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朔州市平鲁区凤凰城镇即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平虏城。属大同镇分守冀北道西路。分守冀北道兵备驻扎平虏城。西路参将也驻守平虏城。
平虏城称凤凰城镇,地处朔州市北部,东部毗邻右玉县;南邻西水界乡;西倚阻虎乡和双碾乡,挽苍头河又名西涧泉,控西口古道;北靠高石庄乡;南距朔州市区70公里,距平鲁区政府所在地井坪镇40公里,位于平鲁县境北中部。在历史上,这里北控大漠,据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门紫塞,捍卫北方疆土;西汉为中陵县地,属雁门郡,并长期为汉室与匈奴等北方民族拉锯争战之地。北魏为畿内地。
平虏卫是屏卫朔州、雁门、京城的重要卫城。明初设老军营;成化十七年(1481年),巡抚郭镗、总兵范瑾、太监陈政以地极冲要始提设平虏卫,属大同行都司管辖,指挥王升筑土城垣。嘉靖年间卫署设至本城。弘治十年(1498年),用砖包砌东西城墙,上筑女墙,门外建有百亩大教军场,筑12米高土围墙,内设点将台、习武场。城址依山而建,北高南低。筑东、西、南三门,东曰“东作”,西曰“西城门”,南曰“南讹”。各门上筑城楼,外筑瓮城。城墙就地取材,大多以青石为主体,垛口用砖砌就,北城墙依北固山就势而建,东西二墙合围于北固山顶,山顶筑空心敌台,居高临下,对四周来犯之敌一目了然,起报警作用,是平虏卫战略防卫的重点工程,堪称一城之命脉。
平虏卫又名小凤凰城,在雁门关外凤凰城共有两座。一是大同镇城,因为出皇后多而闻名,诸如晋王李克用之妻刘氏、北齐武明皇后娄昭君、宋仁宗赵祯皇后郭氏、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氏燕燕、北周明敬独孤皇后、唐元贞独孤太后(李渊的母亲)、隋文帝独孤文献皇后等等,故而大同为大凤凰城。平虏卫之小凤凰城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在建堡城之初,北固山上空忽现金风,凌空鸣叫,盘桓很久,不忍离去,人们就按凤凰形态建筑了此堡城,故名凤凰城,而今凤凰阁的位置就是风凰头。
另说是由于平鲁城的布局如凤凰展翅而得名。老平鲁城依山抱势,依照中国传统风水学,北玄武,南朱雀,背靠北方之神,面迎南方神鸟;北山盘踞如龟,两翼展翅若鸟,形成三个制高点,相互策应支撑,是一种很高超的军事建置,不仅得天独厚,而且匠心独运。
城内建有四大街八小巷,东大街建有衙署,西北街建有军营、马铺,东西两街建有粮仓,西南街建草料场。驻守参将、守备官,除援兵外所领官军1666员,马骡145匹,分管边墙一道,长16公里,边墩25座,火路墩35座。因是西路卫所驻地,驻军最多达三千余人。管辖阻胡、败胡、迎恩堡及辖区长城23.8公里。
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三年(1574年),参将袁士杰,赵崇璧用石砌南、北城墙、筑女墙,并在北固山城墙上筑后柁檐。修建补葺竣工后,城垣周长3150米、高12米。万历十五年(1587年)参将贾邦直、郭增辉筑南关土墙和坝门,土墙周长855米,高8米,并从坝门处到西城墙下,用石砌壕,壕长835米,宽7米,深2米,又在西南城墙下筑水口,水口石券洞,上筑墙,下砌土壕,安有铁栅。城内建有四大街,八小巷,东大街建有衙署,西北仓街建有粮仓,西南街建有草料场。城内的北固山寺庙建筑群,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誉为平鲁“古八景”之首。其中建筑有真武庙、玉皇庙、龙王庙、关帝庙、天地庙、罗汉庙、三官庙、千佛寺、药王庙、关帝庙、天地庙、武庙、马王庙、二十八宿庙、火神庙、财神庙、城隍庙、土地祠等。
《明史》记载,仅从明嘉靖五年至三十九年,蒙族首领俺答汗率领的大军越长城,经平虏卫进犯朔州、太原的战役就有30多次。宣大总督从丛兰大败也先,俺答汗感义降明廷等史事均在其中。《朔州通史》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多尔衮率师毁长城,从平虏卫入边犯朔州,掠代州,忻州,崞县,黑峰口和应州……复还平虏卫,斩明兵6000余人,计俘获人口牲备76200有奇。”
