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文化圈丨孙喜瑞:感动,来自学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9 10:27 174 0


我是一名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常被学生感动着,因此常常记录一些琐碎的东西,拿出来给学生“欣赏”也给自己“欣赏”。

夜深了,许多人已经进入梦乡,而我的学生还在教室里低着头,苦思冥想。他们好像没有任何倦意,平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们也许不会对这样的学习场景和这群孩子有特别的感觉,因为这的确是最普通、最平淡的一个学习场面。我用手机曾经拍下了这样的场面,打算把照片保存起来,以后有时间拿出来看看自己的学生,看看他们的学习状态。然而当拍下这些照片的时候,猛然觉得,一个十六七岁孩子如果在这里坐上几天或者几周倒也没有什么让人吃惊的地方,然而他们要维持这样的状态长达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种“坚持”是不可能不触动人心的。

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越容易被人忽略,也容易被人遗忘,而创造这些“平凡”的孩子们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他们需要更强的毅力。


我以前只是从名言警句中知道“书山”一词的,当我真正看到孩子们把身子隐在这书山里时,我会怎样想呢?从这高高的书山里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孔,我不仅仅感觉到这是一个读书的孩子,也绝对不会将他们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联系在一起的。从他们专注的神情中,我看出了连成年人也没有的刚毅和沧桑。

孩子们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父母和老师尽力帮助他们完成那些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事情。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他们将来会干什么,甚至不知道一本、二本、专科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相信了我讲的那些道理,专心的听老师传授那些难懂的知识,去思考那些没完没了的习题,每天重复做着单调乏味的事情。

外面的人对读书人是理解的,但这种理解仅仅停留在对他们早起晚睡、身体疲劳、完成堆积如山的作业的同情上。我觉得这种理解太肤浅了,他们对我们的学生了解得太少了。学生每天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要承受学习进步和退步所带来的压力,每天要咀嚼父母和老师送给他们的嘱咐,还要拿出时间思考自己的将来,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他们要像成年人一样决定自己的取舍,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力不从心而苦恼,为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羸弱的父母而忧心忡忡,他们常常要用毅力与自己最脆弱地方进行着无情的较量。

我常说,选择做学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不近人情的地方。在这里自由是极其有限的,在其他地方合情合理的事在这里是不能做的,比方带手机、戴项链、染头发,甚至随便讲话在这里也是不可以的。纪律、制度的约束,会挫灭你所有的娇气和天真。孩子们有时也会做出有声或无声的反抗,但是他们还是最终被老师的道理压服了。时间久了,孩子们还对老师不近人情的管束由衷地赞赏,甚至对那些“严师”顶礼膜拜。他们感觉老师中止自己的一些行为是对的,或许只有在这样的约束下才会让自己学到在社会上与他人博弈的技能。

还是让我讲一下前些天发生的一个故事吧。我以一个评委的身份参加学校招聘教师的听课活动,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讲课时,三分钟后就讲不下去了,她一边说:“各位老师,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讲了。”一边向我们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走下讲台,临出门时,转过身又向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此时,我茫然失措,我无法描述这个瘦弱的女孩的表情,我们几个听课的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作为一个老专科生,坐在下面评价一个本科生抑或是研究生的课,本来就感觉心里不是滋味,现在又无缘无故地享受了两个深深的鞠躬礼,我不知道这鞠躬礼是送给听课老师的,还是对苍天的一次虔诚的求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听课的场面。女孩不是我的学生,但我本能地意识到我的学生说不定那一天也会给人行这样的礼呀!我不愿看到在他们身上发生这样的事。

我每天看到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形,学生练习本上也是这些东西。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者常常抱怨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让他们坐在教室里看看这些数字和符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明白,和这些数字符号打交道的孩子们并不是对此有多大的兴趣,他们是出于无奈的,我们绝对不能用冠冕堂皇的言辞去美化学习的过程。

我讲的只是一群孩子的事,但我从不轻视他们的思想和毅力,也希望所有的教育者不要像我以前那样,常常拿自己念书时的吃不饱、穿不暖的事来教育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珍惜美好时光,好好读书。其实他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的困难要比我们当年遇到的困难更多。


孩子们在一种信念的驱使下,有着难以想象的力量。我在参加一次课改讲座时,听了主讲人讲了这样一段话,“教室里那些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的高中学生,能在教室里日复一日的坐三年,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了,我们可以想到,他们有着多么大的忍耐力,换了我们这些成年人能办到吗?”这话没有错。让我们向那些执着地坐在那里而学业上收获甚微的学生表现出我们的理解和尊重吧,只有这样,他们和我们的心里才会得到一些安慰。

阳光照进教室,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们依旧重复着昨天的事。虽然没有黑夜的清冷,但那些包围着他们的醒目的标语和老师那不绝于耳的教诲不知道带给他们的是激励还是压抑。上课、自习、考试……,这些孩子在进行着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比赛,各种压力几乎伴随着他们的每一天。

关于孩子们的故事很多,其实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苦恼远不止这些,等待他们的是鲜花还是泪水,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里我不是讲让人伤心落泪的故事,也不是希望你发出怜悯的叹息,我只是从心灵上揭示一个被人忽略的东西,承受“痛苦”的学生时刻带给我们感动,我每天都被学生感动着。

我想让每一个曾经经历过学生时期的人有所感动,看到这些和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人是多么的亲切;让那些只知道一味的责难孩子的家长有所感动,因为他们的孩子所在的地方不是有人想象的那种风不吹、日不晒的乐园;让那些一直对现在的学生存有偏见的人们有所感动,孩子们除了生活上比前辈们好一些外,家庭和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我拿出一张张照片,仔细地观察着,也许我太在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那些辛酸事了,学生的“痛苦”的确让我们无法回避,作为教师应该多去体会这些“痛苦”。教育家朱永新在《致教师》一书中说过,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

我记录的东西并非要回忆过去,只是希望我的学生已经磨练出来的意志不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因为它对我们师生行走以后的路是有帮助的。用自己经历过的东西来指引、鞭策自己,比引用励志故事、励志名言更有价值。我更希望已经做得不错的孩子们以后会做得更好,也希望那些不了解读书之苦的人重新认识一下身边的读书人,因为这些读书人或许是你的学生、你的孩子、你的亲朋好友、你的属下……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们的孩子把经受过的这一切作为资本,正在勇敢地前行。

与学生朝夕相伴的日子,有着无数次的感动,正是这一次次的感动让我们的责任更清晰、更神圣。


【作者简介】孙喜瑞,山西省应县第四中学教师

责编:董雅琴

来源:朔州作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