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中秋,气温陡地下降。接烺烺放学回来的路上,冷风卷挟着落叶扑面而来……也许是季节使然,心情亦进入了秋的状态,就仿佛秋收后的田野——广袤无垠、坦荡如斯,但又萧索凄清、苍凉无依,默默静候着随时而来的一场冷风、一场寒流,甚至是一场霜雪。
但周围人的心情显然不受季节的影响。因中秋节在即,街巷反倒比平日热闹繁华了许多。
我所居住的这条街巷,虽然自去年以来被相关部门规划成单行道了,但在节日的氛围里,车流、人流依然拥挤不堪,各种摊点的卖食比平日多出十倍多,瓜果、蔬菜、糕点、肉类……大箱小箱层层叠叠堆砌了一整条街,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近来,牵着烺烺的手,上学、放学,途经这里,看着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感触颇多。
小时候,也是在这条街巷,我们租了别人一间门面房卖油条。记得也是一年中秋节临近,妈妈经营的油条生意明显不景气,因为大家都争相买月饼去了。然而有一天,油条竟然卖得很好,原因是突然来了个大主顾,一口气买走了许多,他自称是某单位食堂的采购员,还说以后会常来买。妈妈自然是乐坏了。直到晚上,妈妈收拾好摊点开始点钱,才发现,原来白天的这位大主顾竟然给了一张假钞?!100元的假钞!我们都傻眼了!那还是90年代初,一百元意味着妈妈白白辛苦几天呀!那一夜,妈妈辗转反侧没睡好,我和妹妹也没睡好。第二天,妈妈嗫嚅着征求我和妹妹的意见,意思是她想出去把这一百元花出去。我说,算了,认栽吧,您在街上卖油条,很多人认识您,怕人家找上门来就不好了。妈妈觉得有道理,便作罢。又过了几天,就在中秋节那天,妈妈终于还是决定冒险去把这一百元花出去,妹妹自告奋勇去陪同。我留在家一边照看弟弟们,一边惴惴不安地等待消息。很久以后,妈妈和妹妹回来了,两人喜滋滋地用自行车驮回一大袋梨……妹妹神采飞扬地描述过程,原来她们绕行了很远,避开了所有熟悉的面孔。她们不敢和本地人买,而是和一个外地人买的。妹妹说,妈妈当时掏出一叠钱付款,其中有两张一百,真的那张皱巴巴的,假的那张反倒是干净整洁的,付钱时妈妈犹疑着,最终胆怯了,把那张真一百递过去,不料卖家不高兴了:“这张太旧,把那张新的拿来!”妈妈沉吟着故作不情愿地把那张假的递过去,卖家看都没看直接找零……妈妈长吁一口气,说回来的路上,一身虚汗,既高兴又害怕……但是,当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时,妈妈却又深深地不安起来,一直喃喃自语:也不知那个卖梨的外地人收摊儿了没,一个人背井离乡起早贪黑挣钱不容易,也不知他发现张假币没?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总之,那年的中秋节和往年不同,在团圆喜乐中,多了份别样的惊心动魄和自责不安。这种内心的谴责和忏悔一直伴随了妈妈很长时间,也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留下无限启示……
后来的日子,有艰辛,亦有欢乐。
细细想来,我在这条街巷,兜兜转转来回往复已近30个年头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一家由城郊搬迁在这里,再到后来我大学毕业回来参加工作,一直到后来我结婚买房子,甚至包括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似乎始终都绕不开这里,生活似乎始终围着这里进行。不同的是,曾经,我们是租住别人的房子,如今,我在这里也终于能够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静心而思,人生能有几个30年?我们常说人与人相处要靠缘分,其实,能够在某一个地方长久地居住、融合,也未尝不是一种缘分。
我每天行走在这条巷子,吮吸着喧嚣嘈杂的浓浓的烟火气息,和熟悉的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们打着招呼,觉得自己很接地气也很知足幸福。这些阿姨们会经常拉着我的手,絮絮叨叨地问我,还问我爸,我的弟弟、妹妹……问到最后,她们总是要善意地意味深长地来一句:“唉,你们都挺好,就是可怜了你妈,假如你妈还活着,那该多好!”说到动情处,她们还会掉下眼泪,然后边抹着泪边留意我的神情变化,每到这时我就会借故快步离开,我敬重她们,爱戴她们,但是,我不愿意在她们面前掉眼泪。
这条巷子,南北纵长不过二三百米,但它承载了多少人的出路与生计!曾经和父母一起共事的邻居们,有的还在,留下来继续经营店铺;有的已经离开了。有的离开是因为孩子结婚生子,随孩子去了另外的城市,帮着看孩子的孩子;有的是因病、因事故,永远离开了……这些留下来的邻居们,他们看着我长大、出息,如今又看着我的孩子在这里渐渐长大;我一边老去,一边看着他们也在渐渐老去……
每个清晨,我送烺烺上学经过这里,他们的这些孩子们,有的正抄着一个大铲子炒板栗,有的正浑身白扑扑地扛出一袋袋白面去送货,有的正在宰一只鸡、烧一颗羊头……他们中,有的年龄比我还小,但是看上去比我大很多,他们的孩子比我的孩子大,他们起得比我早睡得比我晚,他们一年四季穿同一件灰扑扑、油渍渍的衣服……他们有时候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他们的妻子有时候会问我衣服在哪里买的真漂亮……每看到他们灰头土脸地在忙,我总是牵着烺烺的手快速地经过。我的光鲜亮丽使我在他们面前羞愧不堪、无地自容……我知道,原本,我也应该和他们是一样的……
后来,看林清玄的《清欢》,在自序里,他写道,某年在西安的古董市场,购得一方古印,古印不知出自什么年代,更不知出自何人手中,却是他收藏的古印中最最珍爱的一方,只因为它刻着这样的字迹:“不知多少秋声”。
不知多少秋声——这是走过了生命的惊涛岁月与骇浪旅程的人才会有的心情吧!
再后来,看陈染的书,记不清题目,只记得,也是在一个秋季,女主人在参加一个论坛,会上偶遇她少年时钟情的一位长她许多年岁的男子,彼时男子已两鬓斑白,而她风华正茂……因为座位隔得远,她便写了张字条辗转让人递过去,男子看罢,亦回复了她一张字条,她展开来,雪白的纸上,是俊逸舒朗的几个字:“却道天凉好个秋!”
是的,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岁月变迁,在“天凉好个秋”中,一切洞明、朗然。了然于心,却未在动心……
在这样一个秋声正浓的时节里,我在想,不仅是我,也许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总会有过这样一些“秋”的心路历程……这些心里的秋声,终会随着时光的磨砺,渐渐温润和软,直至融入生命汩汩的暖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