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心愿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 李宇霞 发布时间:2022-06-14 22:07 2 0

三青梁的杏花开了。

“东望青天周与秦,杏花榆叶故园春。” 离别故土数年的映梅,终于回家了。“春天到了,我一定要去看看杏花”,去年冬天映梅就开始念叨着要看杏花。我们戏谑她:“你在重庆,一年四季都在花海中,这塞北的杏花有什么看头?”“不一样,虽然以前也看过,但在外漂泊了几年,我对家乡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 ”。映梅满眼深情地说。

三青梁的杏花开了。

还是去年此时,彩兰采风回来,兴奋地和我们说起三青梁的杏花,一幅错落有致,原始古朴,竞相开放的山村杏花图便跃然眼前,我们几个诗友立刻相邀而去。城中十万任人栽,此地两三望野开。第一次走进三青梁,坡上,路旁,门前,窑洞边,随处可见高大遒劲的杏树,树冠上簇拥着的繁盛杏花,一下子就让我们深深陶醉在其中。沿着弯曲的小路,我们一边赏花一边拍照,颇有一种误入世外桃源的感觉。走在一户没有大门的人家门口,看见一位老大爷正在锯木头,我们便近前攀谈。老大爷已经九十一岁了,老伴儿刚刚去世,一人独居,孩子们时常过来搭照。老大爷把锯好的木头整整齐齐垛在一间没有门窗的房子里,足有两米多高。”平日我就烧这个“,聊天中,老大爷说他好长时间没吃肉了,临走时我把随身拿的几个橘子留下来,贵平说下次来的时候一定给老人拿点肉。原本想等杏熟的时候,我们来吃杏,给老大爷送肉,可一晃几个月过去,我们忙忙碌碌,竟然没抽出时间再去趟三青梁。明年我们看杏花的时候,一定要再看看老大爷,说啥也得给老大爷拿点肉。初到三青梁,我们许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

三青梁的杏花开了。

四月的穆穆清风中,我们兴致勃勃驱车前往三青梁,尤其是映梅,眼角眉梢都是期待。我们拿着炖好的肉,贵平还约了王志强和周礼忠两位老师。杏花一定开得正好,但那位老大爷还健在吗?一路上我们都有点忐忑,不知道我们的心愿是否能实现。

依旧是那条弯曲的小路,一如去年,杏花开得恣意芬芳,崖畔旁,田埂上,院落中,到处是一树一树的杏花。我们一路走一路拍照,映梅不停啧啧称赞,“你这回满意了吧”,我们逗映梅,映梅笑盈盈地说:“太好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说话间我们来到老大爷家门口,门开着,木柴垛得整整齐齐,不像是长时间没有人,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老大爷人呢?我们到处张望,原来老大爷在门外的土坡上坐着晒太阳。贵平上前问候老大爷,老大爷说他耳朵背的啥也听不见了,也不记得我们,说起教我们锯木头的事,才似乎隐约想起来点什么。我们说给您炖了肉还拿了水果,老大爷一个劲儿推托说不要,不要,你们留的吃吧。

老大爷起身和我们回到家里,去年老人家一边锯木头一边和我们聊天,走路也不用拄拐杖,今年我们只能凑在他耳边说话。贵平千叮咛万嘱咐,早点把肉吃完,如果孩子们过来,就让他们拿回家一起分的吃了,千万不敢吃放坏了的食物。其实我一直很纠结,想给老人多拿点,又担心储存不便,老大爷吃不了坏了也舍不得扔,万一把老人吃着,岂不是好心办了坏事。

