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文化圈丨杨惠卿:繁华热闹的仲秋早市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2 09:41 13347 0

如果说在农村,秋天的热闹是在田地里的话,那么,在市区里仲秋的繁华则一定是在早市。

城市里的早市,是改革开放,政策放宽后应运而生的新鲜事物。虽说时间不是太长,但发展繁衍的势头却是突飞猛进。先是在几个大的菜市场有几个小摊子,而后是市区里边沿路口或小区门口,到了后来竟然在市区的主要广场周边也摆开了摊子。早市的主人也在无限地扩大和增加,从一些小商小贩增加到了市区附近村里的农民。早市的商品也从单一的鲜菜发展到了水果、食品、衣服、小五金等......,品种那是五花八门,只要能搬进早市的都可以摆在那里叫卖。

由于早市里蔬菜瓜果新鲜水灵,价格便宜,而且地点时间相对固定迎合了市民们,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的特性。这些老人们起的早,在广场上跳舞、跑步晨练结束后,到广场边上的早市顺便买些便宜新鲜的菜带回家,那是一举两得之事。久而久之,早市也名正言顺了,大家更是心安理得了。

相对一年四季的早市,仲秋之时的早市更是热闹非凡,让人目不暇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们一年的辛苦在这个黄金的季节里收获着丰厚的回报。市区附近村里的乡亲们就把自己种的鲜菜、瓜果等农产品搬进了早市,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换成钱,装进了腰包,何乐而不为?而这些自种自销的鲜菜瓜果等农产品又新鲜、又安全,价格还便宜,非常受大家的欢迎。所以,上早市卖东西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了,早市市场也就越来越繁华了。

平朔体育场西边有一个较大的自发性早市。平时只有十几家贩卖水果的小贩在那里叫卖。入了秋后,就显出了格外的繁华喧闹。村子里自产的各种农副产品等都涌了进来。一时间,平常显得十分宽敞的水泥路却是磨肩擦鬓异常的拥挤。一些消息灵通的小贩也加入进来。早市上人多了,商品也多了,除了平常的菜果之类外,还有嫩玉米老南瓜等农产品及衣服、小电器,甚至是把玩古董也摆了出来。近日,由于临近中秋,卖各色月饼的也多了起来。水泥路两边位置是见缝插针一家紧挨着一家,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后来的实在没地方了就干脆把东西摆在路的中间。现代的生活也给了这些卖主们现代的方便。早上五点多,就驾上三轮车来到了这里,为的是能抢占一个好的位置。把带来的货物摆好后,就打开了自动喇叭,高分贝的叫喊声自动循环播放。你也叫,我也喊,为热闹的早市增添了另外一种喧闹。

市民们不怕吵杂,他们来就是欣赏这种热闹,品味这种拥挤的。他们在热闹中领略人与人的亲密交流,在拥挤中鉴赏物与物的品相良优。交流中遇到了老故人认识了新朋友,鉴赏中买到了中意的货物。

我也是欣赏热闹人群中的一员。每天锻炼走步到了市场,为的是感受这非凡的氛围,如果有中意的物品不妨也捡个便宜。在一个古玩小摊前,看见一位鹤发红颜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枚毛主席的像章在左右端详。听话音,他是一位毛主席像章收藏者,手里的这枚像章真是他寻觅多年的珍稀品。只见他用放大镜仔细端量着,看的十分认真,在确定了不是赝品后,经过一阵激烈的讨价还价后,以60元的价格成交。老人挺高兴,摊主也挺满意。

早市的南边大都是附近村里的老人在出售自家种的鲜菜瓜果。在一个白发苍苍的大娘面前,我蹲了下来,一边挑着红皮南瓜,一边和老人聊起了家常。听老人说,他是城北北旺庄村的,和老伴种的十多亩地,往年都是种大田玉米。看到邻居们种经济作物比种大田作物卖的钱多后,今年也种了些鲜菜、南瓜和嫩玉米。这刚入秋就来了这早市上,每天五点多老伴开三轮车送她过来,十点后再接她回家。虽说每天起的早些,辛苦些,可每天能收入近百十来块钱。“只要能多卖些钱,就是再辛苦点咱心里也敞亮!”老人说着就朗声笑了出来。

党的富民政策给了城乡人民各式各样的实惠。农民们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换成钱,鼓了钱包;市民们少花钱能买到新鲜安全的食物,吃着放心。这也是早市能够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受到市民们欢迎的原因所在。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早市也是一样,由于完全是自发性的,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人多拥挤,安全保卫上不够到位;还有摊位排列也没个秩序,有时连路都堵了;另外在卫生方面也有加强管理的地方。如果能像有些城市对跳蚤市场的管理一样有序维护,效果肯定要更好一些。但是,瑕不掩瑜,早市仍然是市民们最受欢迎、最愿光顾的地方。

文字:杨惠卿

责编:李珍珍

来源:朔州作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