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经注》卷十三㶟水上游(桑干河)基本在今朔州境内。本文在对㶟水(朔州段)结合文献记载从时空维度进行宏观多重考证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野外实地校验;通过综合考析对㶟水所涉的一些历史疑问如:累头山、汉㶟水、明㶟水、桑乾郡、巨魏亭、汪陶故城、南池等进行全新注解。
关键词:《水经注》、㶟水、桑干河、朔州
㶟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亁县南。
㶟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
㶟(léi)水,按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三所述㶟水上游流域基本在今朔州境内,部分河道与今桑干河及其支流有重合。桑干河是永定河的上游。是一条名称多变的河流。战国称浴水,西汉称治水,东汉至北魏时期称㶟水,隋唐至今上游称桑干河,而其下游永定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更为繁杂的名称变化。如永定河曾有过清泉河、高粱河(汉魏)、卢沟河(金),元、明以后又有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称谓。明清以后变得易淤易决,水患频仍。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规模整治河道、修筑河堤之后,下游始有永定河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水经注》卷十三为何不称“桑亁水”而称“㶟水”;究其原因,盖因古㶟水为洪水河,山洪暴发风雷激荡令人惊怖(“㶟”音同“雷”),而桑亁水则因恢河伏流①之故影响力相对较小;故此《水经》、《水经注》等古代文献以㶟水为干流主称。
累头山;《读史方舆纪要》将《水经》㶟水之源与今之“桑源”混为一谈。(洪涛山县西北十五里。一名累头山,㶟水出焉,即桑乾河源矣)。经实地考证此处《水经》所谓累头山应属古勾注山脉(即古代州之北斗山);而从方位及地势考析,㶟水只有源出于此方能流经阴馆县(今朔城区里仁村)西;而洪涛山位于秦汉马邑城西北,距此则远矣。2014年9月14日中午我们实地考证了阴馆古城,古城恰位于朔城区南榆林乡里仁村与夏关城村之间;遗址颇具规模(按中国文物地图集等相关考古资料,该古城呈方形,边长约1000米,占地面积达100多万平米②),但目前仅西城墙尚余断断续续几段夯土,其余东、北、南城垣等均难以辨认,只能凭当地耆老回忆进行大致确认。
阴馆古城,西汉为阴馆县治,东汉曾为雁门郡治,附近有规模浩大的广武汉墓群(位于阴馆古城东南2500米处)。阴馆古城西约1200米处确有一条较大的河道,源出今雁门关高速隧道西之代县寺梁村,虽早已干涸,但符合“㶟水出雁门阴馆县”之描述。但《山阴县志》(明)所载㶟水(以下简称“明㶟水”)却源出马邑(今朔城区)之“三泉”,明显与注述有悖,令人困惑。2014年9月14日下午我们实地踏勘了“三泉”。“三泉”是位于今朔城区三泉村附近的三眼泉水,距阴馆古城约15公里;据里仁村杨老先生及老伴回忆20世纪70年代前三眼泉水还喷涌甚急;但如今位于三泉村两处泉眼已无水,仅有三泉村与南磨石村之间的那一眼还在微微流淌着;而附近南磨石村民则引此泉建了一处名曰“钓鱼岛”的鱼池,不知是鱼池名称魅力还是鱼塘水质好的缘故,竟然吸引了不少垂钓爱好者。在三泉村西我们虽没有看到“三泉”,却看到一条较大河道,虽已无水,但此河道要比阴馆古城西侧汉㶟水河道明显宽阔;由此可初步断定汉㶟水干流流经阴馆城西,而其后这条位于三泉村西的汉㶟水支流因流经三泉水量充沛的缘故被《山阴县志》(明)载为㶟水并称之为源出三泉,当然并非源出三泉而是流经三泉,但令人诧异的是经溯源“明㶟水”干流的源头竟然也在古累头山(古代州北斗山)。
㶟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下,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
汉㶟水约沿今朔城区下辛庄、五花营、高庄、永安庄一线与桑乾水交汇于今东榆林水库南端一带。