临别,老大爷拄着拐杖把我们送到门口,我们和老大爷说,等杏熟的时候,我们来吃杏,到时再给他送肉。那一瞬间,我眼睛湿了,时隔一年,说起来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已年逾九十的老人来说,可以说是朝不保夕了,但老人还健在,我们实现了去年许下的心愿,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回望老人家在白瓦墙黄土路伫立的身影,想到我们两次来三青梁,村里都少有人迹,不禁有些伤感。现在青壮劳力大都离开农村,而上了年纪的人总是难舍故土老屋,老两口还好,如果只剩下一个人,就算有子女关照,日常生活也难免孤苦。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心愿,而这美好心愿的实现,不仅需要子女多尽孝道,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一路向东,同行的王老师和周老师说,咱们去看看“大衣箱”吧。转了几个弯后,我们走近一家宽敞的院落,门口坐着一个老婆婆,周老师说她就是“大衣箱”的老伴儿。我们一行走到院子里,整齐的窑洞,院子干干净净,东面靠院墙的地方有一棵粗大的杏树,朵朵杏花紧紧相依相偎。听见院子里有人说话,一位慈眉善目、身材略有些胖的老大爷从家里走了出来,这无疑就是传说中的“大衣箱了”。“大衣箱”这个名字我听过,我知道这肯定是一个人的外号,可为啥叫“大衣箱”,贵平给我们解释了一番,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只知道台上的演员粉墨登场后,便开始唱念做打,悲欢离合,却不知在舞台的背后,还有一个管衣箱的师傅,俗称“大衣箱”。“大衣箱”不仅要保管好衣服,还要给每位演员穿戴整齐,哪个演员穿什么衣服不能有丝毫差错,也不能误了台上的戏。演出结束后,把戏装收拾好,装进衣箱,这一开一合,一穿一收,藏着很大的学问。

我们看望的“大衣箱”叫闫丕宽,是一九五六年朔县大秧歌剧团建团的元老,当过演员,管过大衣箱。闫丕宽老先生今年已八十七岁高龄,我们让唱几句,他摆摆手说:“唱不动了,唱不动了”,我们再三邀请,最后老人家为我们演唱了《泥窑》和《姜郎休妻》中的经典唱段。看起来颤颤巍巍的一位老者,唱起戏来立刻就进入了角色,焕发了精神,他演唱的大秧歌训调原汁原味,韵味十足,过门都要一板一眼唱出来,着实让我们过了一把戏瘾。老婆婆看着自己老头子声情并茂的演唱,在一旁不停呵呵地笑着,我觉得她不一定懂戏,但一定懂自己的老头子,她肯定知道,能唱戏,能将大秧歌发扬光大,是闫老先生一辈子的心愿。虽然我不是戏迷,但对戏剧总是有些偏爱,可我一直不知道,合上的大衣箱,不仅有一个沉睡的舞台,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他比演员更懂戏,懂人心,懂人生。

大家都说该好好采访一下闫丕宽老先生,我说采访的时候,我也要来,我想看看那神秘的“大衣箱”,揭开了多少尘封往事,演绎了怎样的悲喜人生。

春天,在三青梁,我们又许下一个心愿。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时行人最断肠?”游子归乡,满桌佳肴,唯爱粉条土豆;曾经他乡明月照,看尽落红无数,但念念不忘的仍是故乡的一草一木。这个春天,当那漫山遍野的杏花扑入眼帘,游子的心愿就是在故乡的怀抱中深深沉醉,而我们总是年龄渐长,才渐渐懂得这沉醉有多浓烈,有多难舍……

我对三青梁所知甚少,幸有王志强和周礼忠两位老师一路照拂,为我们选景,拍照,摄录。庭院路旁,沟壑野陌,或古朴或静美,我们陶醉在杏花的氤氲中,直到夕阳西下,仍意犹未尽。踏上归途,我突然觉得,今日欣然并不全在杏花。想起去年春天,为完成八十六岁的端阳生老先生唱响洪涛山战歌的心愿,两位老师为我们制作《洪涛山战歌》又是拍照,又是反复修改视频颇为辛苦的情景。三位心怀赤诚的老人,赓续精神血脉,传播戏剧文化,守护塞上长城,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孜孜不倦。我想,在他们心中,一定绵绵不绝地许下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心愿。怀揣梦想的种子,在明媚的春天播下,勤恳地付出,不问年龄,不计前程,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温暖如熹光,就已经是满心欢喜了! 

微风过处,有的杏树杏花已经飘落,远远望去,似乎是一种开着暗红色小花不知名的花树。杏花开,杏花落,杏花终会结果。 

实现了一个心愿,又许下一个心愿,多好啊!

能经岁月为何物?三青梁的杏花。

还有,春天的心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