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故里大夫庄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符善禹 发布时间:2025-01-14 11:41 0

大夫庄位于朔州老城东北27公里处,东与东榆林村为邻,西接红壕头村。《三国志》、明万历《马邑县志》、清雍正版《朔州志》等诸多史料载明,村因东汉曹魏名将张辽获封谥上大夫后而得名。据传原名刘家庄。1953年设大夫庄乡,时为乡政府驻地,2001年撤乡并入神头镇。全村共500余户1400余口人,有张、齐、杨、李、赵、刘等20多个姓氏人口共居,张、齐二姓人口占一半以上。

张辽,字文远,东汉末年人。而他的老祖宗,则是当时一场重大历史事件的民间策划人——著名的“马邑之谋”始作俑者聂壹。之后,为避聂姓族人遭祸怨,改为“张”姓。这是公元前133年前后的事。300年后,马邑张辽成为威震江东名将。

《三国志》记:张辽“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后张辽官至上大夫、前将军,晋阳侯;孺人郭氏,乃曹操帐前谋士郭嘉之妹。《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吴志》中的记载,生动地描写了历史上这一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以“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七言绝句,对当时的战况情景作了生动的描述。

张辽一生受到了曹操、曹丕两代魏主的推崇,身前身后,荣名已极。魏文帝曹丕即王位后,“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将军将吏罗拜道侧,观者荣之。”(《三国志·魏书本传》)黄初二年,为起第舍,又为辽母作殿。

张辽卒后,亦说葬于合肥老城东北角逍遥津。新中国成立后,逍遥津被建成公园,1953年取名为“逍遥津公园”。现成为合肥市名胜旅游景点。朔州市为纪念这位封授高位骁勇汉将,将市区一条南北大道命名为张辽路,另一条东西大道命名为文远路。

万历《马邑县志》载:“《府志》云:城东十五里大夫庄其故里也。“本为聂一之后,为避怨,遂改姓张。乡人张氏者其苗裔欤”。《大夫庄张氏家谱》记载,张辽五十七代孙张拯,出生于1328年,共育三子。长子张文亮,明朝时迁居崞州;次子张文光,留居大夫庄;三子张文彦东迁不详。由此溯源,现居张姓族人亦为远祖张辽之后裔无疑。

(大夫庄村街景)

大夫庄村背山面河,村后是巍巍洪涛山脉,主峰菜背兰山海拔1564米。村前有川流不息的桑干河,蜿蜒向东汇入东榆林水库岀境并入永定河。村落位于顺山势而下的缓坡上,北高南低。每逢雨季,常有山洪暴发,洪水从洪涛山顺势奔涌而下,日久天长,在村东和村西及当村冲出4条深沟,成为自然泄洪枢纽,因此,村庄从未受过洪灾的侵害。村北有大运二级公路,朔蔚公路紧靠村前,村南有北同蒲铁路袁树林车站,交通便利。

整个村落呈散居状,由东沟、西沟、前街、后街组成,居民房院随地形择吉而建,所以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街道。过去这里富裕家族的院落很是讲究,虽无雕梁画栋但也是高大宽敞的砖木结构院落。至今仍有大场面、洞儿院、麻黄院,东院、西院、南院、望路墩大院之居所称谓。望路墩(烽火台)大院为张氏祖上居所,洞儿院、麻黄院,东院、西院、南院均为齐氏祖上院落。洞儿院又称齐三拔贡院,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公社占用。据说当年还有一座庞大的土堡,人称张辽老屋即在此,州志载名“张辽堡”大概即此。如今已无痕迹,但仍有堡角上、堡墙后的地理称谓。街巷全部硬化,村庄绿树成荫,其中不乏百年老树;古朴的老院落,靓丽的新居所,座座农家小院掩隐在绿荫中,给人以满目翠绿,静谧安逸之感。

(被村民称作望路墩的烽火台,亦说张辽堡一角)

村里过去有四座庙,龙王庙位于村东,大王庙位于村西,村北有五道庙,村南有关帝庙,四尊神灵护佑苍生,善保村民安康。村中央矗立着一座台墩,大概是曾经的烽火台,何年所筑不得而知,村民俗称望路墩,至今极为醒目,承载着曾经的辉煌,诉说着年代的沧桑。