随着明朝中叶的“隆庆议和”,明朝政府和鞑靼部军事对抗的结束,化干戈为玉帛,“茶马互市”的开通,整个大同镇边贸的异常兴盛,作为地控西口古道的平虏卫更是占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也正鉴于此,出于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互相尊重,平虏卫更名为平鲁卫。
平鲁卫也由一个军事重堡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市镇,商铺如云,店面林立,并大兴土木,修寺建庙,特别是在北固山上,建有许多寺庙组群。
至清朝天下一统,四海归一,再无战争,平鲁卫失去了它的军事防御的作用,彻底沦为商、民堡镇,但此时平鲁卫更加繁荣,清雍正三年(1725年),平虏在撤卫改县中,正式取名平鲁县,隶朔平府(今右玉)管辖。
民国四年(1915年)、十五年(1936年)两次惨遭匪患。
“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城内建筑几乎损失殆尽。1937年八月二十二日,日本鬼子从三层洞过来,占领了平鲁城,装甲车、汽车、摩托车布满街道,领头的满头白发,人称“白头太君”。日寇的入侵,使这座渗透着中华文化心血的古城瞬间崩塌。
城里有个赵黄毛,还没弄清是哪个部队的,就敲锣喊道:“有米的熬稀粥,没米的烧滚水。被鬼子一枪打死;有个瞎根栓,眼不好,从戏台后的圆窗看红火,被一枪打死;有个王官,在外地工作,回家探亲,留着平头,也被一枪撂倒;街上有十几个人被杀。
1938年四月,鬼子正式在此驻扎,从四道街占到六道街。期间,在平鲁制造了九起惨案,除惨案外,还先后杀害无辜群众332人,致残101人。
1945年8月18日,平鲁党政团体迁回平鲁城,为县署驻地,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1年县治移至井坪镇,这里被称为旧平鲁,降为区,后为人民公社、乡、镇政府驻地。
2006年平鲁城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实现平鲁区经济的跨越转型,从2008年开始,依托凤凰古城,重点开发北固山景区,先后投资近0.6亿元,目前景区占地面积2.43公顷。
2011年3月21日,平鲁城列入第一批朔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为开发旅游,开展了邻街老房仿古改造、景点修复与重建工程,部分城墙已新包砖砌。2014年通过国家AAA级景区验收。
考察凤凰古城,东城门已恢复,瓮城也建起来了,开南门,新包的城砖长38.5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东城门北面以东城墙为西墙,有一处校场城,南北长160米,东西宽50米,北墙外跨城墙5米,中间有一30米长的豁口,东墙保护基本完整,在偏北段有一2米宽的豁口。南墙保护基本完整,在偏东段有一3米宽豁口。校场城内东北角有一方形点将台,下面是土台基,点将台残高2.5米,夯土层厚18-20厘米,关城内无一户人家,大部分是耕地,还有一部分是荒地。
南城门以及瓮城也已修复,开东门,下面6层石条为原来的基础,上部新加27层石条,外加女墙。瓮城外有一关城,关开南门,已经修复,关城四墙残存,残高2—8米,高低不等,关城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80米。关城北面有20户人家居住,南面为荒地和松树地。关城南门洞内口宽4.3米,外口宽3.4米,进深17米。
西门已经重修,上刻“风凰城”三字。门外立两块石碑,一块刻:朔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平鲁城址,朔州市人民政府,于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布。另一块刻:保护古堡,传承文明,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朔州市长坡保护研究二〇一一年春立。
新修的西城广楼两边用青石条砌起,下能9层,上部是20层砂石条,上加女墙。西门外厦来的瓮城北墙残存,高5—10米,西墙已无痕迹,现为入城路口,南墙残高6—10米,有一残存砖碹门洞,门洞外宽3.65米,内宽4.6米,进深7米,西城墙马面角台完整,高8—10米,西墙中间际有一过车豁口。
