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王志强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白鸿铎 发布时间:2023-01-03 22:00 0

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有一位特殊的老人,他是右玉县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他的名字叫王志强,现在已经八十八岁高龄。王志强老人二十多岁从运城闻喜来到右玉工作,六十多年过去了,他见证了右玉从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的奇迹,参与了右玉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右玉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王志强多次荣获“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特级先进工作者”,先后荣获地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次,省级科技进步星火科技二等奖3次,国家星火科技三等奖1次。他的事迹被《山西名人录》和《山西人才》书籍收编。

带着对老人的敬佩,笔者来到老人居住在右玉县的家中。一进家门, 王志强老人和老伴非常热情,忙着沏茶端水果,面对两位满头白发善良热情的老人,让笔者很是感动。老人住着不到百平米的房子,室内十分简朴。坐在沙发上,电视柜子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映入眼帘, 右边的墙上挂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红红的奖章十分耀眼。能获得这两种奖项,老人的人生一定充满了故事。王志强老人十分健谈,虽然已经八十八岁了,思维特别敏捷,我们的话题慢慢进入我这次采访的主题,老人讲起自己的往事,几次哽咽,老泪纵横。王志强老人说,从二十岁来到右玉,工作四十多年的时间,一共回过八次老家探望亲人, 这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中的亲人。他说为了工作,没有办法,自古忠孝难两全,九泉之下的父母一定能原谅他。王志强老人把一生的精力用在农业科技工作上,为了农业研究,他踏遍了右玉的每一个村落,踏遍了右玉的每一寸土地,在右玉的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身影和汗水,为右玉的生态治理、绿化建设、脱毒马铃薯和种羊繁殖等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山西省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誉。

含泪写下血书,到政府需要的地方去

一九五五年七月,王志强作为山西运城农校第一届科班学生,马上面临毕业分配。省政府有关部门对第一届农校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专门来到学校作了毕业前讲话,鼓励学生们到政府需要的地方和艰苦的地方去,省政府希望第一届农校的学生, 用学到的知识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当时面对毕业分配和家中父亲刚去世不久的实际情况,王志强想了很多,作为农校的一名党员,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王志强最后含泪写下血书,到雁北最艰苦的地方去……

王志强出生在运城闻喜县凹底镇巨村的一个贫困家庭,旧年间,他的家中只有十亩薄地,而且大都是干旱丘陵地段,粮食产量低,所种的庄稼一年全部变卖只能收入二百多元。父亲是一名木匠, 一年四季都在外做工,在家的时间很短,父亲当木匠外出一年也仅能收入二百六十多元,全年的庄稼收入和父亲做工一年的辛苦费加起来一共也就四百六十多元。王志强和弟妹四人要上学,母亲一直有病,常年需要药物维持,这些收入对全家一年六口人的生活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家中生计。家庭的贫困和艰苦的环境,让王志强从小就养成了坚强善良的性格,学习成绩也特别优秀,无论在村里还是在学校都受到村人和老师的好评。一九五二年七月,王志强被运城农校和康杰中学同时录取,王志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运城农校,因为农校伙食费由国家供给,选择农校就能为家里减轻负担。如果选择康杰中学的话,无疑给家里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有人说他傻,考上别人羡慕的康杰中学不去,非要去农校。他何尝不想去教学条件好的康杰中学读书, 他知道家中的兄弟姊妹等着要学费,母亲看病吃药需要钱,王志强要用省下的学费供弟妹读书,为母亲买药。面对生活的苦难,王志强只有选择坚强, 在他心里不管什么学校,只要省钱有书读就行。

农校毕业前半年,年仅五十三岁的父亲患上了当地流行性脑膜炎,不幸去世。面对父亲的噩耗, 整个家庭陷入悲痛之中。当了一辈子木匠的父亲, 去世却没能给自己留下一口棺材,父亲下葬时棺材是向别人借钱买的,父亲的去世给家里留下五百元的外债,这对于王志强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还没有在父亲去世的悲痛中缓过神来,王志强马上面临毕业,省人事厅和农业建设厅的领导来到学校,动员第一届毕业学生到艰苦的地方,为地方建设做贡献。这时候,校长张华楼把王志强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志强,你家中情况比较特殊和困难,就留在运城附近或者闻喜县城吧,离家近点方便照顾家。”听了校长的话,王志强热泪盈眶,校长的关心让他十分感动。在学校几年的学业生活中,校长和学校的老师、同学给了他很多帮助,让王志强在农校不断成长进步,不但入了党,还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干部。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师生们的关怀。王志强想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团支部书记,面对毕业分配,更要以身作则,带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国家免费培养了他,感恩之心不敢忘记,报效国家理所当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那里需要去那里,那里艰苦更要去那里,要不怎能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于是,王志强诚恳地拒绝了校长的好意,把他的想法如实告诉了校长。校长听了王志强的肺腑之言,拍了拍他的肩膀,沉思良久对他说 :“难为你了,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一定会尽力为之。”

