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生命的吟唱

——读《蒋勋说唐诗》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安培艳 发布时间:2022-11-24 21:05 3 0

蒋勋是以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唐朝和唐诗的,在他眼中,唐朝是灿烂华丽的,唐诗作者的生命却处于荒凉的流浪中,每个生命都是在最大的孤独里面实现自我完成的。所以更确切地说,蒋勋是看到了繁华背后的孤独美,听到了热爱生命又被一种难以超拔的生命状态痛苦折磨的不屈吟唱。

读诗当然是应该关注到形式的,诗是文学中最具有形式美的体裁,它是舞台辉煌灯光下穿霓裳羽衣的舞者。蒋勋看到了《蜀道难》语言节奏上造成的“行路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是四四的关系,‘猿猱欲度愁攀援’又回到四三的关系。‘青泥何盘盘’是五,‘百步九折萦岩峦’又变成七。我们仿佛在跟着李白去爬山,走在坎坷的山路上。”再如对“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赏析,他说这“是最显眼的律诗结构,三与二对,山与水对,一个字扣一个字”,“全部是对仗,上面是青天,下面是白鹭”。

蒋勋是美学教授,他自然对诗的画面感和美学风格有更敏锐的洞察。蒋勋和学生把建筑工地的白围墙变成王维的《辋川图》,这大概是读出诗里面的“画”的一种最好的阅读形式了。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已成定论,蒋勋的眼光似乎也不足为奇,但他更厉害的是能从别人看不见色彩与画面感的句子中看到空间的变换与色彩的奥妙。“因为沙洲上的沙是白的,月光是白的,所以汀上有白色的沙也看不出来,这句诗也是在说存在的东西,我们根本不觉得存在。开始的时候讲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非常绚烂。可是这两句诗一下将意境推到了一个空白的状态。”《春江花月夜》无疑是一朵灿烂华美的花,可是有谁注意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这片太小太小的花瓣呢?

蒋勋把《春江花月夜》比喻成一曲交响乐,这曲交响乐演奏的是张若虚的生命状态,这状态里有宇宙意识,也有爱的追寻与幻灭。这曲交响乐演奏的也是花季唐代的一种文化状态,而文化也是有生命的,唐朝的文化尤其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蒋勋读唐诗最重要最深入也是最能感染读者的是他对诗人生命状态与唐朝背叛“农业伦理”的豪迈残酷的文化生命状态的解读。

诗歌的形式是个盛酒的容器,酒器越精美——像那盛葡萄美酒的夜光杯——人越爱喝这杯酒,但要人忘情地一杯又一杯地去喝,须得这酒真正好。诗的内容就是这酒,酒之所以能醉人是因为这“诗酒”里蕴含的是诗人的心血诗人的情感,也就是带了时代色彩的诗人的生命状态。

蒋勋说“诗只是在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让你静静的,在寂寞中与诗人心中的月亮、太阳、山川对话,与诗人的悲伤、孤独,深情对话。

诗人写山水,其实是在描心情。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其实是王维的一种生命状态,不只是王维的山水诗是生命状态的外现,中国绝大多数的写景诗里都渗透着情,都胶着着诗人的生命状态。

杜甫最优秀的诗作是记录离乱中百姓的痛苦和自己家国之痛的诗,而这也是唐王朝在裂变中的痛苦。蒋勋说“杜甫的诗散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强,杜甫可以跟李白分庭抗礼,正是因为他的诗中有这种特别的力量。他的力量非常沧桑,也非常地苍凉,会让你看到一个诗人在介入现实之后的巨大痛苦。”“痛苦”是杜甫的生命状态。而李白的豪放昂扬也是一种追寻理想而不得的灵魂痛苦的表现。

白居易是人类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的歌者,无论是卖炭的老翁、新丰的折臂翁,还是上阳的白发宫女、玄宗宠爱的贵妃玉环以及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白居易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生命中的深情体察,让人与人之间的生命默契流泻出宛转的歌吟。

深情源于生命的激情。我们熟悉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蜡炬成灰泪始干”,会误以为李商隐是个心灰意冷的忧郁之人。而蒋勋透过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伤感,看到他和王维一样,“心如死灰,是因为曾经热烈燃烧”,看到他火热的生命追求,看到他实际上想“在一个有点萎靡、有点慵懒、有点困倦的时代里面,努力为自己找到一点生命的美好”。李商隐想“回来做自己是更大的野心”,这野心也就是生命的激情,而这激情的底色却是生命荒凉的本质,所以李商隐的生命状态也是晚唐的生命情调。荒凉底色上绚丽的花,也是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核。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蒋勋说,“生命没有哪一个阶段一定是最好,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是好”,我们也可以说,唐诗没有哪一个阶段一定最好,唐诗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好的诗人好的诗。因为蒋勋的深情解读,我们爱了张若虚、王维、李白,也爱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我们爱了不屈地吟唱生命的唐代诗人和华丽地展示孤独的唐诗们……

作者:安培艳

编辑:耀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