“洪源七轮”即今神头诸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神头泉最大的泉眼喷涌口径据称约有0.5米左右,据说喷涌太猛,当地人用一扁平巨石压盖泉眼;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画报》摄影记者来采风,朔州市交通部门调来吊车,把压在泉眼上的巨石吊走,当时如餐盘大小的泉眼喷涌出的泉水有1米多高。而今神头泉年平均流量从20世纪多年平均7.84立方米每秒(1958-1984年)降至约4.5立方米每秒(2009年数据)。主要是受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地方生产生活用水剧增所致,特别是附近神头火力发电厂耗水巨量且排出大量废渣废水,经年累月在附近居然形成一个面积达4平方公里左右的巨沼废池(为亚洲最大粉煤灰库区);好在已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并采取了系列抢救保护措施,目前巨沼废池正化废为宝,朔州在此设立了专门的固废园区,不少科研机构及企业已入驻。现今神头泉眼的流量似乎也略有增加,但洪源七轮“拔地而出,磅礴壮观”之景象渐已成为历史之绝响。
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澄渟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马冲照,池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於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於桑乾泉, 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天池。
图表1神头泉的最大泉眼,摄于2014年10月11日
天池,即今山西宁武天池。是我国珍贵的高山湖泊和地质历史遗迹。近年来,天池湖泊水量衰减日趋严重,水量衰减原因可归为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两类。水文分析计算表明:自然因素中降水量与蒸发量并非天池水量衰竭的主要因素,天池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天池底部隔水底板发生不同程度的裂隙,从而使天池水资源沿基岩裂隙下渗排出,并破坏区域地下水流动规律,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及渗漏量增大,进而造成天池储蓄水量减少和水面不断收缩③。
湫渊:“安定朝(zhū)那之湫渊”以秦汉国家级祭祀重地而名垂史册;郦道元以“湫渊”比定宁武天池,足见宁武天池当时已是风光别致的游览胜地。湫渊地望,古今学者频频著文论及,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按《水经注》卷二河水注“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结合Google earth等综合考量“湫渊”约今宁夏固原海子峡水库④,湫水则为今冬至河。(备注:汪一鸣在《郦道元与宁夏⑤》一文中亦判定湫水为今冬至河)
神头泉属岩溶大泉,虽可能与宁武天池之地下水脉潜通;但以车轮之巨能在地下滚动百里之遥却是难以置信的,盖因国人习惯以讹传讹,所以不真实不可能之神玄传说反流传久远。“天池”即今宁武天池,系华北地区唯一的高山天池群。当前小湖均已干涸,大湖(马营海)水位处于持续下降中有濒临消失之危险。神头泉属岩溶大泉,虽可能与宁武天池之地下水脉潜通;但以车轮之巨能在地下滚动百里之遥却是难以置信的,盖因国人习惯以讹传讹,所以不真实不可能之神玄传说反流传久远。
“二水潜流通”之谓,盖亦与“恢河伏流”有关。
燕京山之大池(天池),即马营海天池。马营海天池位于宁武县东庄乡海拔1954m的分水岭之岳,面积0.8平方千米,水深10m以上,蓄水800万立方米,是《辞海》中记载的与长白山天池和新疆天池相提并论的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它与邻近的7个湖泊组成罕见的高山湖泊群,它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有学者认为宁武天池是河迹湖,原是古恢河的河道,由于地壳隆起,河流反向,遗留下来的旧河道形成湖泊。天池水“阴霖不溢,阳旱不涸,澄亭如鉴”,是养鱼、水上运动和垂钓的天然胜地。⑥