晚上,王志强躺在被窝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想想家中年幼的弟妹和常年带病的母亲,心里五味杂陈,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父亲过世,作为家中长子,王志强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面对毕业分配,远离家乡的情景一次次浮现在他的脑海,最让他担心的是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那一夜, 他失眠了,整整一夜辗转反侧,想到自己这几年在党的培养下,先后入党,当上了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干部,如果自己在毕业分配中不能主动作出表率, 如何对得起党的培养,对得起学校的教育?家和国孰重孰轻,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选择。第二天,王志强咬破中指,写下决心书, 强烈要求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把用自己鲜血书写的决心书交给了学院党组织,在他的带动下, 同学们都积极写申请,响应学校号召,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最后,学校同意了王志强的请求,被分配到工作和生活条件最艰苦的雁北地区右玉县。

扎根基层一线,为农民生存分忧解难

一九五五年八月,农校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各奔东西,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王志强因是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干部,学校让他暂时留校开展教职工内部“肃反”工作,推迟了报到时间,直到十一月学校的“肃反”工作结束。王志强回家看望母亲,母亲知道王志强要去雁北地区工作,忙着连夜给他亲手缝制棉衣、棉裤御寒衣服,说那边天气寒冷,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没有棉衣服没法工作和生活。王志强回家待了一个星期后,临行前再次叮嘱弟妹照顾好母亲,含泪告别母亲后,背起行囊,踏上了北去的火车。第二天早上就到了雁北行署所在地大同。从行署报到后,正好有一辆运粮食的大卡车去往右玉县,王志强搭上运粮卡车,奔向自己的工作地右玉县。

一路上,王志强亲眼目睹沿途风景,越往右玉方向行驶,风沙也越来越大。他知道右玉县是艰苦地区,没想到竟然如此荒凉。在右玉县民间有这样一首歌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日点油灯,黑夜土堵门,白日种下的种,黑夜风刮走,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 这是当时右玉县自然与民生状态的真实写照。到右玉县农建局报到后,领导让王志强和先前新来的四名同学,在局里先了解右玉的基本情况,以后好开展下一步工作。在局里待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让王志强真切地感受到了右玉县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和真诚。副县长徐日新专门来看望他们,并语重心长地对新来的同学说:“你们是右玉县到来的第一批科班毕业生,右玉的条件艰苦,环境差,右玉需要你们这样的文化技术人才,希望你们在艰苦的地方干出不平凡的成绩。”右玉的自然环境虽然恶劣, 但右玉人的热情却时刻温暖着王志强的心。既来之则安之,王志强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右玉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得起右玉的父老乡亲。

一星期后,王志强被正式分配到右玉县上堡村农业技术站点。到站后,王志强就和另外两名同事投入工作,制定了技术推广试验计划、农民技术夜校。为了办好夜校,提高农民文化知识和科学种田, 王志强结合实际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并亲自刻蜡纸,印刷成册,分发给农民学员。农民的学习热情高涨,学员不断扩大,由原来三十名学员扩展到了六十多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夜校农民的文化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成为当地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排头兵和技术能手。

一九五七年年底,王志强因工作踏实,成绩突出,被调到了右玉县李达窑乡农业技术站。到站后, 王志强就深入周围农村了解情况,选定大坡村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试验点。由于当时条件差,农民种地没有化肥,种地的肥料都是靠人畜粪尿施肥,为了有效利用粪尿肥料,王志强提出旱厕所改水茅坑, 增加粪尿高效利用,提高肥质,同时使农家院外的厕所干净卫生雅观。在王志强的耐心劝说下,大坡村三十户人家把旱厕全部改为了水茅坑,有的农家挖坑,有的放缸,有的用石块垒砌,使粪尿肥料得到有效贮存利用。同时抓小麦综合技术的利用,提高单产量。王志强提出每户重点培养二亩高产丰产田小麦,科学利用粪尿肥料,王志强走村串户和村党支部书记庞元孩制定了丰产计划。那年的老天爷也特别照顾,一年风调雨顺,小麦长势喜人,到小麦成熟时,经过农民代表、乡镇干部和农业技术员共同验收,亩产四百一十多斤,创造了当时右玉小麦历史上最高水平,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扬。

