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故土 心系桑梓

来源:《朔风》杂志 作者:董二雁 发布时间:2020-07-31 15:31 0

  一方水土一片天,一支画笔一片情。在古风悠扬的晋北边城朔州,有一个坚持用画笔为古塞绵延之历史、为朔城区巨变之今天画像的人:一头短发相伴一抹黑髭,一怀乡情沉于一枝画笔,这是他几十年来形与神的全部写照。

  他就是吕平,1973年出生于山西朔州,1996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从毕业至今,他一直工作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之上,见证和感受了这方水土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的巨变。“用光影捕捉和记录这些变化,为家乡的历史和新生留下钟情的画卷”,这是吕平几十年来不变的初心。

  2020庚子初春,已过不惑之年的吕平,将这些年来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情牵桑梓的画作精心摘选出来,为观者打开了一个了解边城,了解作者绘画风格的宽广天地:从写实主义的矿工的刻画,到城市变化中民居的拆迁,他的画经历了由繁到简,由松散到紧凑的转变,从秦砖汉瓦的怀古写意,到霓虹闪烁的鄯阳新貌,画作中最初的、富有质感的厚重色彩,逐渐变化成宁静和谐的清墨淡彩,岁月在更迭,画风在转型,他唯一不变的是永恒的乡土主题。

  作为土生土长的朔城人,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早已悄然化为剪不断的乡愁,融入到吕平的生活方式和绘画思想之中。他一直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最质朴的元素,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画,为谁而作?情,独牵桑梓。在时光的印记中,让我们走进吕平的绘画世界。

  1996年秋天,吕平大学毕业后回到养育他的乡村,在乡镇中学一待将近十年。淳朴的乡风,恬静的村景和朴实的现实生活,形成了他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基本画风。

  十年中,他每周一都要骑着摩托车到离家40公里的学校上班,周五上完一周的课后,再骑行40公里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他不仅要教好美术课,还要兼任低年级孩子们的生活老师,从课堂和饭堂,始终和孩子们在一起;从手把手教孩子们简笔画,到手拉手教会孩子们刷碗洗衣,他把责任心和爱心都留在了那片承载了十年青春岁月的热土上。

  学校所在地的乡亲们时时把他挂在心上,在端午节或是中秋节都要到学校问候和看望。吕平这些质朴的经历和无言的感激感恩,经过岁月的沉淀,最终都变成了作画的源泉,同样,乡村十年的教学生涯,也使他更加坚定、勇敢,养成了乐观豁达的性格。他深感虽然远离城市但从不孤独,因为他在最好的年华与真诚相遇,与绘画相遇,他在作画中感受更多的也非现实的孤独,而是回报乡土的快乐。

  从1996年开始作画到2020年众多画作的筛选,历时20几年光景,吕平为我们带来了一次次不同的视觉冲击。他的画作一直走得是贴近底层的平民路线,他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家乡变化,他将满腔热血倾注于一幅幅画作中喷涌而出,其风格内敛柔和,亲切质朴,不仅具有生活质感,更善于在“小我”中表现“大时代”的变化,这些特征使吕平的大部分画作,都显得厚重而扎实。

  吕平年少时在农家长大,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大学毕业后在很多校友都选择了继续深造时,吕平则过早地结束了求学生涯,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在生活的艰辛中,他一直没有停止用绘画来记录生活和感恩生活一个人为情怀而绘画和为利益回报来绘画是截然不同的,吕平属于前者,一直是为乡土和为乡亲而作画。他把画笔当作生命体验的感官和触角,当作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吕平一直坚持着绘画,仍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结集成册的目的,而只是源于对生活、对乡土的热爱和忠诚。

  吕平生于兹,长于兹,情牵故土,心系桑梓。他几十年来对本土的热爱,以绘画的形式镶入记忆之中,成为他绘画世界的全部。在今天绘画风格更趋于现代派,更注重彰显自我意识的大潮下,吕平依旧在坚守一个主题,依旧在为一方水土一片天而倾注所有的激情,他努力成就了不忘初心和笃志不移的乡土情缘,最终在多次画展中唤醒了人们最本源的情感回归,成为了朔州绘画界颇具特色的乡土主题代表人物。

