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视角下的“右玉精神”:内涵与启示

来源:《前进》杂志 发布时间:2022-07-18 14:45 0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课题组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山西省西北端,是山西、内蒙古交界的风口,距离毛乌素沙漠不到100千米,素有山西北大门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只有5.3平方千米残林,森林覆盖率仅有0.3%,当时有环境专家将右玉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全县搬迁。目前,右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4%,远远高于全国21.36%的平均森林覆盖率和全世界32%的平均森林覆盖率,被誉为“塞上绿洲”。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右玉人民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右玉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一、党的领导是右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右玉精神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人为塑造出来的,而是党带领人民顺应历史大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靠坚定意志和踏实工作干出来的。70年来发生在右玉的事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右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依靠党的领导,找准绿色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右玉和全国一样,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的任务。但在右玉,完成这个任务难上加难。因为即便是在立夏时节,黄风也会席卷着滚滚沙尘迎面扑来,一时间天昏地暗,眼睛睁不开,人也站不住。如果扑倒在地上,等狂风过去就可能动不了窝,因为半个身体已经被沙子埋住。

为彻底解决这种情况,张荣怀作为解放后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各乡镇村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摸清了右玉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代表县委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彻底改变右玉面貌的崭新思路:“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只有大力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条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吃粮问题。这个思路,就是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全县干部群众,走出一条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路子。这个路子,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第二年春天,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迈出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一步,也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生存、发展、跨越的不懈接力。在县委一班人带领下,右玉找到了破解生存难题的钥匙,迈出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这个漫漫长征路的第一步。

(二)坚守理想信念,夯实绿色根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同时也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在经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带领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上,右玉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坚持植树、改善生态的传承没有动摇和懈怠,在复杂和困难条件下坚守初心、努力前行的精神没有动摇和懈怠,反而愈加强烈。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几任右玉县委班子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为风雨所动,不为困难阻惑,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断夯实右玉绿色根基。“飞鸽牌”的干部要干好“永久牌”的事,这是常禄在1975年11月到1983年9月担任右玉县委书记期间反复强调的。常禄紧紧依靠县委一班人,带领右玉人民坚持不懈搞绿化、艰苦奋斗固风沙,勤奋敬业干当下,谋在长远为人民。为了充分调动全民播绿的积极性,常禄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是全党动员,县委、县政府每年专门研究几次,讨论造林、抚育和护林问题,做到“事先有规划,事中有指导,搞完有检查”,层层带头,层层把关。二是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男女老少齐上阵,人力机械齐出动,各行各业都有份,硬是凭着“一张铁锹两只手,觉悟加义务”的奉献精神,改变着昔日的荒山秃岭。要求别人做到的,常禄自己首先做到,每年春、夏、秋三季造林,他和妻子孩子带头上阵,即使是患病也不缺勤。

(三)坚持第一要务,加快绿色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鲜明政治路线。这条路线是党带领人民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贯穿右玉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过程。右玉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把党的基本路线和右玉实际结合起来?右玉在实践探索中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右玉虽然已经成为山西乃至全国“林业先进县”,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尽快使右玉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就成为这个时期右玉县委的一项中心任务。

1983年9月,袁浩基担任了新一届右玉县委书记。他带领党员干部下乡考察调研,思考右玉的发展之路:右玉的林业要继续大发展,生态建设要坚持搞下去,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也必须要设法改变,怎样才能带领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县长姚焕斗在右玉南部地区的元堡子乡、李洪河等地进行调研,寻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经过深思熟虑,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必须改变过去单一林业的思维,农林牧副同步发展,走“反弹琵琶”之路。本着这样的思路,新一届班子制定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十六字方针,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生物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六个方面出发,提出了“阳坡柠条阴坡松,沿河两岸沙棘林,沟壑平坝杨榆柳,林中进草草间林”的绿化新布局,使右玉人民踏上了脱贫致富新征程。1996年,右玉县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发展灌木经济,力争在21世纪初把右玉建成朔州乃至山西周边的拥有百万亩以上灌木资源的“沙棘柠条王国”,形成“三北”地区的特色林业基地,重点抓好林业“三基”建设,右玉的绿色道路越走越宽广。

(四)坚持党的领导,实现绿色腾飞。进入新世纪,右玉想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赶超,就必须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确立大思路,谋划大战略,明确大目标,实施大动作。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县委书记高厚和县委、县政府的同志们立足县情,汇聚民智,规划实践了跨越赶超的三大战略。一是实施移民并村撤乡强镇战略,使农村区域布局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统一,使所有偏远落后村庄从原始部落式的生存状态中解脱出来,加快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二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战略,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退还15度以上坡地耕地,集中连片种植沙棘、柠条和其他灌木。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三是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2004年,赵向东接任县委书记。他提出,右玉需要一种催生式的脱胎换骨式的飞跃,“绿”和“富”不是对立的,右玉人从与大自然顽强抗争已经到了和谐共生的时候。秉承这样的思想,新一届右玉县委确立了“建设富而美的新右玉”的奋斗目标。右玉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生态倾斜的大好机遇,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为重点,坚持项目建设与生态恢复统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良好相一致。此后10余年间,右玉县委几任领导班子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生态建设二次创业,生态建设全面提档,生态产业整体增效,抓好基础工程、工业项目和惠民实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右玉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第二十届右玉县委班子接过绿色接力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提升绿水青山品质、共享金山银山成果”主题主线,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旅游兴县战略,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努力打造全省绿色发展样板,加快了环境好、产业优、人民富的美丽右玉建设进程。