王志强到右玉工作后,连续三年时间没有回过老家。除了工作原因外,他主要是想省下路费,尽可能把工资都寄回家。他知道家里需要钱,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经济重担就落在他肩上,弟妹上学、母亲看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所有的费用都要他来承担。那时候每月三十四元工资,由于自己家境贫寒,在单位他都过着三餐清淡节俭的生活,有时候食堂改善一次生活,他都舍不得吃,有时候食堂会吃馅饼、糖饼,偶尔吃一次饺子,他却只吃莜面山药块垒,另加一碗开水。食堂管理员见每次改善伙食,王志强都不去买的吃,感觉十分好奇,当了解了王志强家中情况后,管理员十分同情。此后,每次改善伙食的时候,管理员就让做饭的大师傅把蒸出来的块垒,再放点油另外炒一次。管理员细微的关心,让王志强很是感动。王志强每月的伙食费用和日用品都控制在十元以内,把剩下的钱都寄回了家,供弟妹上学和母亲看病,每两个月去邮局寄一次,从未间断过。

工作三年后,王志强才第一次回家探亲。那也是母亲发来一封加急电报,王志强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不得不请假回家。王志强心急如焚地踏上了回运城闻喜老家的列车,客车倒火车,火车倒客车, 然后步行几十里路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回到家,得知弟弟前几天刚当兵去了部队,十七岁的大妹和十二岁的二妹多年未见,都长成大姑娘了。

看到老母亲,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眼泪不由地哗哗往下流。母亲之所以发电报,是让王志强回家结婚。了解母亲心思后,王志强对母亲说,党员结婚需要组织上审批,下次回来再结吧。王志强母亲听后,知道他这一走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说什么也让王志强结完婚再走。拗不过母亲的执着, 王志强只好发电报给单位领导请示:一是请组织部门审批,二是如果批准,请单位领导预支一个月二十四元工资结婚用。王志强很快收到电报,领导批准了他的请示。经过简单准备后,王志强推着一辆自行车把本村姑娘雷银香娶回了家。雷银香与王志强从小一起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在王志强离家的那几年,家中有啥困难雷银香就会去帮忙, 让王志强很是感动。那时候条件差,婚礼极其简单, 至今王志强感觉对不起老伴雷银香。新婚不到一星期,王志强就又踏上了回右玉的路。临别时,再三嘱咐新婚妻子,在家要好好照顾母亲,家里的事就托付给你了。妻子雷银香十分开明,让王志强放心去工作,王志强含泪告别新婚妻子和母亲,返回了右玉的工作岗位,每月按时把微薄的工资全部寄回了家。王志强从一九五五年离家到一九九九年母亲过世,整整四十五年的时间,共回老家探亲八次, 每次在家的时间不超过半个月,就匆匆回到右玉。

努力钻研科技,让土豆脱毒丰产增收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当时环境恶劣, 树木植被稀少,常年风沙飞舞,老百姓种植的庄稼收成微薄,勉强度日,土豆是当地老百姓一年的主要食物,种植面积大,产量低,没有了土豆,老百姓就要挨饿。于是,王志强经常深入老百姓家中, 到田间地头了解土豆产量低的原因。他带上当地土豆和土质到山西省高寒作物研究所向专家请教,经过化验发现了土豆带有一种毒素,由于病毒多年侵害,右玉的土豆产量低下。为了弄清原因,王志强先后四次到省地科委农作物研究所学习,研究脱毒土豆的开发。在他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土豆脱毒有了新进展,为此省地科委把右玉县作为高寒地区马铃薯脱毒试验区,出台了《马铃薯脱毒开发计划》项目。