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
桑乾水自桑源(即今神头泉一带)向东南方向奔流在今朔城区清河寺村西右会马邑川水。
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
图表2宁武天池,摄于2015年7月25日上午
经实地考证所谓“水出马邑西川”与今朔城区张蔡庄乡境内自西山而下的那条较大河道(沿今张蔡庄南、前村、南磨村一线注入恢河)有关,非今之七里河,因七里河位于秦汉马邑古城之北不符合“东迳马邑县故城南”之描述⑦。
此马邑故城即秦汉马邑城,今朔城区北齐古城系在秦汉马邑故城基础上增修所建;而明清朔州老城则系在北齐古城东南部分基础上缩建而成;秦城址呈方形,边长约1800米,占地面积约300万平米⑧;系秦始皇大将蒙恬筑城以养马,规模浩大,故县名马邑。
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
此处“武周塞”与今洪涛山脉有关;汉武帝“马邑之谋”时又提及。
其水东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
“其水东注桑乾水”应指源出西山的马邑川水东流注入桑乾水(部分与今恢河段重合)。
图表3朔州古北街与马邑路交汇处北齐朔州城墙(其内叠压秦汉马邑城残垣)摄于2014年10月2日下午。
按方位推析,此处“故城”与今朔城区下西关村东之古城有着深厚的渊源。2014年12月20日中午我们实地踏勘了与该故城密切相关的唐马邑(后唐寰州)遗址。(按寰州故城南城墙夯土内涵物中有不少为两汉遗存及与上述注述方位大致吻合推析:寰州故城很可能是在郦注此处的故城基础上所经建。)
寰州古城北临桑干(即今神头诸泉所汇集之桑干河支流)约450米,南城墙距恢河河道约500米,位于两河交汇夹角范畴,这样的城市布局显然取水极为便利,但却为其后被洪水冲堰倾颓埋下了隐患(该城被洪水冲毁后被迫迁至河对岸高地,即今明清马邑城),古城除西南段尚余连续的夯土残墙外其余基本沦为耕地或鱼塘,而残存的西南段夯墙也因变电塔施工被拦腰截断。
该城后来即成为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之一的寰州城。从夯土层(11至13厘米)及内涵物(有汉代绳纹瓦片⑨)等窥测唐马邑城应系在此处郦道元所谓之“故城”的基础上所扩建而成。据考古工作者测量该故城为不规则正方形,边长约1000米,占地面积约100万平米⑩。
多年前雁北地区考古专家张畅耕先生曾实地踏勘唐马邑故城,并撰文推析此处即北魏桑乾郡所在。但这样的描述却与“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迳桑乾郡北”有悖,且与㶟南宫“面夏屋山,背黄瓜堆”的规划构思冲突,因实地考察发现该处只能“面勾注山,背洪涛山”。
又东南,右合㶟水,乱流,枝水南分。
熊会贞认为:“桑干水又东南流,会贞按:今水东北流,以下亦多与今水道不合”⑪;但从Google earth鸟瞰,此段桑干水大致流向虽然是东北,但从朔城区下西关东的“故城”至今东榆林水库南端一带却有一段约4公里左右的河道大致为东南流向,很可能郦氏在参阅古地图作注时是针对这一局部河段做出的“东南流”描述,故此处注述未必如熊会贞所说。
笔者就此段所考与前田正名先生所绘的晋冀北部水经注图比对时,惊讶地发现该图虽系手绘却精确地体现出了此段河道的细微之处⑫,不得不叹服前田先生之严谨。此处桑乾水与汉㶟水具体汇合处约在今东榆林水库南端一带。但合流之后因水量骤增呈现水脉乱流的景象,竟分出一支流向南而去。
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迳日没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南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于黄瓜堆者也。
“水出故城”之故城位置待考,疑与今左云县常家洼遗址有关⑬。(2006山西文物局)
