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宿疃:安宿疃位于怀仁市金沙滩镇,是一个具有近900年历史的古村落。其最早见于《金史·地理志·西京路》:“怀仁……有黄花岭、锦屏山、清凉山、金龙山、早起城、日中城。镇一:安七疃”。 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记怀仁县四十二座土堡中也有“安七疃堡”。在明万历本《怀仁县志》和清光绪本《怀仁县新志》以及和珅《大清一统志》皆作“安宿疃”。根据地名延续的规律,作为村名的“安七疃”,其在金代升作建制“(军)镇”之前,就该以“小地名”的形式存续过相当一段时期。考“安七”(古读?an-snid)和“安宿”(古读?an-siuh)皆“安息”(古读?an-slig)不同记写形式。秦汉时期的安息人属白匈奴(月支人)的一支,在西方文献中称“帕提亚人”。公元前247年,白匈奴帕尔尼部首领阿萨息斯(Arsacids)杀死塞琉西王朝的总督,以尼萨(今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为都城,建立阿萨息斯王朝。中国史籍根据其开国者Arsacids的音译作“安息”。唐代以后,帕提亚王朝(即“安息”)的后裔又以布哈拉为都城,建立Bouhara国,此即唐代文献所称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其入中原者为安氏。八世纪以后,包括安(安息人)在内的“昭武九姓”多次内迁。唐王朝先于关内道灵(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庆(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银(治所在今陕西省横山东北)、夏(治所在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四州境内置侨州府102个,安置包括昭武九姓在内的西域各族。后又于灵、夏两州设鲁、丽、塞、含、依、契六个州专门安置昭武九姓族人,史称六胡州。贞元二年(786),吐蕃进攻唐朝,唐廷又将六胡州昭武九姓族人迁往云(今山西省大同)、朔(今山西省朔县)二州。安宿疃(安七疃)可能为东迁安(息)人聚落之一,也应是陉北安氏祖居地之一。
悟道:悟道村在怀仁市何家堡乡。其在明万历本《怀仁县志》作“吴道村”,清光绪版《怀仁县新志》作“悟道村”。当地有“唐三藏西天取经路经此地”、“悟道村以唐僧关门弟子悟道命名”等诸多传说,皆附会不可信。“吴道”或“悟道”,为女真语udew(现代满语作uden)音译,意为“行围打猎至午时歇马吃饭的地方,(途中)歇脚处,住宿处”。
尚希庄:尚希庄位于怀仁市新家园乡。其在明万历版《怀仁县志》作“上西庄”,清光绪版《怀仁县新志》作“尚希庄”。旧时,该村老年人常讲“一村一口井,一村一棵树”。认为是村里没水栽不活树。但这与《怀仁县新志》所载“大峪河溉田甚沃,大峪口、尚希庄独据上游,引溉殊便,为邑中上腴地”似有抵牾之嫌。前不久,文兄张存平先生赠我一本散文集,书名《秋风擦亮的事物》。其开篇《老榆树》记有“这本是一棵平常的树。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它却是神秘的,甚至——神圣。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我的奶奶。奶奶是个老迷信,满脑子神呀仙呀的。每月的初二、十六,老人总要煮上一颗鸡蛋,用线勒成菊花的式样儿,供在树下的一块青石上。然后,恭恭敬敬地跪在那儿,上几炷香,叩几个头,嘴里还念念有词……”。尚希庄是张存平先生老家。其《老榆树》所记以及村中老人曾有“一村一口井,一村一棵树”的传说,均可认为是一个村落悠远的记忆,也隐约映射着其村名的历来。
作为地名的“尚希”,为蒙古语“sangsi”译音,汉译又作尚欣、尚锡、上西、上希、尚西等。义项有二,一为“独苗大树”,二为“田苗神”。“田苗神”是为保护田苗而设的神灵。今北京市东城区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旧时曾有一堂子,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其上神殿中供奉的“尚锡之神”,就是田苗神。据清乾隆十二年《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堂子內尚锡之神,知为田苗而祀”。满清所祀之“尚锡之神”(田苗神),源于蒙古民族的“祭树”活动,主要流行于从事农业的蒙族中。其所祭祀的神被称为田苗神,蒙语称尚锡。祭树活动一般在田地最低洼处选择一棵独苗树进行(据说是为了避免敖包神看到),没有树的地方用沙柳等植物绑制一个树状祭祀物。这也是蒙语“sangsi”两个义项(独棵大树,田苗神)的语义来源。
石碣峪:朔城区沙塄河乡有上石碣峪、下石碣峪。据和珅《大清一统志》:“尉迟敬德故宅,在朔州南石碣峪村,遗址尚存。”尉迟敬德为月支族裔。考“石碣”古读zjek-giat,语同“柘羯”(古读cjah-kiat)。柘羯为东伊朗语chakar译音,意为“战士”。其在《大唐西域记》《新唐书》《册府元龟》以及唐人诗文中又作赭羯、拓羯等。如《唐·西域传》:“安西者,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募勇健者为拓羯,犹中国言战士也。”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有“花门腾绝漠,拓羯渡临洮”之句。仇兆鳌注引胡夏客言:“《旧唐书·封常清传》:禄山先锋至东京,使骁骑与拓羯逆(即“迎”——笔者注)战。时常清以北庭都护入朝,命讨禄山,故有拓羯之兵。此诗所云,盖指北庭之归义者。”
柘羯或拓羯,在中古文献中,多称“贵族身边的护卫兵团”。魏义天先生认为,作为军事组织的chakar(柘羯),在名称来源上与古代月支婚姻制度chakariha有关。根据他对中古波斯法律习俗如《判決千例书》和《琐罗亚斯德法典》的研究,在琐罗亚斯德教传统中,一位寡妇在她合法丈夫去世而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有义务和他丈夫的兄弟结婚并产下已过世丈夫名义上的子嗣,这些名义上的子嗣要承担引导“父亲”灵魂渡过灵魂桥的义务,并继承“父亲”的遗产和捍卫他的荣誉。魏先生认为,这显然是一种建立虚拟子嗣关系的法律制度,而在这项制度下,这位孀居妇女的称呼为chakar,而这种婚姻制度即为chakariha。根据魏先生的研究,我们大可推测唐末五代成规模“义子兵”的出现,是受西域月支风俗强烈影响所致。如《新五代史·义儿传》:“……自号沙陀 ,起代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虣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旧唐书·高开道传》:“(高开道)亲兵数百人,皆勇敢士也,号为‘义儿’,常在阁内。”从《唐·西域传》所载“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募勇健者为拓羯,犹中国言战士也”以及“拓羯”与“chakar”的对音来看,李克用时期的“义儿军”(时称“鸦儿军”)极有可能就是入塞后的“柘羯兵团”。
石碣峪,应该是柘羯兵团曾经驻守过的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