二、右玉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右玉、关心右玉精神,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1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做“关键在于落实”的讲话,首次专门提到右玉精神。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对右玉精神做了高度概括。他在中共山西省委上报的《关于我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学员畅谈。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讲到了右玉历届县委带领人民群众治沙造林的故事,他要求大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并高度评价右玉精神。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重要指示批示中高度概括了右玉精神的科学内涵,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右玉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好右玉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归结于一点,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中,才能真正为主义奋斗。右玉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领导下,右玉党员干部发挥首创精神、践行党的宗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右玉的绿色事业中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

一是对事业深谋远虑。右玉的历届领导班子胸怀长远、不急功近利,不图显赫个人政绩的形象,一切从右玉的长远发展考虑。1949年,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到任后,当时右玉百废待兴,发展粮食生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全国大力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大形势下,张荣怀没有延续右玉以往垦地种粮的只图眼前利益的做法,提出了彻底改变右玉面貌的植树造林的“缓慢”发展思路。张荣怀认为,右玉人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扎根。只有大力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条件,吃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从此以后,20任县委书记从右玉的长远发展出发,沿着这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路走来。

二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右玉领导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时刻刻心中有“树”。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上任后,经常下乡看树,县委办主任韩孝在办公室经常找不到书记的踪影。每天一早,常禄就叫上司机往乡下到处跑,直到晚上,才下乡回来。右玉县内,从山岭到沟岔,从河边到农田,只要有树的地方,就有常禄熟悉的身影。常禄下乡从不带秘书,随身带着三件宝:剪刀、卷尺和望远镜。剪刀是那种剪树枝用的大闸剪。走在路上,路过树林,他随时会停下来,用手中的剪刀去修剪那些树上的枝杈,经常不由自主地去用卷尺量一量树的高度和树围,每上一处山头,常禄随手拿出望远镜查看远处的林木生长情况,查看有没有牛羊进林子啃树,有没有人偷砍滥伐树木。

三是对个人不计得失。右玉领导干部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一心为群众谋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右玉的工作上。1957年6月,庞汉杰担任右玉县委第一书记,这对从1956年4月至1957年6月一直是右玉“一把手”的县委书记马禄元来说,实际上成了副职。没有犯错误,工作也没有什么失误,马禄元莫名其妙地被暗降职务,这让马禄元的妻子孙林梅想不通。马禄元对妻子说:“这是组织上的事,你不要管!”“共产党员就应该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还要讲什么条件?”

(二)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需要伟大工程保驾护航,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有效作为、积极作为、廉洁作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敢打必胜精神,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70年来,右玉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凭着一股流血流汗、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不仅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海洋,而且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右玉人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艰苦的努力;每一个胜利都历经千难万难,凝结着奋斗的精神。

一是吃苦耐劳应对恶劣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沙漠化面积达76.4%。粮食难收,寸草难生,民生维艰,百姓凄苦。右玉的各级干部早已习惯了脚踏一双胶鞋、手握一把铁锹,与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的野外生活。每到植树季节,一个个干部扛铁锹,背树秧,吃炒面,喝沟泉水,休息在树枝搭建的小山崖沟壕里,脸被晒成黑铁色,嘴角泛起血泡,手被磨破出老茧,年复一年地苦干实干。

二是创新思路应对植树困境。面对气温过低、气候干旱、土壤沙化难以植树的困境,右玉人不懈地奋斗,不断创新造林思路。20世纪50年代,“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先把风沙锁起来”;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90年代,“退耕还林连片栽,绿色屏障建起来”;21世纪以来,“乔灌混交立体栽,山川遍地亮起来”。

三是艰苦创业应对财政困难。交通不便,极大地制约了右玉经济的发展。右玉多年来就东面一条109国道,西南面和北面都没有出县的道路。高厚和赵向东这届班子上任后,决定打通右玉南大门,新修一条直通朔州市的县级公路,解决右玉出行难的问题。但是,那时的右玉年财政收入只有1500万元,仅够机关干部和教师的工资,没有修路的钱。在向省里争取国家资金无果后,右玉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县委、县政府号召机关干部全部参与义务劳动,千军万马上工地,各乡镇又调集了7万名劳动力,开始了通市路的修建,一边干一边想法筹钱。