武周塞水,按注述方位结合实地考证,其上游应为今大峪河,源出左云截口山过吴家窑,大峪口后形成洪积扇,向北的干流称大峪河,向南的支流则沿一古河道⑭汇入今木瓜河,其后该水沿今木瓜河河道,过山阴县永静城、北周庄后在今山阴县大虫堡村北注入古桑干水。(今桑干河改道向东南偏移了十余里)
日没城即今山阴县永静城城址⑮。(2006,山西省文物局)
早起城即今怀仁县安宿疃城址⑯。(2006,山西省文物局)
313年拓跋猗卢在黄花梁筑新城,时人称之为南平城或新平城;又因构建规模较小时晋人亦称之为小平城。后北魏孝文帝对此城进行了重修,同时在附近左右20里之处又分别新建了两座城:早起城与日落城,这三座城池一道构成了孝文帝黄瓜堆(今黄花梁)一日游的三个驻足点。三座城池早起城、日落城规模较小而日中城规模较大。
日中城,2014年8月16日下午,我们实地踏勘了该古城址。日中古城即今怀仁县金沙滩镇日中城村南约700米处的古城;从方位看,面黄瓜堆(今黄花梁),背武周塞(洪涛山脉);古城各墙均尚存较连续夯土层,经测量该古城东西宽约670米,南北长约780米,周长约2900米。此古城便是313年拓跋猗卢始建之南平城亦称小平城、新平城,由猗卢长子六修镇守,后父子反目,子弑父于此地,不久六修又为其堂弟拓跋普根所杀;该城后经孝文帝修整更名为日中城,而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
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迳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 受厥称焉。
马邑桑干水在流经山阴县哈盛堡村东北后又汇合了一条从东而来的支流,之后这条支流承接桑干河向东南(基本沿今木瓜河下游一线)流经桑乾郡北部。
从方位考量此处桑乾郡的位置正位于山阴古城镇正北约20多里处与光绪《山西通志》所载㶟南宫⑰的位置基本吻合;而经实地踏勘此处亦与《北史》等典籍对太祖拓跋硅“面夏屋山、背黄瓜堆,规度㶟南⑱”的记载基本相符;因为该地域背依东、西双山村后之黄花梁主峰,直面夏屋山之主峰馒头山,按此桑乾郡位于今山阴合盛堡村东北一带应是不争之事实。
当然这一带属古㶟水河道频改之范畴,(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桑干河还流经山阴高山疃、刘家岭一带),故注谓之桑乾郡遗迹因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城址为洪水湮没当为不争之事实;而这样的论证亦可从光绪《山西通志》所载得到有力印证⑲;据《山西通志》光绪志卷二十八:“山阴县,后魏天赐三年,复于今县北建㶟南宫,筑外城,后置桑乾郡”。)故按注文、《山西通志》(光绪志)、《水经注疏》等典籍及相关考古资料综合考量,桑乾郡疑与今山阴县西双山遗址⑳有一定关联。(2006,山西省文物局)
此外据1993年陕西咸阳渭城北杜镇成仁村南出土的“北周独孤浑贞墓誌21”显示誌主独孤浑贞(499—560)字欢憙,桑干郡桑干县侯頭乡随厥里人。笔者以为“随厥里”地望可能与《北史》等典籍所载㶟南宫“高十余丈”之“门阙”有关。(“天赐三年六月,发八部五百里内男丁筑㶟南宫,门阙高十余丈”)按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条中多次提及孔庙附近的“阙里”如“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等注文,杨守敬考证“古阙里”地望便是因其邻近“鲁灵光殿”南之双石阙而名(守敬按:《阙里文献考》谓古阙里以双石阙得名。(即灵光之南阙,北百馀步即灵光殿基22) 故此笔者揣测独孤浑贞的出生地“桑干郡桑干县侯頭乡随厥里”地望抑或因其位于㶟南宫之“门阙”附近而得名。笔者曾就此思路与谢鸿喜老师(《山西历史地图集》主撰)进行了探讨,得到了谢老的初步认同,但对于“厥与阙”二字异同的疑问,谢老以为“厥与阙”能够互为通假。
至于张畅耕先生认为桑乾郡应为今朔城区下西关城村东之古城23一说,尽管其论据“桑干水应出自桑干县”有揣测成份,但其逆向推导却亦符合逻辑,因为寰州前身为隋代桑乾镇,而桑乾镇前身为北齐广宁郡,广宁郡则可回溯为桑乾郡(详《隋史·郭衍传》)。因史料不足征,故疑桑乾郡治所有二:其一是郦注所指山阴合盛堡乡西双山南;其二后期可能移治于今朔城区下西关村东古城处。
