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青史长留——读《范仲淹传》有感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范和平 发布时间:2024-05-08 16:46 0

中国历史上成名的文臣武将多如牛毛,但深入民心且为世代楷模的屈指可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千百年来,这句集儒家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的名句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传》书影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随父移居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查阅范仲淹家世,先祖范履冰曾任唐朝宰相,高祖范隋亦任丽水县丞。其父范墉任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淳化元年(990),范墉因病卒于任所,葬于苏州天平山下,母亲谢氏在无奈中带着两岁的范仲淹,苦熬两年后改嫁平江府推官朱文翰,仲淹遂改朱姓,名说,直至天禧元年,他上《奏请归宗复姓表》,经皇帝御批,始复范姓。

贫困的幼年生活,难以阻挡其求学上进的雄心,曾自带米面,求学于长山、关中,借读于醴泉寺,留下了“断齑画粥”的故事。后来他赴睢阳应天书院就读五年,学问陡然见长,作诗有“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之句。苦心人,天不负。宋太宗祥符五年(1012)考中进士。此后他担任广德军参军,审理案件时一丝不苟,实地走访,辨析真伪,并据理敢与太守争论。在就任兴化县令之后,总掌捍海大堤150里的修筑,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誉,时人称为“范公堤”。在为母守孝期间,他还应知府蔡齐邀请,赴应天书院主持院务,培养出儒学大师孙复等优秀生员,起到了承戚同文、启宋初三先生的儒学复兴作用。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升迁为大理寺丞,面对皇上年幼,太后听政,宦官专权的局面,不顾身家性命,直接上书皇帝《奏上事务书》。天圣五年(1027)他又向丞相府上万言书,这便是他作为一代政治家的扛鼎之作《上执政书》。全书字里行间彰显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闪耀着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思想光芒,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之效用。

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被贬为河中府通判,开启了三起三落的为官之路。(第二贬是谏止废后出守睦州,第三贬是知饶州)

康定元年(1040)三月,范仲淹在陕西安抚使韩琦的保荐下,以天章阁待制的身份,知永兴军,与韩琦共同主持西北边事,世称“韩范”。他俩部署得当,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善待羌族,屡挫西夏,使外敌再也不敢小觑北宋边军,数年间,边患遂平。时边关流传的一首歌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三年(1043),北宋与西夏初步达成和议,仁宗皇帝便急切地将55岁的范仲淹从西北调回,任枢密副使,同年八月升任参知政事。在仁宗支持下,范仲淹开始了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史称“庆历新政”,核心是让有才华和德行的人得到提拔与重用。但是,施行不久便受到多方攻击。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逐出朝廷。庆历六年(1046)九月,范仲淹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州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再后,范仲淹陆续在滁州、邓州、杭州、青州任职。皇祐四年(1052),年已64岁的范仲淹受命知颍州,行至徐州时病逝,死前上《遗表》,一言未及家事。朝廷赠吏部尚书,谥文正。年底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下。宋仁宗亲篆碑额“褒贤之碑”,宰相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作祭文的还有王安石、司马光等,足可见其在朝廷的威望。

范仲淹一生俭以养德,乐善好施。置义庄于里中,以赡族人。并由其子纯仁运送五百斛麦子回乡,船过当阳上岸拜见父亲老友石延年时,得知其父母亡故无力安葬,便将麦子变卖送给石延年,但石延年仍称不够费用,于是范纯仁连船出售悉数赠送,回家后范仲淹闻听连连夸赞儿子做得对。清乾隆皇帝“南巡”,三次到过天平山范仲淹故居,并于乾隆十六年二月敕建“高义园”,褒扬此事。

高义园牌坊

民间还有范仲淹借读醴泉寺时,意外发现石板下有藏金之事,但贫困潦倒的范仲淹分文不取。30多年后醴泉寺着火尽毁。僧人闻知范仲淹在朝中做官,便辗转前去恳求帮助。范仲淹修密书一封交僧人带给主持,后挖出窖藏,重建寺院。“客金捐寺”,义薄云天。

范公祠中堂

范仲淹逝后,史学家们评价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中在文学方面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内有千古美文《岳阳楼记》彪炳史册,他以简练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的壮美,将自然界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览物之情有机结合,寓景抒情,寓景言志,特别是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句,成为后世清官的座右铭。故钜公名流,高人雅士,经由苏州天平山,莫不肃拜范公祠,顾瞻遗像而仰其风范。2017年3月,笔者携家人也曾拜谒天平山范公祠,并购买《天平山诗文选》。正因为范仲淹的政治清明,道德高尚,约三百年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审核御史范文从直言犯上案时,知他为范仲淹十二世孙后,赠予手书五幅范仲淹警句,并下旨说:“免你五次死罪!”此事是明太祖对于诤臣的尊重,也是前人有余德而荫及了后人。

一册《范仲淹传》在手,随机阅读,如饥似渴,感悟如黄钟大吕,欲效法前贤发扬光大,故不吝赘述。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