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塔”匾题文考释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杜福 发布时间:2023-02-23 14:31 0

应县木塔最大的牌匾当数塔名“释迦塔”匾了,一直悬挂于塔身中部第三层外檐南。木塔何以得名?据明《应州志》卷二“营造志”中载,辽清宁二年木塔建成后,道宗皇帝赐额,塔曰“释迦”。该匾呈长方形,长2.65米,宽1.7米,不包括四周的匾舌,匾带等。匾正中竖刻“释迦塔”三个双钩大字,颜体正楷,浑厚清劲,间架严整。近看还会发现,匾面上除了正当落款外,在“释迦塔”三字左右两侧还挤插进不少小字,且字体不一,毫无格局。细数一下。现存232字,不包括痕迹难辨,浸漶脱落的19字。就是这些小字,简明扼要地记载了历史上从金至明277年间本塔及牌匾增修,几次重妆的时间,为后人研究本塔的建修历史和建筑技术提供了真实的史料,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首先介绍一下“释迦塔”三字书写人的姓名及身份,在“释迦塔”三字左侧的落款处刻有“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瓛书”。“昭信校尉”是金代武散官正七品以下的官吏。西京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市,辽重照十三年(1044年)升云州为大同府,建号西京,乃辽五京之一。应州属西京,沿至金代未改。同年在大同府置西京路,辖境约当现在河北省张家口、山西省原雁北以及内蒙古的东胜以东,多伦以西等地区。据《金史》卷五十七、“百官志·三”载,在盐务管理方面,把全国划分为七个盐使司,即山东、宝坻,沧州,解州、辽东,西京,北京七司。各司官员设置一般为大使一员为正五品,副使二员为正六品,判官三员为正七品,官勾二十多员为正九品,另有未入品办事人员多名。金明昌五年(1194年),王瓛便是盐使判官之一,官虽不大,然擅长书法,在当地看来颇有名气。今天我们还可以在邻县浑源境内的恒山天峰岭摩崖石刻中,欣赏到王瓛留下的另一处墨宝一一“古今胜槩(概)”。

请看原题记:

明昌五年七月十五日建 金城县北辉耀薄 莹施 木匠李庆甫许福施工

释迦塔

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昭信校尉 西京路盐使判官 王瓛书

以上题文告诉我们,木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经百余年后,在金明昌年间曾进行过一次大修。专家考证,时间应为金明昌四至六年(1193—1195年)。“塔的柱头劈裂,普拍枋头压碎等普遍的损坏情况,很可能是在初建后百余年间,曾遭受一次严重破坏的结果。也是明昌年间必须加固的原因”(陈明达《应县木塔》)。

据《中国地震目录》,公元1057年,河北固安曾发生6.75级地震。公元1102年山西太原发生6.5级地震。前面所提到的木塔“严重破坏”肯定与这两次地震有关。

与木塔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考古专家,原大同市考古所所长张畅耕先生通过对金代建筑施工特色的研究,对这次“增修”给出如下结论:

1、明层(二、三、四、五层)加辅柱,除第五层只在内槽内侧加辅柱8根,其余各层均为32根,总计104根。

2、暗层(平座)加辅柱,以适应逐层对应支顶的需要。

3、暗层(平座)内外槽之间加斜撑,由斜撑和附梁组成支撑架。

维修期间,“释迦塔”匾制作而成,时间为金明昌五年(1194年)七月,由金城县北辉耀村薄莹施资出钱,木匠李庆甫、许福二人施工。金城县就是现在的应县,北辉耀现无此村。这里是否可理解为“辉耀”为村名,而“北”仅说明位置而已。现在城东北五公里处有西辉耀和东辉耀,两村毗邻。而西辉耀村在历史上一直称为辉耀村。《应州志》卷一“地理志”中“乡里附”也只见“辉耀村”,前未有“北”字。

在“明昌五年七月十五日建……”右侧,靠近匾带,又书刻“甲辰季七月十五日重建男薄公显施”。历史上在朝代更替,来建国号前,往往以干支纪年。这里“季”是指前朝的终了,即金亡。金亡后10年是甲辰年(1244年),元尚未建立。显然,50年后由薄莹之子薄公显出资重妆了此匾。

紧靠“释迦塔”三个大字右侧的题刻是“大明正统元年岁次丙辰七月吉日重妆”和“成化柒年岁次辛卯柒月吉日功德主闫福贵重妆”。这又说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年)和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年)也妆饰过此匾。

匾面左侧靠左匾带及左下方是元代的一处题记,字数最多,且无格局。如“先王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可谓是见缝插针,一行小字挤插在署名人王瓛和该条正文中间。其下级官吏署名因匾面所限,显得凌乱,刻上便是。不过正好说明,匾上历次题刻,并非后人根据记载一次书成。这处题记原文是:(仅按次序列述,未能表达准确位置)

