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应县文艺》在朔州作家交流群发的征稿启示,心潮一阵涌动。多年对应县的印象一幕幕在脑子里闪出,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催我铺纸命笔。我要把我的感想变成会说话的文字,告诉塔乡的亲邻,献给这片神奇可爱的土地。
从地缘关系看,怀仁周边与朔州和大同的六个县区相邻接壤,我的老家何家堡并不离应县最近,但是不知何故,我却对应县印象和感情最深。
60后人小时候绝少外出的机会,根本没听说过“旅游”,远不过周围十里八里的活动范围,媒体除了几张党报就是短时间的有线广播,道听途说也缺少知识含量。我最早知道应县是因为我二哥,二哥长我七岁,艺术天赋很高,自幼写字漂亮,画画无师自通,我六七岁时,他不知从谁家借到一张应县木塔年画,铺在炕上临摹了好几天,这张色彩艳丽的画作一米多高,多年贴在我家西邻二表大爷家的后墻上,真的是蓬荜生辉,老两口在对来客夸耀侄儿画艺的同时,也把巍峨壮丽的应县木塔印在人们头脑里。我可能是印象最深的一个观众吧。拜临这座峻极神工的宝塔已经是二十年之后了,环绕塔脚,倍觉神圣,举首仰望,心中震撼,当时允许登临三层,极目四方,心旷神愉,逸兴遄飞。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对应县的认识不断加深。木塔以雄健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而它脚下这片热土蕴藏的厚重历史积淀,弥漫的丰富人文气息,更值得人们探究和传扬。特别是唐代后期,五代十国时期,应县英霸在中国历史舞台承担着主角重任,宋辽时期同样举足轻重。历史上应县出过6位皇帝,4位皇后,5位宰相。现代应县人依然英才辈出,3位开国将军,新授衔将军6位,2位国家院士,群星璀璨,恍若眼前的是,国庆70年大阅兵战略支援部队方队领队康怀海少将带队英姿勃勃走过天安门,那时那刻,我想,不仅应县乡亲们自豪,朔州以及山西人都感到光彩,他是我连襟的军校同学,又曾在驻怀仁海军部队工作,我因而对之印象尤深。
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英雄豪气成为中华民族传承英雄主义的一曲高昂不朽的赞歌,京剧《珠帘寨》成为经典剧目,这个武功皇族却为后代留下了“一箭双雕”、“晋王三矢”等等耐人寻味的文化遗产。当然也留下了“逸豫亡身”的惨痛历史教训。不知道当时李存勖是晋剧、北路梆子还是耍孩儿哪个剧种的铁杆票友?
石敬唐、石重贵虽然有着不光彩的政私记录,但他们奋斗的成就和九五之尊的地位是不可否定的。
肖家的巾帼英雄声名远扬就更不用说了。
乔日成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本土最丰满的传奇,顽劣之迹令人发指,因为是应县人,就觉得主人公像是近在眼前,所以伙伴们都最喜欢听大人讲他的故事。
近几年,欣赏过曹乃谦笔下温家窑的风景,十分仰慕这位马悦然看好的应县作家,把应县和雁北介绍给世界。
四月初接到一个太原打来的电话,说是山西日报社文化部主任郑凤岐,跟我谈修改文章的事,我兴奋而感激,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受到报纸编辑的重视实在是无上的荣幸,而且是部主任亲自谈话,交谈中听出乡音,于是我问,果然郑主任说“我是应县人”,我更觉得亲切。他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我这样一个素昧平生的作者的推心置腹,让我感慨万千,诚然,这就是多年萦绕我心头的一种感想的具体体现,那就是勤奋敬业的应县精神,大多数应县人所具备的优秀特质。
我脑子里对应县人的这种印象的形成,是几十年观察思考的结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怀仁城街上的店面不断增多,我发现很多老板是应县口音,人们常常调侃“铅核的好像核切片”(天黑的好像黑铁片),越来越多的应县人融入怀仁社会生活中,土产日杂,水果百货,样样离不开应县人,黑女凉粉、肖四凉粉、扁豆凉粉,至今还是怀仁街上的名优小吃。
怀仁人面对遍及城乡置业经营的应县老乡,经常议论分析,言语中流露出对他们精明强干、吃苦耐劳品质精神的由衷感佩。几十年来,他们不少人都是从摆地摊到租门店,进而买门面房,买卖越做越大,在农村的也是置地扩业,起房盖屋,靠的是多年的劳动和坚持,靠的是勤奋敬业。
也许由于农业产业条件的关系,应县人不抱暴富幻想,而是脚踏实地,长久传承着一股坚韧不拔持续奋进的力量。更为可喜的是,近年来,应县铁路运输开通,两条高速公路过境,现代农业、养殖业和陶瓷工业逐步崛起壮大,必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强的动力。
回想起来,总迷恋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怀应路边,田家坊和温家坊热土相连,龙首山下,河头与边耀牵手亿万年。我买过肖寨的葵花籽,边耀的西瓜,水磨的大麻炮,小石口的紫皮蒜,大临河的山药蛋;喝过梨花春,吃过绵白糖;曹娘子水库、三条岭小河,西朱庄大桥,北楼口风光,繁华连绵的十二联堡,都是不远处的美景佳处;臧仓前辈国家劳模的荣耀,高福家令人艳羡的一门才俊,南河种妙手回春的接骨神医......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秃笔拙言记下心中零零散散的应州印象,也算是夙愿得尝。
监制:张日东
责编:李智斐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