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故驿古城址年代考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茂盛 发布时间:2024-10-15 18:02 0

关于朔州市山阴县故驿古城的建置年代和城建功能,一直是当地史学界和民众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加之当地一些传说与演绎,更给这座沉寂于地下的古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鉴于此,我们有幸得到了一份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八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出版的《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中傅振伦先生撰写的《山阴县城南古城勘察记》(以下简称《勘察记》)一文,对我们了解古城的历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从“勘察缘起”“勘察经过”“采集物品”“勘察结果”等几方面提出了比较清晰的线索,对我们认定古城的建置年代也给出了“处理意见”。

傅振伦先生的主要观点是从山阴县的历史沿革和实地考察判断故驿古城址的建置年代。他在“山阴县历代沿革及古城址年代的考证上”文中明确提出“要想研究古城的年代,必先明白山阴县历代的沿革。”

他说“根据县志所载:山阴县在禹贡为冀州之域。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公元前七二二至四八一年)为北狄之地(见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朔州条)。战国(公元前四八一至二二一年)属赵,隶雁门郡。史记赵世家曰:‘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三零六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二十六年(公元前三零零年),攘地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匈奴传曰:‘武灵王置雁门郡’。

秦(公元前二二一至二零六年)仍为雁门郡阴馆县地(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一)。两汉(公元前二零六至公元后二五年)同。

寰宇通志卷八一言:山阴汉为阴馆县地,汉书地理志阴馆县注云:‘楼烦乡,景帝后三年(公元前一四一)置。累头山,治水(即㶟水)所出’。莽(公元九至二二年)曰富代。

而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四六大同府条言:山阴两汉为汪(音注)陶县,属雁门郡。光绪山西通志即采其说。因为山阴西为阴馆,东为汪陶,所以历来地志图经,不说山阴属阴馆,就说属汪陶,大半都是臆断。

东汉末年县废。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九山西大同府条引五代李焯撰河东记曰:‘勾注以山形勾转,水势注流而名,亦曰陉岑,自雁门以南,谓之陉南;以北,谓之陉北。自汉中平(公元一八四)以后,胡羌大扰,陉北之地,皆为荒外’。

三国魏晋(公元二二一至四二零年)为汪陶县地,永嘉(公元三零七年)后废。

晋书地理志:雁门郡有汪陶县。元和郡县志卷一四朔州马邑条曰:‘晋乱,其地为猗卢所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九引河东记曰:‘晋永嘉四年(公元三一零年),鲜卑拓跋猗卢帅部落,自云中入雁门,从并州刺史刘琨求陉北地,琨徙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五县民于陉南,以其地与之’。[注云:曹魏时(约二一一至二六五年)五县俱以迁陉南,遗民犹在陉北也。]

北魏(公元三八六至五三五年)归神武郡,又立平齐郡。

隋书地理志云:‘神武郡,后魏置’。山西省志云:‘平齐郡在今大同府山阴县界’。水经注卷一三㶟水条曰:‘魏皇兴四年(四六九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元和郡县志卷一四朔州条曰:‘后魏都代,地属畿内。孝文迁洛(四九四年)之后,又于定襄故城置朔州。葛荣之乱(五二七年),州郡又废’。

北齐(五五零至五七七年)属太平郡,后周罢(见隋书地理志)。隋(五八一至六一八年)为神武县,地隶马邑郡。

元和郡县志卷一四朔州条曰:‘周武帝(约五五九年)置朔州总管,开皇(五八一至六零零)罢’。又言:‘大业三年(六零七年)罢朔州,为马邑郡。’

嘉庆重修一统志言:山阴隋属鄯阳县地,也是臆断。唐(六一八至九零七年)县废,地属神武军。

新唐书地理志言:雁门北有神武军,后改大同军。

而嘉庆重修一统志云:‘山阴唐为马邑县地’。光绪山西通志云:‘唐废县,属朔州,为马邑县地。五代后唐明宗(九二六至九三三)于马邑置寰州,又为寰清县地。’两说不同,可并存之。

