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而居”是从古至今人类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遵循规则。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只有“逐水而居”才能使人类更加便利地获得生存。况且,大凡江河形成的冲积平原,皆以土地肥沃著称,而且灌溉方便,素来粮草丰茂,江河沿岸便是人类聚居的理想之地。
大约中新世(25000万年前至1200万年前)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燕山和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地壳强烈巨变,地面褶皱巨峰突起,山间断裂低沉,盆地下泄,海水倒灌,河流汇集,盆地聚满积水。大约二三百万年前,朔地这里碧波荡漾,湖边坡区森林茂盛,绿草如茵,毛犀、野马等追逐奔驰,湖中海生动物翔游嬉戏。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形成了4.5万年前的峙峪人遗址。再后来湖盆升起,湖水泄尽,湖底露出,成为盆地。地貌形胜自现,存在的河流随地形从西南向东北蜿蜒流淌。桑干河、恢河、黄水河、沙塄河、元子河、七里河、偏关河、朱家川河等分布其里,水系丰富,沃野百里,水草丰美,宜耕宜牧。恢河由南入境横穿朔地中部平原,元子河由北入境顺东而下,南北两条大河于清河寺与桑干河三河相会,构成朔地主要地上水系,自古朔人逐河而成聚落,河道水系泽惠世代子民。域内桑干水系如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样。
逐河建城
纵观历史,朔地境域先后逐水建有多座城池。春秋战国时期的楼烦城、新城、马邑故城,均依恢河而建。阴馆城(今下关城)逐㶟水而建。《水经注》“㶟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唐代所筑马邑县城、寰州城,皆为逐恢河与桑干河而建。尤为马邑故城,“两河夹一洲”,城池逢临水源极其丰富。神武郡近邻黄水河源头和三泉而建。“大将筑城必近水源”,可见水源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依赖性,并正在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在与未来。
逐河成村
俯瞰境域山川地貌,呈现傍水村居明显稠密,逐河傍水的村庄共有百十多个。其中桑干河、恢河水系居村就有近50个。由此看来临水而居,一直都是朔人顶峰共识。河流养育了世世代代朔州先民。“逐水而居”为先民利用河流,改变自然提供了愈加便利的条件和动力。河流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人类社会。
逐恢河而居。恢河古名浑河,《汉书》称为治水。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分水岭和庙儿沟村。清《朔州志》载:“恢河伏流在南五十里,出宁武军山口,到红崖儿村伏流十五里,至塔底村南涌出,经城南至马邑,入桑干河,俗呼南河。”恢河境域全长77千米,流域面积1263.1平方千米,流经全区40个行政村,惠及1.2万人,2万多亩耕地。其中以“河”字命名的村庄有沙河、泥河、张家河、南泉、南邢家河、许家河、刘家湾、清河寺。沙河村为恢河入朔首村。老城南的泥河,清《朔州志》载:因该村有泉名泥河,流入恢河,明宗浩江府筑坝种稻,今废。村名因河得名,清初曾称裕里河村,后洪水暴发将村淹没,居民在村西另建新村,恢复原称为泥河。位于老城南3千米处恢河南岸上的南泉村,在恢河岸边有一泉眼,长流不断,水质优良。清代州治官员饭食、沏茶多用此泉水,因泉眼位于县城之南得名南泉。西邻的张家河村,明洪武年间有三户张姓迁居于此,因位于恢河南而名。
逐七里河而居的村落有10多个村。七里河源于平鲁区打莺沟、细水等地,由刘家口入朔境,经沙涧、小堡、庄头、田家窑等村,以及七里河、牛家店、二十里铺,十里铺、崔家窑,汇入太平窑水库。以河命名的村落有李家河、北邢家河、贺家河、七里河,还有消失的北张家河。距市区东3.5千米处的七里河,明代称门家寨,因七里河河流从该村村南流经,又距县城七华里,清初改为七里河。
