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不弘毅

——从品读范和平《咏叹调说起》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赵志军 发布时间:2022-12-29 22:47 144 0

范和平老师写过的文章很多,他的文笔流畅,读起来赏欣悦目。 《平鲁陶瓷厂咏叹调》又是一篇精神食粮,阅读后,会被里面一代人朴素的阶级情感、炽热的献身精神、和对祖国未来美好憧憬的精神境界所感染。有穿越了时空的熟悉浮现在眼前,是那样亲切。那些似曾遥远的故事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那是一代人,用青春年华普写出来的赞歌,那音符里带着朝气蓬勃的梦想和希望,也带着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用不怕苦和累火热的情怀,奏响了那个时代铿锵有力的最强音。

前几天翻拍到了一张父亲七十年代初,曾经工作过的《平鲁城铁木业社》全体职工的照片,一下找到看到此文感慨的原由了。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记忆的闸门又打开了:那是我童年见证过的一段历史,和文中所叙故事是那样类似。时年父亲上任平鲁城铁木业社领导,我以为是一个什么大型工厂,原来是踏平的院墙,不用走门就能进去的几间厂房,散落在民间的几十名职工。

后来那轰轰烈烈的场景中,有职工汗流浃背义务劳动砌院墙、盖车间、卸原料装成品的身影,夜间打拼伙、偶尔挤在大办公室里看电影、正月十五统一服装闹元宵写在他们脸上的笑容……纯手工制作的单位,有了动力设备,月底报表出来,上交利润一栏里数字逐月上升,像家庭过日子一样越过越红火。他们的产品不惊人,桌椅板凳,红箱大柜,炉盘子火盖马勺铲子等,都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产品,却多次被评为大庆式企业。

一下明白了我感慨什么,父亲单位那段历史,和范老师那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是那么相似:班后义务建宿舍,用热火朝天的干劲送走多少个夕阳西下;久违的一顿打拼伙,苦中作乐,享受着生活的乐趣;齐心协力卸大型设备,是大家智慧的集中;半夜大雨中奋不顾身抢险,那滚成泥巴人的样子,着实让人掉泪,那是一种崇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所体现;单位排节目,追着看电影又展现了一群热血青年激情四溢多才多艺的一面。

故事平凡却难以忘怀,那是一代人写青春的地方。在环境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带着美好的理想以斗志昂扬的干劲,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昌盛,贡献着力量,却无怨无悔。那是那个时代人们奋斗价值观的体现。

范老师不仅仅是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而且是传承了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字里行间里,透出笔者对那段岁月的怀念和对厂子深深的爱。几个月来,我总想写点东西,来赞美范老师走过的如歌岁月。细细读来,宛如看到那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挥洒着青春的汗滴,用热火朝天的干劲,无怨无悔的“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奉献着青春的画面。

那是一个时代,一代人奉献青春的缩影。他们,不讲报酬,集体观念强,爱厂如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一种为社会增砖添瓦的凝聚力。风华正茂的年龄,在那个大熔炉里,砺炼自己,陶冶情操。他们的经历,看似平凡,却可歌可泣。

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是一种信仰,对共产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情怀化作崇高的革命理想,酷似火热的太阳,照亮了人生照亮了征途。工作不分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像一枚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到哪里哪里就闪光。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铁人王进喜、掏粪工时传祥式的人物,时代造英雄!

这一段经历,是一种精神才富。是一代人用闪光的青春造就出来的,为他们后来走好完美的人生,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也为社会好风尚打下了基石。他们的奋斗史宛如一首歌,何时听起来都那般动听。

这是一代人谱写出来的赞歌,与记忆共存。在这首歌里,有范老师唱响的声音,主题是不悔的青春!