村中还有一座魁星楼,是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庙宇建筑。因为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这座具有浓厚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庙宇建筑,旧时确为村庄增添不少风光。如今,魁星楼等古老建筑及好多庙碑在“文革”中早已毁损,留给人们的只是回叙,但村里还真出了不少念书人。《齐氏族谱》记载,先祖从老城迁出居花圪坨村,继迁大夫庄定居。清代时曾出过举人、拔贡、秀才等获取科举功名者59位。齐兆熊、齐梦熊“同胞双贡”誉满马邑朔州。齐运昌“历署山东登州府,黄山巡检,宁海州同知”。曾担任大同市副市长的张甫,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夫庄村里从农家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

全村土地面积约有近5000亩可耕种之地,2100余亩退耕还林地,分布在村庄四周。村北有5道坡,从东向西分别为哈儿坡、马吉坡、正面坡、白崖坡、仝吉坡,还有坝墙地;村西有大鱼洼、小鱼洼;村东有木家围;村南桑干河流经,多为湿地,有南圪台、白斜地、三道坝、坟东、坟西等,共50多处地名。天旱有村南的滩地,雨涝有村北的坡地,可谓旱涝保收。但贫穷是旧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

赘叙一笔的是,村南里许曾有一泉名曰“马刨泉”,传为当年尉迟敬德所擒海马于此蹄刨而成。泉西200余米处有大一土堆,村民俗称“大坟圪旦”,方圆约四亩有余,封土约两米多高,传为张辽墓。紧挨墓地东边的地里残砖断瓦俯拾皆是,疑为房舍院落建筑遗址。周围的地名称之为“坟东”“坟西”。确证这是一处不一般的墓地。但尚未发现张辽终后葬于老家的记载。然而,合肥逍遥津公园的张辽墓,明确记载为衣冠冢。或许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题目。

(村头的张辽公园)

从古至今大夫庄是朔县东乡大村,久而久之成为周围诸村的商贸集散地。因此,村里出了不少手工业艺人,有铁匠、木匠、泥瓦匠、毛毛匠、砖瓦窑、粉坊、油坊、豆腐坊一应俱全,有的成了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张氏先人中曾出过几位闻名朔县川的泥瓦匠烧窑师傅,个个身怀绝技,每到一地用手捏把捏把当地泥土,便知如何用火、闭火、饮窑,保持砖瓦的色泽青蓝。集体时多个村庄的砖瓦厂聘请烧制砖瓦,传承技艺,但如今也已失传。

值得一提的是,大夫庄村民共有一个爱国的崇高信念。1949年前后,有王太平等70多位热血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为人民浴血疆场。《朔县志》和塞北烈士纪念馆记载有崔庆、赵守功、李文魁、张鸣仁、王六明、齐善珍、李枝润、兰贵志,在解放太原、榆林、宜川、内蒙剿匪等战役中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些英烈虽死犹生,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铭记。

解放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朔蔚公路的开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不仅告别了土窑洞,而且逐渐由北向南搬迁于朔蔚公路边上。20世纪作为乡政府驻地,乡卫生院、学校、加工厂、农技站等应有尽有,成为朔县东乡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政府后来由洞儿院迁建于村西公路北侧,撤乡并镇后成为农村信用社;小学校由村西北迁建于村前的公路南;乡卫生院建在村南,现成为神头镇卫生院分院;供销商贸辐射周边诸村庄。村庄至今依然是朔城区东乡一带的“行政副中心”。

(神头镇卫生院大夫庄分院)

村里原有私塾,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小学。1968年在乡政府西成立大夫庄初中,1971年成立高中———“五七中学”。后来学校布局调整并入神头镇。教育的发展为村里及本乡邻村培育了不少有用人才,有不少青年通过读书考入大中专学校步入社会,或参军从政,或从教从医,有的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其中不乏乡科级、县处级领导,有的走上了厅局级岗位;还有的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老有所养的村民们)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70余年,村民在党的好政策的指引和感召下,以勤劳摆脱贫穷,靠创业发家致富。有的搞起养殖业,有的从事运输业,有的做起石料加工,农工商贸,行行兼有。村南的马邑煤站和洗煤厂,又成为村民农闲时和村里剩余劳动力打工挣钱的去处。他们逐渐告别贫穷走向富裕,建起不少高房大院,饮食起居逐步走向文明健康。镇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在村头建起了张辽公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和谐、友善蔚然成风。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出行有了村通公交车、私家小汽车;村民的低保、养老、看病就医等社会保障福利应享尽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村民们说“感谢共产党的好领导啊”。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