又东北,右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未详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
此处夏屋山东溪所过之故城按方位推析颇疑与故驿古城24有关;按此夏屋山东溪亦当与明《山阴志》所谓“佛宿山诸水”应有渊源。
故驿古城,傅振倫先生在《察哈尔山阴县古城发见古物》一文中记载:“察哈尔雁北专区山阴县城东南六十五华里,有故驿村。村北二里,有个古城遗址,农民在那里时常发见古代钱币、箭头、瓦罐、陶片、人兽骨骼。本地老相传:这座古城是野被桑干河(汉朝呼为治水,后又称㶟水)淹没的,本地人有‘狮子眼红水灌故城’的传说。今年五月,部队从事建设,在古城的南面修造大渠。于城东南角内深四五尺的地方。发见了石臼、陶尊、瓦罐、大瓦、兽骨、和战国晋阳、平州、兹氏、及宋崇宁重宝等钱币。其中最别致的,是一个陶制蛤蟆,长约三寸,一面有龙纹,一面是双鱼纹,中空摇之作响,察哈尔省的报纸和文教杂志记载这个消息,都很详细25。”(备注:1950年7月21日成立的雁北文物勘查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的规模较大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实地调查研究的工作团体.该团1951年3月发表的《雁北勘察团报告》则是建国以来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关于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图表4雁北文物勘察团考古组在故驿古城采集的的汉代陶蛤蟆拓片
故驿古城在汉代究竟是什么城邑,郦道元当时已经不清楚了,所以他发出“所未详也”的困惑。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故驿古城地望标注为南平城,估计亦是承袭了熊会贞《水经注疏》中的观点。但按《汉书·地理志》:“楼烦,有盐官”结合故驿古城附近遍布大量盐池沼泽的地理特征推析则故驿古城很可能为汉楼烦县的盐官治所。可能有学者认为故驿古城距离今位于梵王寺村的汉楼烦故城较远,不大可能为汉楼烦县所辖,但从阴馆曾为西汉楼烦县乡考量,则距离阴馆较近的故驿古城系西汉楼烦县盐官治所亦是很有可能的。如下图所示:
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汪陶之故城,故曰南池也。
𣵭陶故城,按上述郦注方位描述结合《山西文物地图集》等考古资料综合考量颇疑与今应县栗家坊遗址有关。栗家坊遗址位于应县大黄巍乡栗家坊村东北约200米处。系新石器时代、汉遗存。位于桑干河东岸台地上。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1.4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墓葬等。采集龙山时期的泥质灰陶篮纹罐、夹砂灰陶篮纹瓮和绳纹罐;汉代的泥质灰陶折沿盆、卷沿罐及夹砂灰陶绳纹釜等残片26。
首先,从方位考量,栗家坊遗址位于古南池(按郦注所述古南池约位于今桑干河与黄水河之间的应县大黄巍乡栗家坊村北秋汇地及其附近的低洼地带)之北,大致符合注文“池北对𣵭陶之故城,故曰南池也”的方位描述。
图表5古南池初步推析约位于今应县大黄巍乡栗家坊村北秋汇地一带 摘自:《应县的“天鹅湖”( 栗家坊村北秋汇地)到底有多美?》朔州市广播电视台,2020-11-18
其二,附近的应县水磨汉墓群27等亦为此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2006,山西省文物局)
其三、鉴于应县大黄巍乡栗家坊村北一带再未发现其他颇具规模之汉代遗存,故暂定𣵭陶于此;当然仍需微观层面的进一步细校。
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㶟水,并受通称矣。
南池之水约在今应县西朱庄大桥一带注入桑干河,且自此之后桑干河就通称为㶟水。
㶟水又东北,迳巨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也。