契丹(约九三六年)为寰州阴馆县地。宋(九六零至一一二七年)为山阴,属云中府路应州。(见宋史地理志)。

乾隆大同府志卷一城池门曰:‘山阴城,宋神宗(一零六八至一零七七年)时建,明永乐三年(一四零六年)重筑’。嘉庆重修一统志言:‘山阴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地广二丈,宋时土筑,明干庆中(一五六七至一五七二年)砖甃’。(崇祯山阴县志言:山阴城,明永乐三年重筑)。

辽(九零七至一一二五年)为河阴县,属西京道应州。

辽史地理志应州条云:‘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一零五五至一零六四年)来属。’

金(一一一五至一二三四年)为山阴县,属西京路大同府应州。后升忠州。金史地理志云:‘山阴(在复宿山之北),本名河阴(在桑干河之南),大定七年(一一六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故更焉。贞祐二年(一二一四年)五月升为忠州。’

忠州城西北隅有风神庙(见大同府志卷一五祠祀门)。元(一二六零至一三六八年)为山阴县,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尉使大同路应州。

元史地理志云:‘山阴县至元二年(一三三六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明(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仍称山阴,属山西布政司大同府应州(见明史地理志)。清(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因之。雍正八年(一七三零年)直隶大同府应州。(见大同府志)。民国(一九一二年)初隶山西省。解放后划归察哈尔省雁北专区。”

这个“历史沿革”基本与史书和方志的记载大同小异,无可厚非。而在这些沿革的背后,究竟如何判断故驿古城的建置年代呢?傅振伦先生在“山阴县历代沿革及古城址年代的考证下”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现在的山阴县旧城①,是北宋开始修筑的,辽、金(贞祐二年以前)、元、明、清的县治,都设于此。至于今日所见到的县城南古城②,就出土的物品来说,似曾为周朝末年以至东汉及魏的遗迹,这些时代的遗物发见最多。古城以内,瓦砾满地,又发见不少的箭头。

辽金(贞祐二年以前)县治,在今山阴旧城③,即古城④北二十里,(一说十五里)的地方。当时古城也许还有居民。金贞祐二年⑤忠州治此古城,崇祯山阴县志古迹门云:‘忠州城县南十五里,金筑,今废。’山西通志也说:‘贞祐二年五月升山阴为忠州,徙治于县西南十五里,仍为山阴,还故治。’⑥可见现在所看到的古城城址,的确是金贞祐二年迁治的城墙。其城内外遗留很多的辽金瓷器和残片,又往往发见宋朝‘岁贡’北方的钱币。在古城内外,除了最近开渠发见灶台和人兽残骨以外,找不到其他大规模被水冲刷湮没的痕迹。关于上章谈到东汉末年及晋永嘉以后荒废的经过,我们可以证明这座古城,可能是被人民逐渐放弃的。因此,出土的秦朝以来的遗物,也多半是残碎的,并无很完整的东西。

至于古城是周末到魏的什么城池?现在无法考明。根据以往地志,可以知道汪陶故城在古城大东;阴馆、楼烦则在它的大西。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以汉书地理志之阴馆县治,绘于今山阴县城南,勾注山之北,魏书地形志之阴馆城也绘在同一地位,实在是错误的。晋建兴元年,猗卢于今县西北黄花岭筑新平城,则在今山阴之西北,也不是古城的位置。嘉庆重修一统志曰:‘桑干废郡在山阴县南,后魏置。’此说亦误。因为水经注卷一三㶟水条言:‘㶟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日没城南……东有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城在黄瓜阜北……东南流迳桑干郡北。……东胡西浦,湖滩相接……俗谓之南池……池北对汪陶县之故城南,故曰南池也。……’。现在事实证明日没等三城,都在今怀仁县境,黄瓜阜即今黄花岭(一曰黄花堆),亦在山阴之北。汪陶又在黄花堆东北。由此可见,一统志之说,也不是正确的。所以古城是周末以至北朝的什么所在?实在不能解决。”据此,傅振伦先生在“处理意见”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古城四周长约十里,文化层的分布情形,非全部掘到深一米有余的深度,不能知道。若在古城作大规模的发掘,怕是费力多而收获少。而且我国境内存在到现在的汉代城池,不只此一处,所以我们以为:这座古城目前可不发掘。不过以后如因渠水冲刷或农作而发现古物,必须由人民妥为保护,送交村政府,转交上级处分。当地居民更不得自行发掘,以免破坏古墓。这似乎是很合理的处置。好在我们对于中央政府最近颁布的保护文物法令,已经在经过的,面向人民作了宣传,对于保存古迹古物,一定会起到相当作用的!”

