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的路碑和牛心山的绿化碑

来源:《朔风》杂志 作者:刘净云 发布时间:2020-08-06 17:53 0

  石碑不会腐烂,石碑镌刻的名字无论经过多少个风霜雪雨,总会历久弥新。而石碑上那些造福人民的功臣将会千秋万代,永远受人敬仰。

  一九九四年秋天,我因久慕右玉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也想亲身感受一下西口古道杀虎口的古镇风情,便跟随家住右玉的同事第一次去了右玉,第二天便乘摩托车从右玉县城所在地梁家油坊出发,来到边关要塞杀虎口。

  那时候,杀虎口苍凉的蓑草在秋风中芨芨摇曳,缓缓流动的苍头河水波不惊,河面上漂浮的白杨枯叶顺流而下,连几多哗哗声都不曾回应,静得就像无声的岁月,在低诉着这里曾经有过的悲壮鏖战和繁荣昌盛。

  河边的湿地上,零星地长着几株开着紫色花儿的山牡丹,它们孤单地噘着嘴儿,身子摇的东倒西歪,一副不甘寂寞的样子。

  站在起伏弯蜒的长城脚下,我顿觉茫然一片,无论如何想不出这里曾是扼守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汉人的边关重镇。但望着不远处突兀林立的烽火台、残垣裸豁的土城堡,突然间仿佛狼烟四起,马嘶兵叫。

  当我的眼睛齐聚到蒙古军入侵中原的关隘时,仿佛看到守军们紧张的眼神。

  杀虎口啊,杀虎口,你哪里知道,我的心此刻比那守军的心还要紧张,生怕短暂的想象转瞬即逝。

  穿过年久失修的城门洞,漫步在午后暖和的石板街上,沿着保存完好的满人民居,走在古老的石拱桥上,当我抚摸着护栏上形态各异的石猴时,瞥一眼脚下刚从田埂挖来的透骨草,这种带刺的颇似芦荟叶子的草药,非常适合治疗马背上常年骑行的游牧人的风湿关节痛,当年杀虎口人没少用它换回蒙古人的皮货。当思绪到了这儿,蓦然又仿佛看到胡汉缓和后马市交易的繁荣场面,我好似闻到砖茶腾升的阵阵香气。

  可是,这一切似乎难以拨动我心灵深处的感动,我好似继续搜寻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

  当我们来到杀虎口村前那段古人集资修建的公路时,被眼前伫立的石碑完全感染了。

  那是一段由沟壑填充夯实的低洼砂石路,路边石碑有两米高,黑色的抛光釉面镌刻着集资捐助者的名字和捐献的钱粮数目,有的一石米,有的两斗黍,有的三只鸡,还有的是铜钱和纹银。

  默念着这些捐助者和五花八门的钱粮数目,我不禁肃敬起来。那是一颗绵薄之心,那是一份善举之力,那是一条承载数百年来车马行人的功德之路。它不仅是杀虎口的路,更是连接蒙汉民族祥和团结的民族之路。

  2002年秋天,由于工作关系,我第二次到右玉,那条古人集资修建的砂石路已经荡然无存,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开发后的杀虎口景区。旧路虽已消失,石碑也已退出路史瞻仰舞台,但石碑上的人和事却永远留在杀虎口人的记忆中。

  当我从右玉县城去往常门铺水库的路上,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右玉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大地是绿的。路两旁的沙棘林挂满火红的沙棘果,看着水库里跳跃着的肥美的草鱼儿,喝着右玉的特产沙棘果汁,我的心无比激荡,昔日的不毛之地不仅变成塞上绿洲,还成了鱼果之乡。

  当汽车驶出常门铺水库,爬行在牛心堡山头时,满眼翠绿尽收眼底。那是右玉人建国初期在干旱少雨、风沙侵蚀的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栽下的一棵又一棵树,也是右玉的干部群众几十年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植树造林取得的成果。正是连片的林带挡住黄沙风怪的肆虐,让昔日黄沙漫天、生态环境恶劣的贫穷右玉变成今天山青水秀的宜居右玉。

  右玉绿了,翠绿的大地把整个右玉用“绿缎子”包裹起来。

  2010年5月,《青少年日记》杂志社组织全省大中小学生到右玉采风时,在小南山森林公园山巅上,我被另一座石碑完全震撼了,那是一座高20米的绿化丰碑,上面镌刻着100多位绿化右玉的造林功臣,他们中有的早已离世,有的还在这块从荒漠改造成为翡翠般绿荫的土地上继续造林。

  默念着这些陌生的名字,我的眼前油然浮现出刚解放的右玉干涸的春天,黄风夹着沙砾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情景:耕地的牛和送粪的驴跌到沟里;围着头巾的女人和穿着皮袄皮裤的男人在寒风暴吹的山梁沟洼灰头土脸、风餐露宿。女人们用刀把树枝截成小段,男人们有的栽树,有的挖鱼鳞坑,有的从沟里提水,有的用土筑起防风墙……

  他们中有农民、工人,有知识分子,有领导干部;有土生土长为植树造林积劳成疾累死的村干部毛永宽,有跟随丈夫退伍回乡的云南姑娘余小兰……

  当一沟沟一梁梁小树成活时,护林员尹小秃伴着小树的成长,从青年变成老年,无私无畏,带着干粮就着雨水日夜巡逻,一直到死……

  2010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右玉时,被右玉坚持不懈的植树精神深深打动,赋诗《右玉感怀》,盛赞右玉的县委书记们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植树精神:

  “为政何不解民忧,

  当官堪消百姓愁。

  十八书记抒壮志,

  六十春秋挥锄钩。

  终见‘善无’变善有,

  已将沙洲换绿洲。

  年年立业是公仆,

  久久为功尚风流。”

  如今,这座丰碑伟岸高耸,更添气贯长宏,碑的正面镌刻着习近平主席2012年为弘扬右玉精神题写的镏金大字:“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刚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

  这是对右玉人民的莫大鼓舞,更是对右玉人民改天换地、改变生态环境的褒奖和美好期望。

  十年树木,荫泽万代。百年精神,千秋不朽。让苍头河水载着右玉的植树功臣的名字流过山川,汇入江河,永远传颂。

  也许,在以后的变迁中这座丰碑也将成为记忆,但右玉的绿色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看吧,松涛林的落叶松、樟子松、油松已经在右玉安家落户,郁郁葱葱,山风吹来,松涛吟唱,整个右玉满山遍野的胡杨林、沙棘林、红柳和柠条正日夜站岗放哨,像一道道天然屏障,抵御着毛素乌的风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