻沮氏为皇后,建国称“汉”(高海、李柱、杜启贵《据

刘武周势力极盛时,控制今山西大部,包括朔、代、管、云、岚、蔚、忻、并、石、介、晋、浍等十数州。李渊曾哀叹:“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但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李唐的军事压力之下,刘武周放弃马邑,逃亡突厥。武德五年(622),刘武周不甘为突厥猜忌,谋归马邑,事泄,为突厥所害。《新唐书》卷86《刘武周传》载:“武周亦谋归马邑,计露,突厥杀之。起兵六年而灭。”

五、沙陀余音:三朝二国一北宋

朔州,是沙陀的起家之地。从边塞到中原,沙陀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典范之一。

沙陀崛起的关键人物是晋王李克用,史书记载,其诞生在“神武川之新城”。此地,有人认为在今朔城区梵王寺,也有人认为在应州。唐末,李克用祖父朱邪执宜以部众东迁归唐时,被安置在“神武川之黄花堆”。《资治通鉴》卷275“天成元年七月”引胡三省注曰:“盖朱邪执宜徙河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沙陀由是而基霸业,故以其地置应州也。”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7载:沙陀“后迁于神武川黄花堆之别野,即今应州是也。”不管怎样,朔州是沙陀的家乡,这是无疑的。从这个角度看,凡是沙陀籍帝后,应统计在朔州之内。例如,《旧五代史》卷75《后晋高祖纪一》载:“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与沙陀军都督朱耶氏自灵武入附,宪宗嘉之,隶为河东阴山府裨校,以边功累官至朔州刺史。”万历《应州志》记载应州有金凤井、金凤殿、金凤城、后汉刘知远宅、瓜园等古迹。

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追尊朱邪执宜为懿祖、李国昌为献祖、李克用为太祖。后唐一朝三姓,有4位皇帝,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应州金城人)、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李从珂为李嗣源养子,本姓王,镇州平山(今河北平山)人,曾以妻子刘氏为皇后。刘氏虽为浑源人,但后唐时浑源为应州属县,应州又是唐末从朔州分割而置,所以也可以算在朔州范围之内。李克用生前虽未称帝,但其一生争战,奠定后唐基业,应该以皇帝名之。朱邪执宜曾任蔚州刺史,李国昌为大同军节度使,二人死后均追赠太保,后世将李克用手下名将称为“十三太保”,与此有关。朱邪执宜、李国昌虽死后追赠为帝王,但不具备相应实力,不应统计在皇帝范围之内。

后晋高祖石敬瑭及其皇后李氏(李嗣源第三女)、少帝石重贵,后汉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北汉世祖刘旻、睿宗刘钧、景宗刘继恩、惠宗刘继元,后蜀高祖孟知祥皇后李氏(李克用长女)均与朔州有重要关联。

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为宋偓长女,宋偓又是李存勖外孙,这位宋后本身有沙陀血脉。天圣二年(1024年),应州人郭崇的孙女郭氏嫁给了年轻的宋仁宗赵祯,被尊为皇后。《宋史》卷255《郭崇传》载:郭崇“父祖俱代北酋长。”沙陀改汉姓,郭氏为重要的一支,疑郭崇家族为沙陀人。

六、应县木塔的功德主:辽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

应县木塔(本名宝宫寺释迦塔或佛宫寺释迦塔)选址应州,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萧挞里。《契丹国志》卷13《后妃传》载:“兴宗皇后萧氏,应州人,法天皇后弟枢密楚王萧孝穆之女也。”萧挞里的祖父萧和,葬地在今辽宁阜新。换言之,应州大约是萧挞里的诞生地,萧挞里家族在应州也有很多的产业、田宅。应县木塔这一海内巨构,为萧挞里所创建。《仁懿皇后哀册》曰:“弘道惟济,好生不伤。崇大雄之妙教,通先哲之灵章。精穷法要,雅识朝纲。建宝塔而创精蓝百千处,即中宫而居永乐迨五十霜。”重熙四年(1035)三月,辽兴宗立萧挞里为皇后,萧挞里有子耶律洪基,也就是之后的辽道宗。大康二年(1076),萧挞里去世,葬在庆陵。

七、余话

从本文的讨论来看,朔州古代的皇帝有刘蠡升、第三子南海王、孙刘没铎,刘武周,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石敬瑭、石重贵,刘知远、刘承祐,刘旻、刘钧、刘继恩、刘继元16人;皇后有北魏宣武顺皇后于氏、北齐后主高纬皇后斛律氏、后唐末帝李从珂皇后刘氏、后蜀高祖孟知祥皇后李氏、后晋高祖石敬瑭皇后李氏、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宋仁宗皇后郭氏、辽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8人。朔州帝后总计24人,沙陀族人有16人,占总数的2/3。

朔州地域文化的本质,是边塞文化,军事在其中又占有重要位置。从时代分布来看,24位帝后分属魏晋南北朝、隋末唐初、五代十国、宋辽时期。魏晋南北朝、隋末唐初、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阶段。宋辽之间,辽自称“北朝”,宋为“南朝”,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中国古代的又一个“南北朝”。习惯上,北宋不被认为是大一统朝代。朔州宜农宜牧,在大一统时期不属政治中心,而在地方割据或分裂时代,以朔州等地为代表的边塞文化方能在全国的政治版图中享有关键性的地位。

在朔州地域文化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正是蕃汉多民族。不同民族在和平与战乱、交融与冲突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