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长城聚焦北楼口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蔡升元 发布时间:2023-02-14 11:40 0

应县北楼口历史上是一个边塞古城,早在公元前344年就设关建营,迄今已有2361年。明成化《山西通志》就有这样的记载:“赵肃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设北楼关”。《史记·赵世家》也有同样的记载。民间还流传着“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的传说。《山西通志》还记载:“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颉利款至北楼关,请互市”。这就说明,在唐朝以前北楼关已成为北长城线上最大的、最重要的通商口岸,距今已有139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固边关筑长城成了历代王朝的首要任务。从战国时期的赵国到明朝,纵横两千多年,朝朝代代都在筑长城,这不,光北楼口村就留下了赵国、北齐、北宋、明代四朝的长城,成了学者考察的亮点、游客观光的胜地。

一、赵长城   

 由于北楼口设关早,所以有了中国最古的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至今已有2350的历史。《山西省境内长城简况》曰:“战国时,秦赵燕为防北方少数名族的侵扰,在各自疆域的北部筑起长城。山西北部当时为赵国的一部分。”关于这条长城的走向,明代尹耕在《九宫私记》中写道:“大约自雁门抵应州,至蔚东山涧。”而长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大林1996年4月亲临应县考察时发现北楼口东南六公里小岭村南有战国赵长城。这条长城是条毛石黄泥码砌的长城,由北楼口铁杠崖东侧起,向东北向循山梁,进入浑源县安家坪村,再转东至肖家沟村,然后折北偏东方向抵凌云口。这条石砌长城,今已坍塌成石堆状,在应县境内约有300多米,由于这条长城的发现,才揭开了长城沟村名的由来。这就叫历史,这就是史实。

二、北齐长城

北齐时期,北虏屡犯边界,为求自保,斩山筑城,断谷起障,《北齐书·文宣帝记》记载:天保八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拨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里。”王杰瑜等在《山西省北齐长城调查与研究)一文中明确写道:北齐长城在山西有三条,第二条中“应县段:长城遗址由代县长城村延入本县。经下马峪、梨树坪、白马北楼口等乡,于北楼口乡入浑源县。大体呈西南——东北向,全长约100公里。大部分墙体由片石垒筑,有个别地段为土夯或削石为堑。墙体塌损严重,现保存于地面之遗址残高0.6——3米,宽2.6米。”这条长城线至今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

三、宋长城   

 据民间所传,“北楼关城”的大规模建设,最迟于北宋时期宋辽在“内长城线上”对峙的阶段。当时,内长城线实际已成为宋朝北部的边防线。相传,抗辽名将杨六郎部下大将岳胜主持,大规模地修建了“北楼关城”。在北楼关,他主要建成或修筑了“两堡一廊寨”(即:岳胜堡、北楼城堡、北楼城廊、义兴寨)外加教场和南仓”。这样就建成了“北楼关城”的基本态势,城高三丈六,顶宽一丈。现在关城面目全非,仅残留下宋边墙1300多米,宋点将台两座,练兵教场一处,还有较完整70X50米的“岳胜堡”以及一敌台和两烽火台,还有一条通村运兵地道。至今已有1000多年。   

 由于当时内外长城之间的大同朔州盆地成为宋辽大战的古战场,像杨家将的金沙滩大战就在其间。北楼关便成为重要关口,北楼关城墙也成了防御外侵的内长城,故称宋长城。

四、明长城

《山西通志》记载,“北楼口堡城,明正德9年(公元1514)筑”,“嘉靖23年(公元德1544)重修。”已500多年。其实明长城是在宋城墙的基础上“加砖石”“设雉垛”、“固基石”、“甃以砖”。据传,北楼城是四门四关城。由南城、北城、北关、东关、西关组成,南北坡之间还有城墙,过街的的钟鼓楼。人们都说,三门为州四门为府,可见北楼营是府的建制,砖城墙“项高八尺,垛高六尺”,所用砖重23斤,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8厘米。墙上设有铳炮射击孔,置竹节炮、牛腿炮。驻军长官是正三品参将,统兵3003——5000多人,还常没有“佥民兵壮”5000多名。《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北楼营辖边250里,东起平刑石窑庵,西至广武津口,统领内长城线上“三关十八口”的任务。大明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驻守北边时,筑城修隧。其中有三条间隔二华里的烽火台线,交汇于北楼口关附近。所以北楼口周边的烽火台现在还存有13座,为内长城线上之最。明所筑北楼城内城的西城墙,现还存有100多米,西门也已现世,还有明长城700多米,横亘在翠微山上。

 一个村庄能同时遗存四个朝代的长城实属罕见,在山西没有,在全国也是唯一。而这些古长城倒塌严重,亟待保护。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成立相应的机构,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研究长城,挖掘弘扬长城文化,让世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让四朝长城成为-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蔡升元,山西省应县人。曾任乡镇武装部部长二十余年。现任山西省作协会员、朔州市作协副主席、应县文联主席。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