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也是保护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杜福 发布时间:2023-03-02 10:35 0

重建千年释迦塔,供养万世佛舍利,这是应县人民翘足引领的一件大事。

释迦塔易地重建弘扬佛法,传承文明,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仅就木塔文物保护而言,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众所周知,应县木塔由于长期受地震、风雨、战火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倾斜扭曲、压缩变形、部分构件槽朽劈裂等残损状况。1974年至1981年,虽进行了为期八年的抢险加固,然木塔的病变未能得到根治。1990年,在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的关注下,国家文物局决定对木塔进行一次大修,并于次年三月成立了“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后更名为“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随之便开始了工程的测绘、钻探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开始设计施工方案。为了拿出一个严谨、合理的科学方案,国家文物局还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多年之后,工程管委会采纳专家意见,从诸多方案中预选了“现状加固维修”、“落架大修”和“抬升上部修缮”三种方案。当时似乎第三种方案呼声较高,但在诸多著名专家、院士参加的技术论证会上,几次均未形成一致意见。时光飞逝,一晃又多少年过去了,至今仍未见分晓。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很多年前一位老先生与我的一席谈话,那是原山西省政协常委、太原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李世温先生。李老是研究木塔保护的资深专家,建国以来大大小小的木塔修缮工程他几乎都参与了。记得是2001年6月初,李老随清华大学、中科院、太原工大等科研部门的专家就木塔维修方案来佛宫寺调研,期间李老在我办公室小憩。我们已有十几年的交情了,所以说话也很随便,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木塔维修工程上。我问李老:您说目前这三种方案哪种好,您倾向于哪一个?李老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三种方案各有利弊吧,其实要我说,与其花国家那么多钱吊起来修,还不如在你们县再建一座新塔,为木塔提早栽培一个‘接班人’。从目前状况来看,木塔也不是危在旦夕,如不受六级以上地震那么大的外力影响,还是没问题的,能挺个几十年、几百年。现在把新塔建起来,当木塔‘百年’后,新塔又早成为珍贵文物啦,还是你们应县的宝啊!”我说这办法真不错,您应该积极向上面建议、争取呀。老先生似笑非笑地说:“这事情现在不好办啊。”老先生一席话,当时曾在我心中震动很大。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正因如此,国家才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方针、原则和法规,旨在加强保护,维系生命。这些年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全国“抢救”工程确实干了不少,使一大批文物古迹返老还童或起死回生。但抢救毕竟是抢救,任何手术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人的生命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古老庞大“百病缠身”的建筑物了,我想木塔也许就属于此类,不然的话,怎么能让这么多专家、院士十多年来无可奈何。现在细细琢磨李老的那番话,我得到了这样的启迪:文物保护决不能只着眼于有形保护上,更要在意那些无形的东西,如它的精神灵魂、文化内涵,诸多作用,同样也不是小事。

从目前木塔的状况来看,重建也许是最好的保护。释迦佛灵、古塔文化一脉传承,就像当今社会领导干部交接班那样,还能提供相当长一段“传帮带”的历史机会。古塔新塔并存于世,相得益彰。珍藏舍利,弘扬佛法,拉动旅游,促进经济,人们的认识观念会将两者融为一体。正如李老先生所说的那样,当古塔“百年”之后,新塔也早已闻名于世了。 

若说重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也不乏其例。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十三级真身宝塔,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都是重建之物。法门寺最早的建筑是唐代所修的四层木塔,明代崩朽之后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97年)改建成十三级八角砖塔,由于受地震的影响,该塔逐渐向西倾斜,虽经历代多次加固修葺,也未能保全。1981年秋,关中大地一连多日淫雨肆虐,给塔带来了灭顶之灾。雨水从裂缝里穿身,积水从塔基旁钻根,结果“轰隆”一声巨响,这座二代真身塔坍塌在地。1987年春重建工作开始了,在清理废墟、挖掘旧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于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喜讯传开了,法门寺宝塔地宫发掘出珍藏千年的四枚佛指舍利和大批唐代稀世珍宝,经权威专家鉴定,均为国家一流文物,被定为一级甲等。从此,法门寺一下子出名了,每年接待中外朝圣、观光、旅游人数百万计。

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的武汉长江边蛇山黄鹤矶上的黄鹤楼,也是几经重建,现在至少也是第五代了,而且一代比一代宏伟高大。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是1985年,在距清代黄鹤楼旧址1000米处的蛇山尽头参照原来的建筑风格和形制重建起来的,高约49米。当游人身临其境,吟诵着唐代诗人崔颢的著名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时,神情荡漾,心旷神怡,那种诗情画意之感,让人无不陶醉。此时此刻,又有谁会在意这是不是当年的黄鹤楼呢?以上仅举两例,如果不是重建,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这里不妨略提一下几乎与我县木塔同年代的宋都开封开宝寺灵宝塔。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记:“灵宝塔上下三百六十尺,所费亿万计,前后逾八年。癸亥年(1023)年完毕,巨丽精巧,近代所无”。由此可知,这座十一层楼阁式高层建筑,当时可谓华夏第一了,遗憾的是建成没多久,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便遭火焚而夭折。仁宗皇帝对这座佛塔十分珍爱,欲在原地重建,因国库财力紧张,加上群臣反对而未能如愿。千百年过去,这座“巨丽精巧,近代所无”的灵宝塔早已虚无渺茫,除了少量的专家学者们偶尔提及它,又有谁所知呢?

综上所述,重建也是一种保护,有时还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有效保护。今年以来,应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应县资源优势,积极响应省委关于大力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号召,奋力推进以木塔为轴心的全域旅游,可谓上合天时、下得地利,必将造福塔乡三十万人民。联想起二百八十多年前,应州州官章弘倡捐修塔,州人有钱出钱,有力献力,就连白叟黄童都“或提砖一块,或持瓦一片”,异常踊跃。古人尚且如此,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佛塔重建,我塔乡儿女岂能漠然置之,更应视为已任,首当其冲,为建宝塔添砖加瓦,流汗出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