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文化圈丨侯青山:逆行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8 10:22 85 0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题记

01

己亥末,庚子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刷新着国人的认知。其实,我们已经经历过一场类似的全国“疫控”战争,那就是几乎淡出人们记忆的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和那场17年前的疫情相比较,有所不同的是,许多“救人者成了被救者”,被感染的医生两千余名,有好几位医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充分说明了这次疫情的特殊性和严重程度。

2020年1月24日,是中国农历己亥年的除夕。国务院规定,全国工作人员从这一天起放假,开始度过为期7天的春节假期。人们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装,就匆匆忙忙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大多数人戴着口罩,一脸凝重,就连往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的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要地,都显出了惊人的静寂。就是有人说话,也是悄声嘀咕,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似乎人们的精神基调,出现了少有的谨慎与恐慌。在防疫人员严密的监控下,人们不由地想起了17年前的那场“非典”。多数中国人对此记忆犹新,心有余悸。17年后的今天,又袭来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势头远比当年的“非典”凶猛,且没有特效药来医治。湖北武汉,发现并确诊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在2019年12月8日。从此以后,病例不断增多,防疫部门逐级上报,很快引起中央重视,并启动了采取最高防控等级:“一级响应”。

每天在新闻上看到的一组组纠心的数字,让我们处于高度紧迫的心情。不断刷新着的记录,疫情的蔓延与传播速度,出乎人们的预料。以湖北武汉为中心,病例不断增多,全国感染人数不断增加。一次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疾控”考验,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

2020年1月27日上午,平鲁区医院接到了上级通知,要组建“朔州市支援武汉医疗队”,需要平鲁医院派两名队员参加,上级通知对医疗队员的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即,院长刘文祥召开了院务会议,仔细研究了派出队员方案,并于当天下午,向全院发出了支援武汉倡议书。在倡议书发出后的短短两个小时内,就收到了60多名医护的报名请战书。第二天上午,刘文祥院长带领几名副院长,开始和报名的医护人员一一谈话,征求他们的个人意见。经过综合考虑,心内科副主任何旸,护士胡秀峰脱颖而出,成为了支援武汉重疫区的医护人员。他们两人,带着平鲁区人民的爱心,参加“朔州市支援武汉医疗队”,择日启程,奔赴武汉。

02

何旸,男,中共党员,于1992年参加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信任和好评。何旸现任平鲁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专业技术职称为副主任医师。2003年抗击“非典”时,他也是在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奔赴抗击“非典”第一线的。他说:“作为一名具有23年党龄的党员,要勇于担当,勇于奉献!”院领导也知道何旸家里的情况,劝他说:“你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亲,下有读书的孩子,疫情期间都需要你来照顾,你‘非典’已经上过第一线了,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他却说:“正因为‘非典’期间我上过第一线,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战经验,所以,这次强烈要求再上第一线。请院领导放心,我一定不负重托,坚决完成任务!”

胡秀峰,女,她学的是高级护理专业,参加工作9年来,一直在临床护理第一线摸爬滚打。她勤奋好学,专业技能突出,也是属于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的医护人员之列。人们也许不知道,这次她毅然请战出征,是她“狠心”扔下了正在哺乳期的孩子,而做出的决定。提到她即将离开哺乳期的孩子时,她哽咽了:“在国家出现重大疫情的情况下,还是舍小家为大家吧!请院领导放心,我们健康地去,定能健康地回来!”说完后,她抹一把眼泪,转身又对旁边的同事说:“来,请你帮我把我的长发剪掉!”