先王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 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御位下中书省差来官忽木哈赤明里

工部典吏曹克毅

河东宣慰使司   李国

大同路££££££

                                      承务郎

                    应州           承事郎££

                                      吏目杨斌£££££££

                                      承事郎££££


维大元国延佑七年岁次庚中四月辛巳朔一日庚戌特奉敕监造官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阿里伯重建

金城司吏乔克温

以上题文告诉我们,元延佑年间,木塔又经历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维修。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时期,皇室极为崇尚西方佛教,后宫更是厚爱有加。另据《中国地震目录》载,元大德九年(1305年)怀仁、应县间曾发生6.5级地震,必然给木塔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对佛塔进行震后加固维修就不难理解了。元延佑七年(1320年)正月仁宗驾崩,其子硕德八剌三月继位,四月初一即下旨重修木塔,并于至治二年(1322年)秋七月,“……车驾次应州,曲赦金城县囚徒”(《元史》本纪二十八“英宗二”),顺便视察了工程情况。至于这次行动的时间明《应州志》卷二的说法是“至治三年,英宗硕德八刺皇帝,幸五台山经过,登塔,命释放金城县狱囚”。这次施工声势浩大,监造官有从一品平章政事阿里伯,直接由皇帝委派的中书省大臣忽木哈赤明里、中央的工部,还有地方的司、路、州、县派出的各级官员,类似现在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和修缮委员会之类的机构。

关于匾中元代官员名称,从《元史·百官志》中可以证实。“世祖八年(1271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中书省总领百官。……中书省设宣使五十人,掌刑政之属国。初以相臣任之。其名甚重”。可见题刻中御位下中书省差来官忽木哈赤明里,确是皇帝从中书省派遣的显赫官员。元代宣慰使司分六道,其中有河东山西道,大同路置。河东宣慰使司李国,属河东山西道的官员。

那么,元延佑七年开始的维修工程采取了哪些加固措施呢?据张畅耕先生考证:

1、拆除了塔上四个明层残损不堪的装板直棂窗,改建成斜撑夹泥墙。(先作斜撑,两面钉上荆芭,再用掺白灰泥抹平。)

2、二、三、四层内槽每面加间柱2根,分为三间;五层除南面加2根,其余七面只加间柱1根,分为两间。

3、维修瓦顶、平座栏杆及各层楼板等易损部位。

这次工程历时三年左右。

综上所述,塔匾题文印证了木塔的建塔年代以及建成后前两次(金元时期)增修、和四次(金元明时期)重妆塔匾的史实。塔名“释迦塔”三字乃金代明昌五年昭信校尉西京路盐史判官王瓛所书。而在此之前,常见报刊载文说该匾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释迦塔”三字是薛敬之书写。若溯其源,最早见于陈明达《应县木塔》中“附录”和1992年版《应州志》卷十九“文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恐怕与嵌在木塔一层外副阶内墙隔减上的石刻“释迦塔字跋”有关。

“跋”文碑刻青石,长0.9米,宽0.76米。该文系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应州知州薛敬之书。文中有“应为古郡,金辽时有塔七级,木建之。往来多异其巧,中萦回题咏者甚剧。一日,因书学弁字,偶步间,见塔门撑空,不意书此数字。翌日与守备赵公、把总杨公、掌印挥使唐公同儒学诸校官会话及此,佥谓盍悬以为应观之壮”。这里的“不意书此数字”给人以误解。薛敬之当时在州衙“忠爱堂”确实挥笔写下了数字,但非“释迦塔”,而是“玩海、望嵩、挂月、拱辰”八个大字,尔后制成四匾,悬挂于五层“撑空”的东、南、西、北门之上,四匾上下落款均为“奉直大夫协正庶尹知应州事关西薛敬之书”和“弘治三年岁在庚戌春三月吉且”。

假如“释迦塔”三字为薛敬之所书,塔匾建于明弘治三年,细观匾文题刻后,谁都会提出以下质疑:

1、既是薛敬之书,那么“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瓛书”就不会在匾上出现。

2、既是薛敬之书,一定会同“望嵩”、“拱辰”等四匾那样,在落款中留下大名。

3、既是明弘治三年建匾,题文定会视其先后轻重,排写有序,一人执笔,一次完成。匾面再挤,也少不了“弘治三年”等字样。

所以说,深浅不同、字体各异、排列无序、200多字的题刻足以告诉后人,“释迦塔”大匾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要比此前所说的明弘治三年(1490年)早近30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2003.8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