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圪针沟移民初探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兴业 发布时间:2023-04-28 10:42 0

明朝初年的山西大移民,在中国移民史上,影响十分久远。特别是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延续半个世纪之久,人口多达百万之众,在世界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政府部门的强劲推动,特别是在宣传、文物、大学、旅游等部门的推波助澜之下,洪洞早已成为寻根问祖的热门之地,成为山西打造特色文化的旅游胜地。大槐树成为山西的一个著名的地理标识,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的海内外华人光顾莅临,延续香火,寻根问祖。各级政府定期组织盛大的寻根祀典等大型活动,成为当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盛大平台。洪洞大槐树成为寻根文化的代名词,成为旅游创收的摇钱树。笔者曾有幸慕名前往大槐树寻根,只是当时公务在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至今遗憾不已。让人更加遗憾的是,我的家乡,当时与洪洞大槐树齐名的马邑圪针沟移民,官方有记载,民间有流传“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虽是那段波澜壮阔移民史的真实写照,如今还静悄悄的鲜为人知,与洪洞大槐树的光鲜亮丽形成巨大反差,不由得引人深思。笔者试图从马邑移民的历史背景;马邑移民的规模及特点;以及打造马邑圪针沟寻根文化名片的几点粗浅设想,抛砖引玉,与读者共同探寻,共同走入那段尘封已久的移民往史。

一、马邑移民的历史背景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移民专家葛剑雄在《山西移民史》一书中说,“移民迁自山西各地,不可能都来自洪洞县,更不会全部出自于大槐树。它只是移民的一部分,是明初百万大移民的一种集体追忆,而更多的迁徙地仍然鲜为人知。”马邑圪针沟,就是明初山西百万大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据笔者考据,马邑圪针沟移民始于朱元璋洪武元年的“漠北移民”,是漠北移民的重要集散地,发源地之一。而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从洪武三年才开始,逐渐形成规模。马邑移民开了山西大移民的先河,应早于洪洞大槐树移民。或者应该这样说,“先有马邑圪针沟,后有洪洞大槐树”。

元朝残余势力依然强大的北元政权的存在,是造成马邑移民的一大原因。

明代山西大移民是明初发生在山西境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移民,是基于政治经济诸多原因,由明政府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的大规模移民。马邑圪针沟移民,从洪武元年开始,到永乐十五年基本结束,先后持续了半个世纪。

(1368年)八月,明朝朱元璋军队势如破竹,一鼓作气攻下大都(北京),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定都应天(南京)年号洪武。但以扩廊帖木儿为首的元军残部,势力强大,在长城一线活动,不停的向明朝军队发动攻击,并掳掠边境居民。同时与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遥相呼应,以著名的“四大王”为首,逃入太原北部的静乐、岢岚、宁武山中,以管涔山树高林密做掩护,四处攻掠。北元政权的残部机动灵活,四处突袭,狼烟四起,大有卷土重来之燎原之势,给新生的政权造成严重威胁。大明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长城内外边境地区战火不熄,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

朱元璋一面派大军两面夹击,三面合围,强行用武力解除北元残余势力,另一面采取空边移民,釜底抽薪,斩草除根,将北元俘虏和边境居民内迁,从根本上清除蒙元忧患。史称“漠北移民”。

朔州马邑县隶属山西大同府,地处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又为桑干河上游,水源充足,水草茂盛,土地肥沃,宜耕宜牧,于是便成为漠北移民的一个重要的集散之地。据清代《马邑县志》记载,“马邑县境西至烟墩村累十五里,因村东北角有座烽火墩,以狼烟报警,故名”。当时的烟墩村以张王李赵四大姓为主,民风淳朴,人丁兴旺,产粮大户居多,颇富足。村西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是就地取材,就地安置的理想之地。因沟内外长满茂密的圪针小树,故名圪针沟。经官方选定,圪针沟成为移民集散之地。很快马邑圪针沟随着迁入迁出者的口口相传,名扬天下。才有了“南有洪洞大槐树,北有马邑圪针沟”之说。至今烟墩村民们还记得,老辈人口口相传的大堡门小堡门遗址,就在离村不远处的西南方向。因年代久远,很难找到当年门楼遗存之迹。前不久,笔者与王志强、周礼忠、赵贵平、武映梅、王文泉一行探访烟墩村,并与村王主任交流探讨,一起走进那段规模宏大、绵延半个世纪的明代移民大迁徙历史。遗憾的是,那条圪针沟随着农田建设的不断推进,已经几乎找不到任何沟的痕迹。只留存下一小块栽满杨树的土台子,在寒风中显示着昔日的辛酸与风光。岁月沧桑,日月穿梭,这片长满故事的深沟虽荡然无存,圪针树也难觅踪影,但黄土掩埋之下的圪针沟,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据村王主任介绍,这几年兴起的寻根问祖热,来烟墩村探访的人络绎不绝。徐向前元帅的孙子率家族十余人,到这里寻根问祖,给这条杳无踪迹的曾经的深沟,增添了新的光环和更为神秘的色彩。

