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月三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13 21:48 0

夜里一场大风,杏花落得满院都是。最是杏树底,那一畦韭菜,纤纤碧绿,如卧白粉云朵之上,煞是凄艳。

今天三月三,来一盘韭菜炒鸡蛋,可好?

随即想起自己曾发过一篇《糕碰碗》的文章,说的就是三月三,黍子糕炒鸡蛋的故事。即兴找来,细细阅读,并分享自朋友圈,还不忘加个题头:“三月三,黍子糕炒鸡蛋,谁请请我啊?”

一石激起众涟漪。独行客第一个发出邀请,他说:“带点羊角葱来太原,我请。”羊角葱我有,但是等到翻过雁门,跋涉而去,恐怕快过三月四了。

同学文斌紧跟着留言:“来哇,兴如正准备给你打电话。”我表示“不信,不信。”

隔壁五表婶的儿子师维兵说:“看了前半句,我还心想的回去蹭点糕,再看后半句,我什么也没看见……”并作捂脸偷笑状。

淑桃干脆一个字:“我。”露着八颗大板牙,也没说清是请我去她家,还是来我家帮我炒。

深蓝问:“好吃不?”好吃个鸟?还没人给做上来,能知道好吃不好吃?

不大一会儿,正经邀约的来了,同学兴如果真在电话里说:“赶紧进城,到王力山鸡肉店吃泡糕。”

也就三分钟的时间,洗好脸,穿好外套。

也就七分钟的时间,一阵风去了城里的鸡肉店。

客人真多,兴如在靠窗的位置微笑招手,一边坐着温文尔雅的文斌。

抱歉啊!一个朋友圈发的,打扰你们了。

不用抱啥歉啥啊,今天本来要喊你的。

菜很快端上来了。两碗鸡肉,一碗鸡杂,一大碗烩菜,一盘土豆丝,一块糕,一盘小花卷。

鸡肉肥嘟嘟,黄糕软溜溜。

说起我们上学时,那时我们都在大北头村念六年级。

我说我那会儿还梳着两根齐腰长的大辫子。兴如说,记得了,走路甩得唰唰的。

我还记得兴如总戴一顶黄的确凉帽子,帽壳押个白书纸圈,边角竹棱竹角的。而文斌总是一副“低眉垂眼少年郎”的模样。

谈兴正浓时,朋友圈已经留言满天飞。

秀子老师说:“三月三,小蒜疙都儿炒鸡蛋。你去挖小蒜,我去买鸡蛋。”啊呀,真是个人精!明知道想挖小蒜得去几十里外的南山小石口村,咋不换成:“我去挖小蒜,你去买鸡蛋。”?

一会儿,大概感觉不行,又发来一条:“要不这样,你去挖小蒜,我去买小鸡儿,等养大了,让它下鸡蛋。”又有小洋人者乘风扬土:“我给种蒜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终于,等来一句安抚灵魂的好句,是马海老师发来的:“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你和王母娘娘一块过生日,了不得!”并朗笑着伸了三次大拇指。

更有大学者王成林先生娓娓道来一个有趣的掌故:“应县历史上为苦寒之地,民生多艰,靠苦力求生活者十之有九。过去应县乡下地主家雇长工,专门择一中午,吃黍子糕炒鸡蛋,只炒两个鸡蛋,准备足量黍子糕。但凡一顿饭吃不下二斤糕者,坚决不雇。在那个粮食奇缺的年代,又遇上黍子糕炒鸡蛋这样的可口之饭,如吃不下二斤糕者,即可判定为气小力薄之人,肯定干不了繁重农活,更当不了好长工。

今天的“糕碰碗”成为美食佳肴。读罢秋姐文章,更能忆起少年之艰辛。好文章!”

夸完好文章了,还有夸好结尾的。饮者说:“如果每篇文章的结尾都像这篇结尾一样,余音袅袅绕梁不绝,那该多好!欣赏了。”

……

呵呵!真是“春回大地三月三,柔情爱意在人间。”

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王维有诗《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又有诗《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下午若有闲,我们也该效仿古人,来一个“曲水流觞”——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满酒的杯子“觞”置于细水流上,任其顺流慢飘,停靠在谁的面前,谁就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且赋诗一首,词也行。

不醉不归。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