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城区、宁武和神池三区县交界处的马头山东边,不到一箭距离的就是朔城区上圪佬村。山上的明长城,虽然也是修建在山势险要的悬崖边上,但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是属于内长城,前朝长城战争防御功能早已消退,充其量也就是起个国防边界,甚至是看家护院的作用。村子里的白大爷,就在这半截残垣断壁的土长城旁相守了一辈子,而这土长城也给了白老汉欢乐无忧的童年、充满憧憬的中年和幸福美满的晚年。
白大爷其实并不是太老。老汉名叫白昕,今年66岁,是朔城区上圪佬村村委会的会计。只是村里敬重他一辈子的为人品性,村子里的人不管年纪大小都称之为“大爷”。
听白大爷说,他们老白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举家搬迁到了上圪佬村的,但在他记忆里有着深刻烙印的还是村西马头山上的老长城。
“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一天三顿光喝稀饭。那玩意儿不管用,尿上一泡肚子里就咕咕咕地叫唤开了。我们就往村西马头山上跑,只要上了山就能填饱肚子。土长城两边的野果野菜遍地都是。坐在那圪墩(烽火台)上,一边吃着刚采来的野果子,一边在想,走出山外的那边是个什么样子呀?”
白老汉沉浸在少年浪漫的回忆之中,说着自己也咧嘴笑了起来。黝黑的额头上几道皱纹随着爽朗的笑声,长短高低无规律地跳动着,就像被少女灵动的指头拔动的琴弦一样。
虽然说白大爷从小就有想走出大山看世界的理想,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在上圪佬这个小山村干了一辈子。1974年1月,刚满18岁的白昕从朔县神头中学(现山西中北大学前身)高中毕业回村,就被村里任用为会计。而白盺也为这个不上级别的芝麻村官,抛弃了考学、招工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扎扎实实地干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仍然还在任上。
“村里的钱袋子有白大爷为我们看守着,我们心里踏实!”村里老少爷们的一句没有任何含金量的话,让老汉热泪盈眶而且是死心塌地地坚守着。
说起村西马头山上的明长城,平时少言寡语的老汉,也是滔滔不绝。在当地,人们都叫长城为“边墙”。“我这一辈子就没离开过这边墙。小时候在边墙两边挖野菜,在墙圪墩上玩打仗;长大了在长城边植树造林,开荒种玉米;现在年纪大了,还是离不开这土长城,每天上山打草喂羊,看风景。”这半截土长城就是老白挥之不去的记忆。
农业合作化时开荒种地,“刨个坡坡,吃个窝窝。”长城张开那宽阔的胸膛,为辛劳的人们奉献出微薄的收成,让它的子民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填饱肚子。改革开放以来,老白的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发挥了自己文化高,脑筋活的优势,在自家分的30多亩旱地里,把成本高、依赖水利的玉米换种了耐旱、耐寒的小杂粮,还利用业余时间养了几只羊。产量高了,收成好了,老白的腰包也一天天地鼓了起来。生活殷实了,想法就多了。老白一方面资助三个孩子上学深造,一方面筹划盖新房子。1991年秋天,老白搬出了住了40多年的土窑洞住进了红檐绿瓦,高大明亮,窗明几净的大瓦房。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为千年土长城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白大爷发家致富奔小康拓宽了新的路子。退耕还林,封山圈养,造林绿化等方方面面的措施,让古老的长城重新披上了绿装,焕发了生机。山头上绿了,草也多了,养羊的效益更高了,老白的羊群也在迅速扩大,到现在已达到30多只。光养羊一项年收入就可达3万多块。
上世纪末,神朔铁路修建时在上圪佬设了一个小站,更为这个深山里的偏僻小村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大门。村里的山货、杂粮和群羊也一窝蜂地走出了大山,换回来的是一叠叠红彤彤的百元大票。
钱包鼓了,干劲就更大了。老白老俩口男的在地里料理农活打羊草, 女的在收拾家务饲养羊群,既分工明确,又配合默契。虽说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但在心里却乐得哈哈直笑。
其实,老白是有条件走出大山去享受安逸的城市生活的。三个孩子学业有成,而且十分孝敬。大儿子在陕西榆林,二儿子在天津,就连女儿也是朔州四小的优秀教师。看到老爸老妈劳累成那样,孩子们十分的心疼,都劝老白进城享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生活。而且也都在城里为老两口安度晚年做了安排,买下了有电梯的高层楼房。但这些好意却遭到了老白的婉言拒绝,老白不愿意离开自己守了一辈子的老家,不愿意离开和他相伴了一生的土长城。
“我是在土长城脚下长大的,土长城陪伴了我一辈子。一天看不见长城,我的心里就没着没落的会心慌。再说了,我的年纪也不太大,身体也硬朗。在村里种些小杂粮,也让你们这些城里人也能吃上自家种的新鲜的农家杂粮。这岂非一举多得之事?”
走出上圪佬村时已是日落西山,住脚回望,马头山苍绿碧翠,林密草旺,郁郁葱葱。一抹斜阳夕照在广袤的大地上,在平射阳光下,隐约可见的明长城忽高忽低,就像一头雄狮静卧在绿林中,警惕地守卫着自己的家园。山下的上圪佬村正是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牛羊归圈人回家,鸡鸣狗吠,羊咩猪叫。炊烟袅袅轻摇直上,盘旋在绛红色半空中,是那样的安然祥和。
山在画中卧,人在画中游。看到眼前的如画美景,我不由想起陶渊明老先生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啊,好一派叫人向往的农家生活,鸟语蝉鸣,暖意盎然;好一个令人羡慕的农民人家,五谷丰登,衣食无忧!
文字:杨惠卿
责编:薛海涛
来源:朔州作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