㶟水又东北,迳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昇眺之逸地矣。
白狼堆系因道武帝拓跋珪之心腹穆崇在此偶遇白狼之瑞应而命名,并非道武帝本人;具体位置初步窥测约今应县水磨村西黄花梁主峰一带。而按《中国历史地图集》隋代桑干河流域局部所示图中赫然有“白狼塞”地望亦在黄花梁一带,按古今交通线路结合《中国历史地图集》(隋代卷)等综合考量,白狼塞约位于北同蒲铁路线与左沙公路交汇处。按此白狼堆亦大致在附近。
㶟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东,又北迳勮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㶟水。
崞县故城,位于今浑源县下韩村乡麻庄与南榆林乡毕村之间 ;按注述崞县故城之方位则玄岳即为今北岳恒山(非古之恒山),崞山当为今龙首山。
勮阳故城,按注文“又北迳勮阳县故城西”的方位描述结合相关考古资料综合考量即今怀仁县河头乡东昌城村东之古城址28。按《山西文物地图集》:东昌城址位于怀今仁市河头乡东昌城村东约500米,系汉代遗存。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00米。地表现存南墙残段,残长约100米,基宽约6米,残高约1米。墙体夯筑。采集有泥质灰陶弦纹盆、罐及绳纹板瓦、筒瓦等残片。曾采集“千秋寿城”瓦当1件29。其规模形制与汉边疆地域县一级城邑大致相当且在其西约7公里处分布着颇具规模的海北头汉墓群。(2006,山西文物局)。
当然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山西文物地图集》东昌城条所谓“千秋寿城”瓦当的释读是错误的,朔州金石篆刻者姚鑫华等将其校释为“千秋万岁”瓦当则是正确的。如下图所示:
图表6汉勮阳县故城出土的“千秋万岁”绳纹筒瓦(上述二图由姚鑫华提供)
巨魏亭,关于巨魏亭此处竟提到三次,其方位大致可明确为:一是在南池北、白狼堆南纬度范围内;二是在桑干河与浑河交汇处新桥村西10余里经度范围内,三是在繁畤古城之北勮阳古城之南的维度范围内;经经纬度交叉定位的巨魏亭位置约在今应县义井乡南、北沙城二村之间,2014年10月4日上午,我们到南、北沙城村进行了实地踏堪;二村毗邻相去不过400米,问及当地耆老“南、北沙城”之由来,谁都说不清楚;附近也未见有古遗,但却有两大片“不毛之地”(可能为胶泥硬地也可能为夯土硬地,待考),与四周生长茂密的庄稼地形成鲜明对比。
图表7应县南北沙城村之间疑为巨魏亭的“不毛之地” ,摄于2014年10月4日上午
繁畤古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定位于今应县大临河一带,应校正为今应县镇子梁乡城下庄村东北之古城处。(备注:繁畤古城遗址位于应县镇子梁乡城下庄村东北。系汉代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状,东西长约1120米,南北宽约720米。现存城墙残长约350米,基宽2~3米,残高0.5~2米。墙体夯筑。采集有灰陶盆、豆、罐及绳纹板瓦等残片。明万历《应州志》载,两汉时置繁畤县,属雁门郡,新莽改名当要,东汉复旧,后废30。)
崞川水(今浑河),在今怀仁县新桥村西注入桑干河。但注文“其水又东注于㶟水”错误,应修正为“其水又北注于㶟水”。
㶟水继续东流经过了班氏故城(约今怀仁古家坡一带31)南;之后如浑水(今大同御河)注入;因超出本文所考范围,故不再赘述。(㶟水又东径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典籍认为班氏故城在今怀仁县古家坡村东,但古家坡村东未发现有汉遗,反之村西则有汉遗(当然尚未确定是否为城址遗存);亦有学者认为班氏故城与附近的安寺村有渊源(认为“安寺”即“班氏”的谐音),但安寺村未见有汉遗;此外鉴于古家坡村东约1000米处发现有桑干河古渡口遗址,窥测北魏去留城应据此不远,故综合考析本文暂定班氏故城于今怀仁县古家坡村西,但仍待微观层面的进一步细探。
备注:拙文曾获2017年朔州市社科论文一等奖,曾先后发表于《先秦秦汉史》2017年10月29日、《朔州晚报》2018年10月9日、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