让人弗解的是,《明太祖实录》《明经世文编》,并沒有提及移民发源地山西洪洞大槐树,却清晰地记录了马邑圪针沟漠北移民。《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六月,故元四大王寇大同、武州,太原卫指挥桑桂等击之……,桂与指挥郑亨等率兵追至牛尾庄(忻州),四大王遁走,获其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京师。外夷人皆令迁入内地。”朱元璋把归降和俘虏的蒙古人,全部经烟墩圪针沟迁入京师(南京),彭德(安阳),卫辉(河南汲县),除“隶军籍”外,大多数“占籍为民”,和汉民一样,予以就地安排,防止流民大量产生。《明太祖实录》记载,“七年四月,大将徐达已获故元官属1323人,并招致河曲山谷居民2912人,合计5988人入奏,上命官属送京师,军居之塞内”。又记载“六年八月,大将军徐达之师至朔州,徙其边民入内地。”马邑移民作为漠北移民的重要集散地,由明廷强制推动执行,包含了浓重的政治移民的色彩。

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中原等地十室九空,是推动山西大移民的经济原因。元政权是依靠军事征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元朝统治89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达到了空前的尖锐激烈程度。元后期,土地占有两极分化,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成为流民,农民起义一呼百应,此起彼伏,20年间有二次规模很大的战乱,有红巾军刘福通等农民起义,有来自元朝廷内的内乱,还有朱元璋夺取元政权,统一中国的残酷战争。元末,红巾军迅速壮大,在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与元朝作战,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元军精锐尽出,展开决战,双方伤亡惨重。

元朝末年,统治集团的内部政治腐败,争权夺利,严重分裂,先后在河南、山东,晋中、晋北及关中一带攻城掠地,给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最后朱元璋在农民起义军中渐显优势,他兵出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河北幽燕,在山西晋中大败元军,进而统一中国。战争异常残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元末,黄、淮河又多处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良田淤成沙滩。中原地区十室九空,人烟绝迹,一片荒凉,满目疮痍。中原地区不仅水患严重,蝗灾也频繁而至,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之惨状。所剩无几的居民往往在肆虐的瘟疫中命染黄泉,中原大地形成赤野千里的无人区。战后,新的政权,把迅速恢复发展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为明廷的当务之急。

山西特殊的地理政治位置和人口优势,成为朱元璋大移民的首选之地。元末战乱虽也祸及山西,但持续时间短,影响民生有限。山西表里山河,境内民乱不多,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大部分地区灾害较少,社会基本稳定。农业生产也没有遭受大的破坏,并源源不断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造成了山西的人口不降反增。到了洪武十四年,官方的人口统计显示,河南人口189.3万,河北人口189.1万,山西人口为403万,大于河南、河北两个大省的总人口。一方面山西面临劳力过剩、人多地窄的局面,另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严重人口短缺。于是从洪武三年始朱元璋下令“移民就宽乡”,把人多地少的迁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去,“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明廷先后采用招诱、征派的强制手段,先后 从 山 西 的 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 树 处 办 理 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移民。从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到百万人口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马邑圪针沟与洪洞大槐树内地移民 不同,有着鲜明的边境地域特色。

首先,地理位置不同。洪洞大槐树地处山西内地,朔州马邑位于草原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线,是蒙汉冲突的关防要地。“东达于京,西通于秦,北及边外,南由关内至于太原”。马邑地处雁门关外,是南北咽喉,东西要道,边塞移民由此南迁东移,交通十分便利。山东 《定陶县秦谱》记载,“洪武二年(1369),秦元由山东出发地聚集到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又迁居忻州紫郡定居”。此记载,印证了马邑曾是明初移民集散地。是明廷空边政策迁出的政治移民。郭志康的《简明中国姓氏考》明确记载,“朔州的马邑为中国移民点之一”。

其次,是做法不同。洪洞大槐树移民用的是减法,三留一,六留二,八留三,算法简单明了。漠北移民空边,用的是除法,边境空边,一个不留,否则格杀勿论。洪洞移民招诱征派,两手准备,马邑移民全部军事强制,只此一手。《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迁朔州民自故元士卒及家属于凤阳泗州”。“九月上,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澧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凤阳),凡8228户,计口39349”。