  纵观吕平的画作,最大特点就是贴近生活底层,贴近现实生活。无论是衣着简朴的自画像,还是草木深深的桥影城垣,无论是捧书阅读的清纯孩童,还是在街市上忙碌奔波的众生相,还是用大写意勾勒出来的矿工人像素描,质朴的意象几乎贯穿画作全过程,尤其以乡土人物的意象最为繁多。画面被赋予了朔城区的性格元素,用简洁的构图“来与观者对话,既有对朔城区性格中坦率直白特点的歌颂,也有对能源输出时代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反思。从画作中,我们不难窥出,作者对家乡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缘,他的大部分画作,都没有离开朔城区的山水,这与他一直扎根在这片热土,与他长期在乡村生活,特别是有十年乡村教师的工作经历休戚相关。在古城长大的成长记忆,和与今天古城长达30年的朝夕相处,对家乡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感自然丰富了他绘画的精神世界,通过画笔将这种情感进行了更具象的表述,使其化成了一幅幅图景跃然纸上。

  画,为谁而作?吕平的这种画风,代表了一代人对成长记忆和艰辛岁月的回忆,也是对生长扎根地的今昔对比有无限感慨的最佳诠释。

  如在“乡村雪景”这幅画中,白色的落雪和红色的屋宇交相辉映,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新时代的祝福,是情牵乡土的典型例证。

  将画笔扎根于家乡的变迁之中,并向历史与现实的更深处贴近,也是吕平画作中最鲜明的风格。在“即将消逝的风景”画中,我们从城垣的遗迹中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声,似乎看到了千年古塞朔风浩荡万马奔腾的过往,作为在家乡渡过了青春时代和成年岁月的吕平,他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显然有着深深的眷恋,秦砖汉瓦、明代城垣、清代古塞,这些历史遗迹不仅仅是一个美术人眼中的文化遗存,更是他精神世界中某种支撑和自豪。千年绵延的历史文化,给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一种质朴和豁达的性格,一种坦荡又赤诚的情怀,而这些元素,在吕平的画作是那样自然地显露了出来:怀古而喻今,在城垣下的依依草木中,思考着时代巨变带来的种种冲击和变化,在关心社会现实生活和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中,如对历史遗存如何保存及历史遗迹如何修旧等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隐忧。

  在吕平大部分的画作中都可感受到,他一直向往看到一个历史与现实和谐共处的美丽家乡,他讴歌时代的巨变,但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一直没有停止用画笔去反思和描述。他对一些消失的遗存和古迹充满了惋惜,对一些乡村在现代发展中原貌尽失的缺陷充满了哀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踏步地发展,某些质朴的传承了千年的东西却因而消失,某些历史积淀的因子成为了城市化的牺牲品,这些维纳斯之臂的时代之殇,也成为了他画作中一直挥之不去、绕梁不止的呼吁和呐喊。

  不惑之年,笔耕不辍,吕平坚持用绘画来回归历史的本源,文化的本源和一方水土一片天的本源。或许,今天我们在快速奔跑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太快了,应该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来路和曾经的起点。吕平用绘画来思考,用绘画来为我们的发展历史、现在和未来提供一种人文的思考,这是他与很多绘画者的不同之处,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近30年来,吕平始终坚持将绘画作为生命中赖以支撑的事业来完成,他始终坚持以一方水土中的那城、那人、那事为主题,始终坚持通过贴近底层的小我来折射大时代、大社会的变化。在一个乡土题材已不是画作热点的时代,吕平却为自己的初心坚守几十年,这种最后的波西米亚情愫足够让我们敬重!

  一方水土一片天,一支画笔一片情,我们期待他有更质朴、更深沉的画作呈现,让我们静静等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