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民族语地名(一)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宋旭 发布时间:2022-12-04 11:42 0

朔州地处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版图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下辖朔城、平鲁、怀仁、山阴、应县、右玉等二区一市三县,共73个乡镇(含街道办),1591个行政村。在这数以千计的村名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不同时期的民族语。这些以民族语命名的村名,不仅记录着朔州曾经的山川风貌,而且也部分呈现出先民的生业环境。其如一部被时光冲洗掉色的先民生业史,掩藏于岁月的深处。由于笔者学识浅陋,故本文只列举其尚能释读之部分。对于大量无法释读的民族语村名,只能留待今后再作疏解。同时期待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花板平鲁区凤凰城镇有周花板、张花板,右玉县高家堡乡有金家花板。这些村名里的周、张、金家,为表达家族姓氏的专名,花板为通名。花,蒙语拉丁式拼写作“hwa”,意为山丘(或土冈)、丘陵、冈梁。汉译为“花”,也译作“哈”。如“乌拉哈”即“红色山丘”之意。其早期音为“gua”,如怀仁、应县、山阴交界处的黄花梁,北魏时期称“黄瓜堆”,黄瓜,即“盆地或川地耸起的冈梁”。板,即蒙古语baising(汉译“板升”,意为“房子,房屋”)的首音简译。花板,即建在冈梁上的房子。

,狮平鲁区西水界乡有黑家狮、孙家狮,右玉县高家堡乡有刘虎狮、蔡家狮子。狮,为蒙古语sibege(口语shibe:)首音简译,意为“栅,栅栏,篱笆”,是牧民为牛羊建立的栅栏。可见当初命名之时,这些村子的周边,尚为成片的牧场。

徐伏平鲁区西水界乡有上徐伏、中徐伏、下徐伏。徐伏,还原其宋元时期读音为syu-bow。需要说明的是,在蒙古语和汉语方言对译过程中,存在-w/-n与-g通转的现象。如蒙古语sug(精液),方言作sun。徐伏(syu-bow),可对译蒙古语subag,意为“沟渠,洼沟,壕,水沟”。说明其时,村子周围存在大的冲沟。

陶卜,桃卜:应县白马石乡有桃卜坪,平鲁区白堂乡有陶卜洼。陶卜或桃卜,均为蒙古语dobo音译,意为“小土丘,小土岗”。该词与dobocag和tobci存在共同语源。dobocag意为“土岗,土丘”,tobci意为“纽子,纽扣,奶头,乳头”。如过去老年人衣服上用布条绾成的纽扣,就叫做“裪疙瘩”。“裪”字并不见于《说文解字》,为唐代以后出现的后起字,且其语义为“衣袖”。其用于“裪疙瘩”,显然是蒙古语tobci的首音简译。作为地名的陶卜或桃卜,应该作“土丘,土岗”或“乳头一样的土丘、土岗”解。

快乐山阴县古城镇有快乐村,岱岳镇有小快乐村。作为村名的“快乐”,并非心理意义上的快乐,而是蒙古语言gulesu(口语作guiles)的汉语音译,意为“杏树,杏林,杏园”。

黑里明万历《怀仁县志·村堡》载有“黑里寨”,清光绪《怀仁县新志·堡寨·西境》“鹅毛口”条下:“土堡二,北名西平堡,南名长乐寺。东有黑里寨废村……”。说明其在晚清之前已废弃。黑里寨应该是辽金时期就出现的一个聚落。其寨名“黑里”来源于女真语hari,其在《辽史》(卷三十一)中又作“曷烈”,《钦定辽史国语解》作“哈里”,释义为“满洲语,有水口甸处也。”曾经的黑里寨,其所临的水口,即鹅毛河所出之山口也。

牛晋应县白马石乡有上牛晋、下牛晋。牛晋,为蒙古语nacin译音,意为“游隼”。在蒙古语中,nacin还是蒙古族摔跤优胜者的一种传统称号,汉语也译作“隼”。牛晋,应该是以蒙古族传统摔跤活动中优胜者命名的村落。

乃河平鲁区下水头乡有上乃河、下乃河。乃河,是一个蒙汉合璧词汇。乃,即蒙古语narin首音简译,意为“细的,窄的”。其完全音译形式作“乃林”。如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有乃林皋村。“皋”即蒙古语gool(河流)译音,乃河与乃林皋是一个意思,都作“细流,窄河”讲。

高登平鲁区陶村乡有计高登、刘高登、王高登,榆林乡有薛高登村。高登为蒙古语gool-d-deng译音,意为“河滩地”。

平鲁区下面高乡有上面高、下面高,两村紧临源子河。高(也作“皋”),即蒙古语gool(河流)译音。上面高意为“河的北部”,下面高意为“河的南部”。

木角平鲁区下木角乡有上木角、下木角。木角,为蒙古语morgol(叩拜)或morgolten([回回教的]信徒)译音。说明老早前,这里存在信奉回回教的回民。

乌林右玉县右卫镇有乌林村。据《钦定辽史国语解》:“乌林,满洲语,财也。(辽史)卷十七作斡凛,河名”。又据《钦定辽史国语解》:“乌林达,满洲语,司库也。(辽史)卷二十八作乌林答”。

戈道山阴县马营乡有戈道村。戈道,为蒙古语gedoi(口语ge:doe)或geteu(口语ge:tu)译音。Gedoi意为“后颈”,Geteu意为“后脑勺凸骨,枕外隆骨”。戈道,应该是以地貌地形命名的村落。

称沟平鲁区井坪镇有上称沟、下称沟。称沟,同样为蒙汉合璧词。称,为蒙古语chingxer(蔚蓝色的,海蓝色的,青色的)简译。疑汉语的“青(东方色也)”与蒙语的chingxer存在互借关系,究竟是谁借谁的,说不好。作为地名的“称沟”,应作“青沟”解。

毛道,磨朔城区神头镇有毛道村,怀仁市何家堡乡有磨道河村。毛道或磨道(蒙区也作“木都,毛都,毛德,毛岱,木独”),为蒙古语“modo”的汉语音译。意为“树木,小的树林”。在蒙古族文化里,存在“树崇拜”。以树或树林命名聚落,在牧区非常多。如巴音毛道(富裕的树林)、布敦毛都(粗大的树)、明安木都(一千棵树)、都日本毛德(四棵树)、温都尔毛道(高大的树)。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川井镇境内中蒙边境线703号界标附近的“甘其毛都”口岸了。“甘其毛都”又译“甘其毛道”,意为“一棵树”。

右玉县威远镇有树儿照村。照,即蒙古语Jo(同汉语拼音zho)译音,意为“脊背,山梁,土梁”。“树儿”可按汉语理解为“树”。但笔者认为是蒙古语sollexu(口语sollox)首音sol的简译。其意为“逐秋青草放牧”。“树儿照”,当作“可以逐秋青草放牧的山梁”解。

丰予,丰朔城区窑子头乡有丰预村,利民镇有前丰予村和后丰予村。丰预或丰予,为金代女真语译词。现代满语foyori作“李子”解。可能其地出产李子,故以其名。

习麻应县南泉乡有东习麻、西习麻村。习麻,为蒙古语xim-a(口语xima)译音。意为“苘麻”。苘麻又叫青麻,是锦葵科一年生亚灌木草本植物,茎枝被柔毛。茎皮纤维色白,具光泽,古时多用作编织麻袋、搓绳索等。东习麻和西习麻,可能是其地多产苘麻,故名之。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