这就是我们的何旸!这就是我们的胡秀峰!他们的选择让我们骄傲!他们的行动让我们仰望。这种骄傲和仰望,使我蓦然醒悟,发现人类的终极基准是自己的生命,而生命的健康衡定,还是要靠医学发展的水平来决定。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会给我们一个生存的呵护与慰籍。根据这个认知,我终于理解了他们奔向抗疫第一线的意识支持与生死抉择。因此,他们的脚步不会盲目错乱;我的文笔也不会高谈阔论;他们的情怀不会离开善良仁爱;我的思绪也不会离开大地苍生。

但是,我心里清楚,他们的善良与仁爱,不仅仅需要的是宽阔的胸怀和灵光的智慧,还需要过人的胆量和巨大的勇气!对于何旸、胡秀峰的这种善良、仁爱、胆量和勇气,我由衷的钦佩,不由地抬头仰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并没有远行,而是在灾难面前,把中华民族广袤无垠的地理空间,当做了自己的家乡。他们找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折不挠、战胜灾难、勇于胜利的意志坐标。直奔而去,义无反顾!

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中,和亲人们做了简短的说明以后,就开始了临行前的准备。当然,他们都是从医多年的医护人员,不用太多的繁琐,就把行李打点好了。同时,他们的所在单位平鲁区人民医院,指派专业人员,为两位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做了周密的准备,各种必要的保障和防护用品一应俱全。

2020年2月9日上午8时,阳光普照,空气清爽,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真是过春节以来的一个少有的好天气。此时此刻,平鲁区医院为何旸、胡秀峰举行简单的送行仪式。送行仪式上,分管医疗卫生工作的张秀珍副区长,卫健局杜耀局长,医院刘文祥院长等区、局、院有关领导和部分医护人员参加了仪式。无论是领导,还是同志们,都为两位“战士”加油鼓劲。预祝他们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做好防护,平安归来!在大家含泪的目光中,他们蹬车出发,到朔州市和其他医护人员集结。这时,不知是谁,打开了手机,一首《送战友》响了起来……战友啊,战友,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在相逢……

在朔州完成集结以后,市领导也为他们全体16名医疗队员举行了送行仪式,然后乘坐大巴出发,直奔太原飞机场,换乘飞机以后,飞赴疫情高发区,湖北省武汉市。

03

朔州市卫建委经过协商以后,任命何旸为这次“援鄂医疗队”队长。为了工作需要,医疗队还成立了临时党小组。作为队长的何旸,深感责任的重大。他们是首批援鄂医疗队,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对今后的医疗援鄂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向送行的领导以及有关人员表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其实,这是对朔州人民的承诺,是对湖北的承诺,对武汉的承诺!是朔州优秀儿女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热血铸就的庄严宣誓!送行的人们无不落泪,哽咽着说:“祝你们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朔州援鄂医疗队于2月9日下午4点40分到达武汉,乘坐大巴,直达武汉长江大酒店。住下以后,队员们各自休息,何旸即与有关方面进行了联系。2月10日上午,按照规定,医疗队休整一天,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然后才能开展工作。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晚上,何旸召开了第一次医疗队领导视频会议,对明天的有关工作进行仔细的研究。在会上,何旸表示:“明天,我第一个先到医院,开展工作,探探路,摸索一些情况以后,大家再进去开展工作。为大家积累一些经验,我犯的错误大家不要再犯,别人有什么经验,然后咱们吸取。”大家见何旸态度诚恳坚定,就同意了他的想法。这完全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真实写照和现代版本。

2月11日上午,所有队员与武汉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混搭编组,何旸编到了第一组。下午,何旸到“疫情防控临时指挥部”领取了工作指令。指令规定,朔州医疗队的工作地方是武汉市汉口硚口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这种医院,对大多数医疗队员来说,还是第一次见到,对医院的运行、管理、器械、防护、用药、科室设置等,还不是很清楚。所以,要求大家短时间内必须熟悉,以便进去以后,能够及时开展救治工作。救人如救火啊!2003年的“非典”,也没有启用过这种医院。这次“新冠”疫情来袭,“方舱医院”投入运行,不言而喻,形势很严重。其实,何旸他们一到武汉,就已经感觉到了疫情的严重程度,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在了身上。瞬间,就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方舱医院”是以医疗方舱为载体,医疗与医技保障功能综合集成的可快速部署的成套野外移动医疗平台。“方舱医院”一般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构成,是一种模块化卫生装备,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由于它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而能够适应突发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为了应对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家进入一级防控状态,所以紧急启动了方舱医院的运行。目前(作者撰稿2020年2月28日),包括国家卫健委及相关单位在武汉建立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13所方舱医院,其中包括朔州医疗队即将开展救护任务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已经全部投入运行。在疫情的关键时期,建设“方舱医院”可以有效缓解武汉医疗资源紧张,解决轻症患者的收治的重大难题。