(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精神。树立正确政绩观,是党中央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强不强、正不正,很大程度就要看干事创业的政绩观树立和落实情况。是为了一己私利、当官发财、晋升职务,还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搞一点政绩工程,还是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绩观。70年来,右玉这场为生存而奋斗的植树种草“接力赛”,虽然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是决策者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右玉的20任书记们,不是上任乱“烧火”,而是认准了前任决定、造福子孙后代之举,持续不断地“烧旺旧任的火”、认真“接好前任的棒”。自从1949年6月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首次提出通过植树造林治理右玉寸草不生的生存环境的治县方略后,其后县委书记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每一任改善生态的目标不改,植树种草的工作不停。70年来,右玉历任书记都是往植树造林这把“火”上“浇油”,使这把“火”越烧越旺,使右玉的树木越来越密,绿色越来越多。

二是右玉群众把植树种草作为人生价值。在右玉,把种树、护树当乐趣,享受绿色实业的人很多;视树木为生命、献身绿色事业的人也很多。年过花甲的老汉,外省来的媳妇,回乡务农的企业家,退休干部,都成为种树能手、护林模范,守护着右玉的绿。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不是把种树、护树当做一份工作、一项任务,而是发自内心为右玉绿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三、右玉精神的意义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极为罕见,这是对右玉奋斗史的充分肯定,饱含着对右玉人民的深情关怀。回顾右玉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右玉精神是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70年来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时代精神,也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期的表现和升华;是创造辉煌事业必不可少的奋斗精神和负重奋进的创业精神,也是党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真实体现。

(一)右玉精神体现了人类应对大自然挑战的高贵品质。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也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高贵品质。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在困难重重之下经过人工栽植把一片不宜人类居住的荒漠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创造了一个黄土高原高寒冷凉区生态建设的人间奇迹。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是最根本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人类虽是能够创造世界万物之灵长,但同样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永远的家园。人与自然是相通相依的,要和谐友好相处,协调一致,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勤劳质朴的右玉人民,面对风沙肆虐的贫瘠山川,面对生存家园脆弱的生态环境,没有任由自然“主宰”,屈服命运的驱使,止步于发展甚至重返原始状态,而是展示出了战天斗地、坚持不懈的宝贵精神,不断应对来自各方面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右玉精神让我们看到,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并非无能为力、无所作为,通过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韧劲,通过“坚持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人们可以让昔日穷山恶水得到极大改善。

右玉精神是中国人民积极迎接大自然挑战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旷日持久、艰苦卓绝与恶劣自然条件做斗争的一个缩影。凡是在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类活动中创造出不朽业绩的人群,都是值得全人类尊重和敬仰的。从这一意义上看,右玉精神不仅仅属于右玉,她是新时代全党的精神,是新时代伟大的中国精神,也是让全世界肃然起敬的人类精神。新时代,讲好右玉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全人类最宝贵品质的故事。

(二)右玉精神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强大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这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共识。

70年来,右玉各级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发展的核心,先是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再是解决群众的富裕问题、幸福问题,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热爱人民、忠于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大仁大爱和高尚的为民情怀。70年来,右玉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之所以那么深,就是右玉的共产党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丢掉共产党的党魂,都一直保持了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右玉故事用7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右玉干部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右玉精神能够在近70年绿化事业的推进中孕育形成和传承弘扬,就证明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党的领导和执政反映了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符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右玉精神由此成为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和执政理念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右玉精神进一步提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治组织,不是政权组织,不是经济组织,不是社会组织,党在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千万不能遗忘了自己作为政党组织的基本职能,要会算政治账。要善于通过为人民掌好权、管好权、用好权,有效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效赢得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信赖支持,有效形成党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三)右玉精神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厚滋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揭示,文化润泽心灵、滋养精神、引领风尚,一个政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先进政治文化的支撑。

按照制度建设的一般逻辑,应该是先有制度安排,而后逐渐形成文化。但右玉故事并非如此。70 年来,右玉县历任书记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怨天忧人,没有消极无为,而选择了“心忧天下、关爱百姓”的情怀,硬是凭着一颗火热的亲民之心,浓浓的亲民之情,把改变山河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一项不变的追求。右玉的历任书记,没有更多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更多地考虑个人的政绩,坚持做慢活、累活、苦活,甘为他人做“嫁衣裳”,干“后人乘凉”的“傻事”,绿色“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地往下传,只有方法上的改进,没有方向上的偏差。右玉的上述许多做法原本并没有太多制度安排层面的东西,这其中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力量在起作用。

从右玉精神中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厚滋养和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规律的高度自觉,而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培育了党的优秀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在右玉的这片土壤上,党内政治文化充分发挥了正面的导向、激励、约束功能,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在干部队伍中得以大力倡导和弘扬,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不断培厚。

右玉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独特优势。当我们把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内化为全党的内心信念,外化为全党的行为自觉,我们就必定能够通过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结合和统一,实现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最终把这种文化沉淀为全党的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

(执笔:张志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马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张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讲师)

编辑: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