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一)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16 16:44 5 0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崇福寺文化建筑群

今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时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和历史古迹,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宝贵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崇福寺大雄宝殿壁画《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局部),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大雄宝殿东西两壁各绘500尊佛像,两壁合一,整整一千尊,原色保留至今,依旧色泽饱满。

朔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处处彰显着晋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全市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至今有将近9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金佛殿之一。殿顶的琉璃脊饰、斗拱匾额、槅扇门窗、梁架结构,再到殿内的塑像背光、壁画等都是金代原物,被誉为“金代文化艺术殿堂”。

目前,我市现存各类文物保护单位229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特别是朔城区崇福寺、应县木塔、明长城、广武汉墓群、怀仁市古瓷窑等不可移动文物居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国宝级文物——雁鱼灯,1985年照什八庄西汉墓出土,距今约2000多年的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9项,市级项目名录233项,县级项目名录278项。

 

 

广武明长城是国内现存包砖最完整的明长城之一,全长34.6公里,距今已有六百年之久,是内长城的一部分,属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月亮门”实为明长城所在的敌楼残留部分。

近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部分历史文物与非遗传承项目,以飨读者。

 

记者史振宇 薛礼伟报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