三是移民的内容不同。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前后十八次,百万民众全部由山西迁徙外省,马邑圪针沟移民记载的是有出有进。据《忻县志》记载,由于连年混战,加之元至正末年,瘟疫传染,使境内十室九空,几无人烟。于是“县主奉命到朔州马邑,领诸移民来忻落户”。忻州很多村庄都有明初由马邑圪针沟迁入的族谱记录。《五台徐氏宗谱》记载“始祖才甫,明洪武年由马邑迁五台之大建安村,才甫乃祖兄弟三人,曰意甫,曰通甫,长幼行次无考,通甫复迁河间,意甫迁河南,或曰仍回马邑。”此族谱记载的徐氏,正是元帅徐向前的先人。据考,朔州《马邑徐氏家谱》载,“洪武初年,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徐氏兄弟三人,连家眷迁于五台东冶村。”2016年,五台东冶镇永安村徐向前元帅故居,被列入《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参观瞻仰者屡屡不绝。

四是马邑移民还是戍边置屯垦荒迁入的军事移民。明廷的空边政策虽切断了北元政权的补给线,也给自己军队的给养带来了困难。朱元璋下令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增设军屯,向边防要塞实施以军屯为目的的军事移民。洪武三年八月,朱元璋命中书省臣曰:“山北口外东胜、蔚、朔、武、丰、云、应等州极边沙漠,宜各设千百户所统率士卒、收抚边民,无事则耕种,有事则出战”。此次设置了蔚州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朔州卫四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这次征兵涉及到山西夏县、芮城、临汾、襄陵、洪洞县等70多个州县,可谓遍及全省。此次设置了16 个卫,征集近10万兵丁,这是山西行都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朔州《蔚氏家谱》记载:“大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常遇春奉命西征,收复大同等地,当时年仅25岁始祖蔚鲁祥在其帐下任参将”,随后留下置卫,有了朔州蔚氏家族。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取于中国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据《明史·兵志》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凡防区在一府之内设卫所,一卫置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一卫辖属左中右前后五个千户所,一千户为1120人,长官为千户(正五品);一个千户所辖属十个百户所,一户为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之下又分为两个总旗和十个小旗,总旗50 人,每小旗设10人,此外还有堡和哨。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都是世袭制。

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将全国定为17 个都司,3个行都司,1个留守司,329个内外卫,65个千户所。明成祖后增设都司为21 个,留守司2 个,内外卫493 个,千户所359个,兵额总数连屯田军在内达到270余万人。

军户为世袭,且管理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凡出丁男赴卫所当兵者称为正军,其他的称为馀丁或军馀,正军赴卫所,至少要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其生活。正军和一名馀丁可免差役。军丁的分发地多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防止逃跑。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有房屋田地,供月粮。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两部分,一般比例三七开,按时轮流。正军身死,即以户中壮丁补充。但由于军人生活困苦,逃兵甚多。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逃亡者计47986人。因此有“根补”“勾补”等办法诞生。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丁补。后来,又有因犯罪而充军者入军籍,被称为“恩军”和“长生军”。

明初一个时期内,几乎是无军不屯,军队大体能够屯田自养,使国家免去养兵之费,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等到战火渐息,军人的重要性和待遇大大降低,亦有军官藉此贪污,到明中叶,屯田多被军官吞噬,军士破产逃亡。军士缺乏战斗训练,仅供地主军官役使,不能担任防卫责任,遂被后来的募兵制代替。

三、打造马邑圪针沟寻根文化名片的几点粗浅设想

朔州马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移民点,在明初百万大移民中发挥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马邑烟墩圪针沟在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寻根问祖人后,才渐渐揭开历史的尘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如何才能让烟墩圪针沟成为朔州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呢?笔者提供几点建议:

一是成立马邑圪针沟移民研究会,吸收聘请国內外明史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给马邑圪针沟准确定位。名正方可言顺。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建议将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大同大学李海林教授等人请来,做专题讲座,吸引更多的文物工作者参与其中,让北有马邑圪针沟喊响,叫亮,并逐渐打造成为朔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二是建议把烟墩圪针沟移民作为马邑古城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峙峪文化、木塔文化、尉迟恭文化、张辽文化、辽金文化建设相衔接,共同打造朔州历史名片。建议朔州搏物馆开辟马邑圪针沟展馆区。建议朔州文保中心组织李柱、张宝国、丁福、李敏等人组团赴临汾洪洞大槐树参观访问,收集大量的移民专著、历史资料,把移民文物库建立起来,妥为管理。并开始从民间征集征收移民文物。

三是政府建石碑,明确烟墩圪针沟遗址为保护地,并适当开展考古研究。建议在村委会内设立遗址陈列室,收藏文物、照片、族谱,开展抢救性的各种保护工作。

四是与忻州文物等部门沟通,广泛收集移民线索。并与朔州《徐氏祖谱》《郝氏族谱》《杜氏族谱》《殷氏族谱》《赵氏家谱》《王氏家谱》《高氏家谱》等联手,发挥民间族谱传承优势,丰富马邑移民的内容,打造朔州马邑族谱名片,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