进入西门,街道两旁都是逐年恢复的仿古铺面。十字街北,就是北固山庙群,最高的玉皇阁就建在北城墙上,共有356个青石条铺的很陡的台阶,两边均为汉白玉栏杆。
北城墙外的山上有一坍塌的烽台,已经修复,底座已砖包,烽台北有电信塔。城内玉皇阁东面为林地,有大片松林,东面为部分荒地和耕地。玉皇阁西北墙内是成片的松林,还有部分耕地,西墙北段有一个30—40米的大豁口,已经被雨水冲涮成沟渠。玉皇阁东面外墙有部分石包残存,缝隙是白灰填充,包石厚90厘米,上宽1—3米。城的西南角和东南角都是依山而建,使城中心形成一片凹地,每处地方都是林地城内老旧平房加新修平房,基本没有高层建筑只有一所学校为二层建筑,还有一高大的通讯塔。南门外有一西一东两眼水井,当地人讲这是凤凰的两只眼睛。
在东城外遇到一位护林员说是凤凰镇的人,以种地、打工、做生意为主,介绍说城内现有500多住户,人口大约是1千多人。城里的大姓以黄、刘等为主。
《平虏卫城修缮碑》勒石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现存于凤凰城镇凤凰城村董小白院内。碑青石质,高120厘米、宽98厘来、厚14厘米。碑文竖向阴刻楷体,正文15行,满行15字,共117字,记载了修缮城墙、城门的用料、长度、高低。碑文磨损严重,部分字迹漫漶不清。
北固山位于风凰城镇北端,方圆1公里,呈南北走向,海拔高度为1596米,占地面积为2100多亩。明时北固山整个山间和顶部,由儒、道、佛三教21座庙宇组成,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其中以千佛洞、真武庙、玉皇庙等寺庙规模最大。北固山突兀挺拔,为古城增添了雄奇壮观的山岳风采。山上阁楼高耸,殿宇宏阔。钟楼、鼓楼、千佛洞、财神庙、祈雨台、聚仙岩、凤凰阁等景点层递布列,气势磅礴,融儒、佛、道三教为体,凸显出浓郁的边塞文化特色。
整个寺庙群依山而建,沿中轴线,山门前有东西对称的钟鼓楼,山门后半山腰有左右呼应的千佛洞和聚仙岩,还有彩绘一新的显圣阁。
山门宽2.5米,高3米,木质朱漆,门额高2米,上有四角重檐。门额正中篆书“固山巍焕”,背楷书“眠云听泉”。山门前两旁立有石狮、石龟碑头。山门左右为新建的钟楼和鼓楼,钢筋水泥结构,气势宏阔。外观三层,内为两层,重檐翘角,五脊六兽,顶覆琉璃,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四面檐下,仿木斗拱叠加,蓝绿彩绘,绚丽多彩。斗拱下为三重横枋,其上均为蓝底金龙彩绘图案,色彩鲜明,庄重典雅。内置巨钟大鼓。
最具盛名的千佛洞现已修复,建筑面积810.14平方米,远望千佛洞稳坐山腰,金碧辉煌:进洞游览,千尊佛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充满佛教气息。与千佛洞隔阶相望的是供奉道教神仙的聚仙岩,建筑面积1144.22平方米,凤凰阁建筑面积2033平方米,已完成。从山底广场拾级而上369级台阶即到高37米的凤凰阁,此阁屹立于北固山项,与井坪南山文昌塔南北相望,辉煌瑰丽。
平鲁区境内的长城遗迹清晰,部分地段保存较完整,但是,由于长城沿线上的部分居民保护长城的意识较差,加之多年来受大自然的侵蚀等多种原因,导致长城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高石庄乡长城长20.69公里,墩台89座;其中七墩村民六十年代中期打窑洞破坏70米,平清公路破坏90米,乡村小路破坏100米,沟、河冲毁995米;阻虎乡长城长16.38公里,墩台62座,沟、河冲毁715米;乡村小路破坏55米;全区长城总长度为37.63公里,墩台151座,其中内包台109座,外跨台42座,沟、河冲毁1705米,公路、乡村路破坏245米,窑洞破坏70米,七十年代搞农田水利建设破坏40米,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共计2060米;另外长城沿线上的村民在放牧时牲畜对城墙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多少年来雨雪的侵蚀,使全段长城高低、宽窄不一,七墩村南1100米处有150米只存土梁,保存最好地段上宽5米,下宽10米,残高6至8米,墩台最高16米,最低只有4米,8至10米者居多。破坏最为严重的是长城经过的村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