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遗址彰显人类智慧,宋辽古堡演绎民族情怀

——走进山阴县黑龙池堡

来源:桑干流韵公众号 作者:王茂盛 发布时间:2024-11-08 11:23 0

黑龙池堡,坐落在山阴县下喇叭乡黑龙池村,遗址仍在。

由山阴县城岱岳镇出发,循省道虎山211线,入口子梁村,西行,离虎山线,进入下喇叭乡村道路。穿越下喇叭乡所在地下喇叭村,途经榆坪、立羊泉村,望后山、刘家窑、大洼沟诸村,再入小庄窝、双井村,由北而南翻越黄花山,进入黑龙池村。

黑龙池村背倚黄花山,前拥牛头山,牵手小王山。大南沟穿行在牛头山峡谷里,与平鲁区莺房沟村一衣带水。牛头山为平鲁与山阴的天然分界线。

民间传说

关于黑龙池堡,民间传说多于史籍记载。

村里的乡亲们说,黑龙池堡不属堡子,到像个圈马场。相传为杨家将所筑,就是个圈马的圐圙。

对此,黑龙池村杨家将后裔杨有说,这些都是传说,谁也弄不清。不过,说起杨家,他是如数家珍,从代县的鹿蹄涧,说到山阴县的杨村,又从杨村说到冻牛坡、小庄窝,直到黑龙池。

提起黑龙池堡,村人的描述大体一致:基本为方形,差不多一里有余,堡墙很厚,堡子也很高,遗存的南堡墙差不多有3丈。“破四旧”时,曾用炸药爆破,拆除了不少堡墙。现在的堡子,除西南和东北角墩外,还可见断断续续的堡墙遗迹。

方志记载

成化《山西通志》(1475)和正德《大同府志》(1515)同载:“黑龙池堡,在朔州东北六十里,周围一百九十丈,高二丈四尺,壕深一丈二尺。朔州卫屯军居。”

方志记载的数字,基本与传说相符。“周围一百九十丈”,合633.33米;“高二丈四尺”,约合8米。对于传说中的“杨家将圈马场”,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来做支撑,我们也不能妄下结论。不过,好在我们可以确定,黑龙池堡在明代为“军屯堡”,属朔州卫。既然如此,想弄清黑龙池堡的“前身”,必先弄清“朔州卫”的历史;要弄清“朔州卫”的历史,必先弄清朔州的建置沿革。

康熙《朔州志》载:“后魏置桑乾、神武二郡,又于定襄故城置朔州,此朔州之名由始也。北齐改桑乾曰广宁,改神武曰太平,徙朔州城于马邑,即今城也。后周罢郡,以朔州置总管。隋罢州为马邑郡,治鄯阳。唐复改朔州。五代唐为镇武军。辽为顺义军。宋改朔宁府。金复置顺义军,治朔州。元仍为朔州,属大同路。明因之,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山西布政司,而州属焉,编户十二里,永乐十年并为八里,嘉靖四十三年又并为六里,领马邑一县,并为一卫,左右中前后五所隶之,守备掌印巡捕管屯等官理焉。”

对于朔州卫的建置时间,有的地方志记载:洪武三年(1370),指挥郑遇春奉旨开设朔州卫;而有的地方志又载: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领马邑县,并有一卫。此“卫”即“朔州卫”。我们暂以“洪武三年”论。

《成化山西通志》:“……置行都指挥使司,领大同前、后、左、右、云川、玉林、威远、阳和、高山、天城、镇虏、安东中屯、朔州十三卫,山阴、马邑二守御所……而行都司则分治大同,以控制边境云。”

洪武三年所置之朔州卫,当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即“九边重镇”之大同镇)。

黑龙池堡的建置年代

我们可以肯定,先有黑龙池堡,后有黑龙池村。有明一代,黑龙池村地属怀仁。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怀仁县新志》载:“黑龙池,在县西南一百二十余里,土山下涌出泉水,相传与朔州神头金龙池相通。……距城一百二十里,居民二十四户。”而成书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怀仁县志》却不见黑龙池的记载。这至少说明,万历二十九年后才有黑龙池村。那黑龙池堡的建置年代也应该在万历二十九年前,亦或更早!