而陈梦家先生在《雁北考古旅行的收获》一文中也指出:“我们到了故驿以后,马上就发现所谓‘被水堙没的古城’的不确了。根据方志所载,地上的土墙当是金代的忠州城故址。然而在此废址内,就所捡拾的陶片、瓦片和‘半两’‘五铢’等铜钱来看,可以断定为汉代的遗址。在汉代,这里当有许多规模不小的建筑,一定是守边驻军之所在。由此去广武看到二百座以上封土很高的‘乱冢’。有两个被水冲开的墓,由乡人所保存的出土陶器,可断定为汉代(可能为西汉)的墓葬。这样的墓在阳高的古城堡也有。后者曾经日本人盗掘,其出土器物也是属于西汉的。据王振铎先生说,广武汉墓可能是武将的墓,所以封土高,必是士卒群力所堆成的。这是很可能的。”

由此,我们对故驿古城的建置年代有了一个比较可信的答案:那就是“周末以至北朝的”⑦,也或是“汉代的遗址”。这个遗址又是个什么建筑?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掘。

鉴于目前有关故驿古城的种种臆测,也只有敦请有关部门进行考古发掘,否则,这个沉睡近两米以下的古城,将永远成为一个谜。

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注:

①现在的山阴县旧城:指的是位于今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的古城。即宋神宗(1067~1085年)时所建得城池。(见乾隆《大同府志》卷十二)。为宋、辽(907~1125年)、金(1115~1234年,贞祐二年1214年以前)、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清(1644~1912年)、民国(1946年前)的县治。山阴县新城,则是指现在的山阴县城所在地岱岳镇。为民国政府与伪县(1912~1946年)治所。

②今日所见到的县城南古城:指的是位于今山阴县故驿村的故驿古城。

③辽金(贞祐二年以前)县治,在今山阴旧城:仍然指的是位于今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的古城。

④古城:指故驿古城。也就是金时的忠州城。河阴县更名山阴县后,金贞祐二年(1214年)升山阴县为忠州后迁治于此,后于元至元二年(1265年)被大水冲毁,跨金、元二朝,但为时不长,共51年(1214~1265年)。也就是说,金忠州为20年,元山阴县为31年。

⑤金贞祐二年:即公元1214年。

⑥还故治:元至元二年(1265年)大水冲毁故驿城后,县城治所又迁还故址,即今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的古城。元至元二年(1265年),大水冲毁忠州城以后,元又复置山阴县,后并入元金城县(唐武德年间置,五代,辽、宋、金、元俱称金城县,均为应州治。明洪武初并入应州),之后又复置山阴县。可见现在所看到的故驿古城城址,的确是金贞祐二年迁治的城墙。

⑦周末以至北朝:这里所说的“周末”,大概就是指西周晚期,即前877~前771年,共107年,亦称为西周败亡期。这里所说“北朝”,就是指公元386年~581年这段历史时期。

也就是说从公元前877年至公元581年,共1490年,近1500年的故驿古城到底建立过什么,这是一个谜。更确切地说,故驿古城建城到现在为2100多年。

附录:

1、北宋(960~1127)、辽国(907~1125)、金(1115~1234)、元朝(1206~1368)。

2、河阴县,辽代(907~1125年)设置,因在桑干河南,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为山阴县。

3、《辽史·地理志》应州:“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1055年~1064年)中来属。”

4、《金史·地理志》应州:“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1167年)因与郑州属县同,故更焉。”

5、明山阴县志载:忠州城:县南十五里,金(1115~1234)筑今废。

6、山阴县建置沿革简述:河阴县[辽(907~1125年)、宋(960~1127年)]——山阴县(金1167立县)——忠州(金1214—1234 )——山阴县(元1234—1265)——金城县(元1265年后)——应州(明洪武初)——山阴县(明)——山阴县(清)。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