初识范和平老师,始于84年。之前多次听广播,“通讯员范和平”的字眼已如雷贯耳。那年我成了平鲁税务局的新闻干事,范老师则是平鲁县广播局编辑。我除了在雁北报社投稿外,也把部分稿件送县广播局播出,一来二去就熟了许多。他长我十来岁,文质彬彬,平易近人,每次送稿件过去,总能看到范老师桌前节目单,一串文字排列有几点转播中央广播电台、山西广播电台节目,几点报纸摘要,几点本县节目。他桌前堆放着许多稿件,都是手写稿。随手拿起一份看看,字里行间里总有范老师改过的痕迹,有前后字眼颠倒顺序,有添加了新的词语,语句更加畅通起来。从那些改动过的稿件中,能看出范老师对每一份稿件审核的细心程度。在那个新闻主要以有线广播为主的年代,范老师的工作无疑是重中之重了。在特定时间里,全县人民从自家喇叭中,听到的新闻以及一些好人好事,谁又曾想过编辑部的故事。每每听到我送去的稿件播出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成就感,而是幕后人范老师,由然而生的是对他的敬佩和羡慕。

由于我对摄影爱好,参加工作前学会了摄影,像机不离身。参加工作后也是与摄影有关。遇到范老师不忙的时候,我也会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摞黑白照片和范老师分享我抓拍到的一瞬间,我们之间又多了一个话题,图片新闻。

有次我们在闲聊中,他建议我,用自己会照相的条件,鼓励我不局限于本单位,拍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清明节前夕,途经烈士陵园门口,看到陆续有人员出进,走进去抓拍了几张社会上各界人士祭奠英灵的照片,配了说明词就寄往山西电视台。清明那天,好多人告诉我山西电视台有我报道的口播新闻。当范老师也告诉了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无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从那时开始,我就一发不可收,稿件走出平鲁,像更大的报刊电台走去。

后来范老师调往县宣传部,他工作忙碌了许多,由编辑变成了写稿人。我们之间的话题仍然是新闻报道之类的内容。每逢走进他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伏案疾书的样子,办公桌上一摞一摞都是书籍,涉及内容之广泛。随着我们之间的来往增多,友谊也在增加。

有一年,全省煤炭会在平鲁召开,省长王森浩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平鲁县通讯组特邀我去参加了摄影报道,我在会场抓拍过许多画面。会议结束后,我成了新闻人物,好多参会人员给我打招呼,有寻问说我是否调到宣传部,有说我镜头对准了他们那一刻,灯光闪闪真好。千里马常有,而百乐不常有。

后来知道,有机会参与这次报道,是范老师推荐的,他第一次给了我大型场面中摄影机会。他说我拍摄的照片不虚,不人为摆弄姿态,真实。后来我参加了好多社会活动,特邀自愿两者皆有。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中,我抓拍过好多难忘的一瞬间,有林业人员修剪树木的图片,有老农田间劳作的画面,有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后在范老师的推荐下,我调入县宣传部。同在一个部门,成了同事,后成了上下级关系。

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多方面的,像老师,给我点播过许多不知道的内容;像兄长,许多事给出我建议;像朋友,无话不说。

我敬佩他高尚的人格,做事以身作则。对人热心,愿意帮助人。不贪财,和人相处,从不占他人便宜。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老师又调动过好几个单位。单位变了,不变的是他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不管到了那个单位,很快成了内行。

从2007年就担任平鲁区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至今,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和雄厚的文字功底。这些年来,他出版过许多书,谈古论今,内容之广。有长篇小说《宝钱恩仇录》,主编《平鲁石刻图志》《平鲁民俗图志》《中国门神尉迟恭》等十二本历史书籍书。读他的文章,是一个大千世界,每一本书都是新的内容,总有新感觉。这些成就,来源于他做事那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每一个故事都要找当事人核实,有时为一个故事情节可以跑几百里地去实地调研,考察。

我在写了《滚烫的记忆》初稿后,第一时间给了范老师。他阅读后,肯定了内容随后领着我登门拜访了苏华老师,为我出版《滚烫的记忆》牵了线,走了捷径。书出版后,他又成了义务宣传员。我写出《天璞的记忆》部分初稿时,他是第一个阅读的人,提出好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有好多章节,则是把故事情节和他口述了,他肯定后我才写,并为这两本书写了序言。

我们在一同编写《中国门神尉迟恭》一书时,范老师撰写了好多篇章。他不仅翻阅了大量资料,还多次深入基层,从百姓口中了解更真实的传说。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论份内份外的事,总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追求光明。不断提携和培养后辈,他走过的岁月如歌,一路走来一路谱写。

愿范和平老师青春永驻!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