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文化圈丨贾志清:第一套住房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7 20:01 2474 0

图片来自网络

中午吃饭时无意中提起了我们家的第一套房子,想起那时分房子的过程,我和先生乐不可支。

毕业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福利待遇不错,结婚即可分房,而且水电暖俱全,还有补贴,在当时真是一个巨大的红利。从填了分房申请表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筹划着房子的事情,三句话不离房子。是啊,房子,无论何时,对一个家庭都至关重要。

首先考虑楼层。房子不仅要宽敞,还要明亮,所以一层绝对不行,采光不好,而且容易脏;六层也不可以,楼层太高,虽然还年轻,但天长日久,爬起来太累;五层?还是有点高,不太理想;二三四层嘛,都还可以。不过最好是三层,如果真能是三层,呵呵,那就太理想了!就这样,整天憧憬着,计划着,不厌其烦,不亦乐乎。

数啊,盼啊,分房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为了体现公平,公司决定抓阄分房。对刚结婚的年轻人,房子都一样大,六十平米,二室一厅一厨一卫。至于楼层,就看个人的手气了。抓阄的前一天,我们就开始紧张了,盘算着怎么能抓到一个好楼层,关键是怎么着都不可以抓个一层。还是先生聪明,终于想到一个好主意:带一个望远镜去,这样的话,就会看清主席台上的一些细节,没准还能顺藤摸瓜抓到个三层呢。乖乖,好主意,佩服!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去抓阄,打开纸单一看,上面明明白白写了个罗马数字“1”。早上起床,怔忡了半天,但想到“梦都是反的”这个说法,又信心百倍起来。没问题,一定能抓到一个好楼层,何况还有望远镜助力呢。先生自告奋勇,精神抖擞地去了分房大厅。那里早已聚集了好多人,一个个充满期待又惴惴不安。先生掏出望远镜,望啊照啊,恨不能透过一张张纸背看到那一个个小小的数字。无独有偶,“聪明”的人不止先生一个,还有一位王先生,带着计算器,按啊算啊,还和周围的人大谈什么“概率”,俨然好像能算出哪张纸上写着一个好数字。碰巧这两位都是研究生毕业,周围的人都被震住了,议论纷纷:看看,还是人家研究生,脑瓜子灵,有想法,咱怎么就没想到呢?

抓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终结果一个个出来了。抓到二三层的,喜不自禁;抓到四五层的,还算凑合;抓到一六层的,像霜打了的茄子,灰眉塌眼的。最搞笑的是,按计算机的王先生抓了个六层,更惨的是我家先生,望远镜最终没起什么作用,怕什么来什么,终究抓了个一层。不消说,这两位立刻成了大家的笑柄,大家嘻嘻哈哈地劝他们赶紧做好准备,回家去跪搓衣板。

先生的失望可想而知,一层?怎么甘心。于是退而求其次,指望着有不想住六层的,或许愿意和自己交换,在他看来,六层也比一层强。于是他一直在那里等着,不肯离开。人越来越少,一直到剩下最后两个人,也没有等到想换房子的。和另外那个人一交流,原来他也抓到个一层,而且和我家对门。这两个难兄难弟,同病相怜,看看再没有其他指望了,俩人只好怏怏而归。从此,我们两家做了十多年的对门邻居。

抓到个一层,当然还是失望了几天,但慢慢也就释然了,而且越住越觉出一层的好处来。首先冬暖夏凉,夏天住在高层的人们闷热难耐时,我家却像自带着空调;冬天高层的人们抱怨暖气太热、家太干燥时,我们家的温度却恰到好处。最欣慰的一个好处是:很方便。尤其是女儿出生后,老想在外面玩,我们在后边阳台开了一个门,幼小的女儿进进出出,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我们照应起来也得心应手。反而是那些住在高层的人们,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楼下玩耍,父母又顾不上老跟着,所以大部分时间把孩子囚在家里。在这里,我们一住十多年,建设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度过了人生一段黄金的岁月。

所以老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定有它的道理。

后来,因工作的变动,我们又在不同的地方、住过不同的房子,住房面积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好,但是我们也越来越体会到: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似乎并不在于住房的大小、豪华,以及有多少套房子。

2019年的时候,我们忍痛割爱,把保存许久的第一套住房出售了,但是我们总是会回忆起住在那里的岁月,怀念那些美好的时光。

贾志清,1968年出生,山西省山阴县人,大学学历,工学学士,煤炭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喜爱文学,业余在个人公众号发布散文作品百余篇。


文字:贾志清

监制:张日东

责编:赵   静

来源:朔州作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