黄水河源出六寨沟、三泉、芦子坝汇入南磨石村和青钟村,由安子、滋润、小霍家营村向东出境入山阴县。逐黄水河而居的村落有三泉、楼子坝、南磨石、黄水河、福善庄、长润、下水、滋润、河漓禽、旧营、小霍家营、乔庄等12村之多。村名与水或河关联的村落就有7个。如今,三泉已干涸无水。万历《马邑县志》记述当年曾“平地涌泉,洁静不浊,虽当隆冬,从不结冻。”黄水河流量亦已日渐弱小。康熙《马邑县志》记曾有黄水河桥、滋润桥、霍家营桥,“以上三桥俱其乡之人量时募建,举废不常。”明示当时其水流湍急,经常冲毁桥涵。南山坡一带古代曾是泉源无数,水源旺盛。《泉子沟李氏家谱》记载,据传村落先于今地之南坡坝湾沟附近傍崖掏窑,村名雁崖村。后因附近水源干涸,在村北湿地挖出一水泉,便搬迁于现址,村因泉而更为今名。所以,南山一带虽是坡区,但村庄密布,与古代泉源水系发达有着直接关系。
清《朔州志》载,沙塄河“脉通海眼,晨夕三朝,大旱不涸”。取意佛经“楞严”,立名沙塄河。上、下沙塄河两村以河而建,流经贾庄等向东并入黄水河出境。河汇村据碑刻金泰和三年(1203)就成村,称之为合会。村居四面高,中间低,南有九道坡(神面坡、九米坡、许家坡、正面坡、薛沟洼坡、百泉坡、桃儿坡、高家坡、宽坡),西有发源于宁武县西沟、贾家窑、麻地沟的六寨河,流经上石碣峪、郝家沟、扒齿沟于该村汇合,故名。沙塄河是东南乡10多个村庄赖以生存的水系。
元子河发源于左云县辛子堡村,由赵家口入境向东汇入桑干河。逐元子河而居的有东、西赵家口,大、小平易,元子河、张家口,神西、毛道等村。1957年筑建赵家口水库,闸水分流,引水灌溉,耿庄、小平易、穆寨、安庄、祝家庄等村受益。
逐桑干河而居的村落最为密集。有东、西神头,大洼、司马泊、吉庄、小泊、王圐圙、磨石、郭家窑、马邑、下西关、刘家湾、水磨头、清河寺、陈西河底、南西河底、肖西河底、新汶、东榆林、罗疃等20多个村庄。村名与水关联的村庄就有9个。其中有多个村庄就有自古利用水资源的历史记录。马邑进士霍锳为官江南引回水打磨,大大减轻了人畜的繁重劳动,使神磨三村一带油料加工业明清时期得以空前的发展,民国年间达到极盛时期。以神头老街为核心,东、西神头,磨石三村共有厚福祥等榨油作坊70多家,油梁200多条,日产胡油达万斤以上,驮运队伍往来不绝,销往全国各地。渔业和种稻早有记录。水与“财富”的密切联系,大多数人都渴望临水而居。
州志载州北曾有一条尹家庄泉(现已消失)。发源于尹家庄(今平鲁辖)与小平易乡陡沟村之间的山梁里。众泉成河,冬结成冰,夏引灌地。灌域东南一带的穆寨、安庄、祝家庄、七里河、北邵庄。
还有发源于利民镇东窊村的偏关河,发源于西辛庄的朱家川河,当年也是水流潺潺,曾经滋润着西山多个村庄,向西北蜿蜒流淌,分别汇入滔滔黄河。
此外,与之相伴随的是州人治水的奋斗历程。历代知州官员,临民恤政,修桥补路,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浇灌桑田,造福于民。州志载万历年知州许尔忠《复兴水利碑记》,记述了沙塄河发源大概,流经沿途村庄“引以灌溉”,刻石告示于民“塄河之水,朔所有也”“虽楚弓楚得,不若人弓人得之为利溥”“顺天地自然之利,为子孙今后之谋”。
天启年间进士卢时泰《朔州西关外古城水利碑记》,记述了小八岔口之水“乘雨而来,奔溃四出,远近诸田不蒙其利,庐舍反有冲突之虞”,朔州刺史翁应祥组织地方绅士义捐钱粮治理水患,“庶民趋事,不几何时,为拒水及分水坝者十数”,在石庄窝、四里梁阻拦水流导引向东北流,在高家庄、寺庄将水南北分流,在化家庄等多处开挖小渠200余丈,引水“随其高下曲折道行”使其田禾受灌溉。时至今日,由于水位逐渐下降,境域地表水系渐次微缩,但现代化的地下取水,以及北部地区的引黄补水,村居人畜用水和种植灌溉用水得以有序补给。
恢河、桑干河作为主要水系斜穿境域,奔流不息,滔滔千古。金龙池、黄道泉、水围寺泉、玉龙泉、五花泉和莲花池、七星海等大小百余个泉点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左右的泉群组,以其巨大的水资源不仅泽惠州民且为人间创造了美轮美奂美景。州志所载朔州八景的“恢河伏流”“美女钓台”,《马邑县志》记载的“洪涛雨霁”“玉泉秋声”“雁门耸秀”“古寰落照”“橹台远眺”“龙池月夜”“桑干冬暖”“神婆古寺”等马邑八景均为恢河桑干河呈现的美景。
如今,两河纳入永定河水系,历经70多年筑坝建库,蓄泄引流,整修河堤,疏浚清淤,禁限排污,得到有效治理。河道沿途碧波荡漾,垂柳倒影,芦苇葱茏,荷花映日,鹭鸥群翔,百鸟栖戏,恢河公园、敬德(七里河)公园,汇沣公园、神头湿地公园,景点异彩纷呈,移步换景,早已成为游人光顾的必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