为了使老百姓尽快种上脱毒土豆,在右玉县破虎堡乡范家窑村、欧家村两个村子种植一百二十亩试验田。经过王志强带领科技人员和农民精心培育, 认真管理,脱毒土豆长势喜人,最后在省科委组织专家和技术员验收时,平均亩产1384公斤,增产1.1倍,比当年全县平均亩增产350公斤。试验田的成功,让大家激动不已,第二年右玉县又被省科委列为《马铃薯脱毒种植基地建设》星火计划。通过两年的努力,右玉县种植脱毒土豆36431亩,亩产比往年每亩增收四十五元,极大地提高了右玉县土豆种植产量,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

脱毒马铃薯试验成功后,省政府把脱毒马铃薯作为一项重大农业技术,向全省农民推荐,右玉县先后支援大同、天镇、广灵、寿阳等十一个市县脱毒马铃薯三十多万公斤。由于经过脱毒的土豆经济效益高,省政府把这一成果作为全省十项重大丰产技术,王志强因在脱毒马铃薯农业技术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这是右玉县有史以来,第一个人获此殊荣,实现了王志强刚来右玉县后的承诺和决心:为右玉做出自己的贡献。脱毒马铃薯的成功,不但为右玉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为全省的农业技术发展也做出了特殊贡献。

倾尽一生心血,用科技建设第二故乡

自从来到右玉工作,王志强就把右玉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从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老人,王志强倾尽一生心血,为右玉的农业发展和绿化事业尽心尽力,受到右玉县政府和右玉人民的高度评价。

一九七〇年右玉县设立了科技局,王志强被右玉县政府提升为科技局局长。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是右玉的一项长久工作,也是右玉人民生存的根本。右玉县有五大流域,沟岔多、坡梁多、植被少, 水土流失严重,为生态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为了改善这种局面,王志强经常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并与县水利局、林业局积极协商,共同制定了《欧家村河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为了使该计划落到实处, 王志强多次到地区科委和省科委汇报情况。在王志强的不懈坚持下,终于得到省科委的认同和支持。一九七六年,省里把这一计划列为重点项目开始实施,成为右玉县生态治理的重大项目,并为项目拨款九十万元,综合治理期为五年时间,王志强被推选为流域综合治理副总指挥。为了使工程质量落到实处,扎扎实实搞好规划按期实施,王志强走遍了流域附近的各个村庄,一年八个月的时间,天天与工人吃住在一起。为了让规划更详细,他请来了山西师范学院地理系的专家教师和一个班的学生,在他的带领下,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实地进行测量、记录,终于科学详细地绘制出了《右玉县欧家村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图》。经过五年时间,综合治理终于按照规划完工,取得了很大成效,对右玉县黄土丘陵水土治理有了宝贵经验,为后来植树造林和绿化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曾经黄沙满天飞的右玉,开始绿了起来,王志强一心想着右玉的农民如何致富。他经常深入农民家里,与村民促膝长谈,发现养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作为科技局长,王志强积极为政府献计献策,向省里争取项目支持。一九八七年省科委又把《细毛羊基地建设》星火计划落户于右玉。经过两年时间,右玉县共引进纯细毛羊 3962只, 分别投放到五十一个自然村,529 户农民手中,一边繁殖细毛羊纯种,一边改良当地土种羊,经过三年的发展,纯细毛羊发展到了4.4万只,全县共养殖羊达到了15万只,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繁荣和发展。如今,右玉羊肉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登记,成为山西省首个荣获国家标志农产品的畜产品。

80年代初,王志强作为科研带头人,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先后在右玉县苑家庄和花柳沟村试种西瓜,结果地膜覆盖种植的西瓜又大又甜,获得丰收。这是右玉县第一次成功种植西瓜,右玉的土地也能种出西瓜,着实让很多本地人感到惊奇。从此,地膜覆盖由西瓜扩展到玉米、蔬菜以及林业, 每年地膜覆盖发展 6000 多亩,很多农民的土地由此获得更大的收益,全县农业发展整体得到提高。为了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王志强还组织科技人员承包具体科研项目,全县一百多名技术人员都参与到项目承包中,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王志强在右玉工作了四十多年,每年植树造林都积极参加,没有因为自己是领导搞特殊,职工挖多少个树坑,他就挖多少个,从不少栽一棵树。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求真务实的领导,带领右玉人民多年来栽下了一棵棵小树苗,如今小树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经过一代又一代右玉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如今右玉的天变蓝了,右玉的水变绿了, 成为了山西省北大门一颗耀眼的塞上“明珠”。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