04

何旸他们到达指定医疗点以后,为了方便,把位于武汉市汉口硚口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简称为“汉江方舱”。山西支援武汉的医疗队,80%的医护人员都在这里工作,20%的在其他方舱医院工作。“汉江方舱”医院,就搭建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大会议厅内,实施的是区域化管理,里面分为西区、中区、东区,2楼还有一个区,朔州医疗队都在西区开展救治工作。整个山西医疗队男性医护人员占26%,女性占74%。

2月12日上午9点,何旸进入方舱医院后,感到疫情比来武汉前想象的要严重,但是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他与武汉同行配合默契,开展救治工作,武汉同行不时地竖起大拇指对他赞赏。因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防护靴,护套、护目镜和口罩,把人整个包裹起来了,他们的交流,只能靠打手语。

他们打针输液时,不能有太大的活动动作,尽量不呼气,以保证一针扎准。如果呼气,气流会模糊护目罩,再加上三层医用手套,既考验技术,更考验毅力耐力。常常是十几分钟就汗流浃背,严实的口罩让人缺氧、呼吸艰难。这种时刻,体力、毅力、耐力尤为关键。常常还要和患者聊几句话,用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和不安情绪。隔一会儿还要问问患者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尽快痊愈。

何旸回到驻地以后,通过召开视频会议,告诉了队员们方舱医院里面的一些情况,以及有关注意事项,尽他所知,和盘托出,生怕露掉任何一点。到笔者撰稿时,朔州首批16名援鄂医疗队员,已经全部进入“汉江方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度过了难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的18天。我与何旸用微信联系过,问他工作何时可以结束,他说:“目前还不清楚,只要身体没有问题,他们都做好了连续作战的准备,疫情不消灭,绝不收兵!”

按照医疗防疫规则,他们制定了详细的防护规定和严格的工作纪律。人与人不能见面交谈,在未穿防护服的情况下,在楼道和楼梯碰面时,必须保持一米五以上距离。下班离开医院后,不能马上回驻地,必须到消毒室进行消毒以后,才能回驻地。吃饭时绝对禁止说话,饭前饭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程序。每天要进行12次以上的消毒程序,如果有医护人员违规操作,一经核实,一律劝退,没有第二次。

高强度的医护工作,确实非常人能够想象。有时,何旸实在是累的快支撑不住了,他想起了父老乡亲,想起了北方生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想起了他临走时说过的话,发过的誓言,看到了眼前被疫情折磨着的武汉人民,看到了方舱医院挂着“向抗疫英雄致敬”的红底白字的标语,他的眼睛湿润了,咬紧了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

前段时间,朔州广播电视台记者与何旸连线采访,何旸表示:“目前我们医疗队的队员,身体状态良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请朔州市的领导放心,请朔州市全体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不负使命,战胜疫情,圆满完成任务,安全回家!”

是啊,这就是何旸,这就是胡秀峰;这就是平鲁的忠勇精神在他们身上的活化与提纯;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的生命防线。他们是儿子、是女儿、是丈夫、是妻子、是爸爸、是妈妈……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我们理应为他们祝福!

何旸,胡秀峰,安全回家!朔州的医疗队员安全回家!战斗在武汉疫情防治第一线的全国的医护人员,安全回家!

【作者简介】侯青山,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朔州市平鲁区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86年开始发表音乐,戏剧,文学等作品200余万字,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

责编:赵静 | 编辑:戎子静

来源:朔州作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