明代将黑龙池堡定性为“屯军堡”,是明代“屯田制”(军屯)的产物。明以前是否已有该堡,其结论是肯定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黑龙池地,属于早期朔州。

《五代史》载,后唐庄宗在太原起兵,灭梁,定都汴梁,以晋阳为北都,袭唐之旧,建“后唐”,朔州地归振武军。唐明宗时,迁都洛阳,于马邑置寰州。

之后,石敬瑭叛后唐,在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的帮助下,击败后唐,将包括应、寰、朔、云四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献于契丹,被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石敬瑭“燕云十六州”的捐献,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控制十六州。尤其使得北宋和辽国持续征战,长达160多年。

辽宋对抗过程,宋朝短时间收复了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四州。但是,在辽国强大的军事打压下,宋廷起用主将潘美,副将杨业等人抵御辽国,未能取胜,致使四州又失。杨业带领四州百姓,迂回作战,意欲迁民雁门以南,最后,兵败陈家峪,不食三日而死。至此,四州仍在大辽国的统治之下。

辽承后唐寰州,领寰清一县。此时的黑龙池当为寰州地。黑龙池池水充足,林木茂盛,是天然的军马休整地。建圈马场条件具备。至于圈马场是辽国所建,还是宋朝所建,有待考证。历史故事免不了演绎,该堡为杨家将圈马场的说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历史的车轮经由辽宋金元等朝代的洗礼,黑龙池业已由一个饮马池、圈马场,逐步变成了一个堡寨。到明王朝彻底统治雁门关外的同朔大地时,黑龙池堡(亦或圈马场)完全成为山西行都司所辖的一块领地,军事上,归朔州卫。之后,堡变村,归属大同府,万历后取名黑龙池村,由怀仁县管辖。

由于堡子破坏严重,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规制。可以确定的是:该堡因地势而建的,堡墙总的布局是南高北低,总长度和宽度大概在300米以上,为大型堡子。其门在何方,不确定。大部分村民反映,好像在北面。环绕一圈,未发现砖包痕迹,基本上确定为土堡。有村民在说,曾在村里面见过大砖,从他们的描述中可知,该砖在40×20×10厘米左右,应该是明代砖,不多见。

聚落遗址、古寨和石器

黑龙池村有古村落遗址,具体方位在村南2公里大南沟右面的大坪台附近。

《山阴县史迹图志》载:黑龙池遗址“位于下喇叭乡黑龙池村南1.6千米处,为新石器时代东周聚落遗址。东西长240米,南北宽200米,分布面积约4.8万平方米。遗址地处洪涛山下的台地上,东、南、西三面临季节河。遗址地处退耕还林区域,受季节河冲与植树取土损坏严重,暴露出文化层堆积厚约0.8米,内含残陶片。遗址内地面采集的陶片有泥质灰肩,可辨器形有陶器耳等残件,未发据。”

大南沟适宜的气候,疏松的土壤,加之丰沛的水源,是形成聚落的绝好环境。整个大南沟两侧,随处可见遗留的残陶片,到处可见被文物贩子挖掘的痕迹。

黑龙池遗址,实际上是整个洪涛山系聚落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范围之广、各种陶片遗存密度之大,在晋北地区十分少见。可以说是同朔聚落遗址的“集结地”“活标本”。

《怀仁县新志》载:“古寨,在桦林沟,周里许,高据山腰,寨内有泉涌出,未详建始何时,旁建关帝庙。”

此桦林沟亦或今大南沟。

在大南沟的左侧沟崖上,发现两截U形石槽。一截裸露在外,一截埋在地下。该石槽有锤錾打造痕迹,壁面十分光滑。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没有深度发掘,只对裸露的石槽拍照留影。

从出土的石槽照片来看,我们认为此物为碎料或洗料工具的可能性较大。如碾药工具,清洗工具。从锤錾打造痕迹看,年代不会太远,在明清时期。

当地村民认为,石槽是造纸的碾子。他们说,石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凹盘,凹盘的中间立一转轴,转轴带一捣锤或清洗器,转动转轴,进行工作。

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载:造纸术可分为六个步骤:斩竹漂塘、煮徨足火、舂臼、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

不论何物,至少可以证明,黑龙池南大沟附近早就有人类生存。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