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侠者张祯民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温江鸿 师红儒 发布时间:2024-05-07 19:37 0

【作者简介】张祯民,男,1970年出生于朔城区,现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朔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朔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参加1998年山西省美术作品展,1999年参加北岳文化旅游节书画摄影展、同年参加山西省首届花鸟画展,2001年参加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书画摄影展,2004年参加山西省文联成立五十五周年美术、书法精品展,2009年参加第十五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2013年参加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山西省书法临摹展、山西省第二届群众书法篆刻作品展,2018年参加山西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展。

“马邑张三”是朔州金石名家李柱先生为画家张祯民兄刻的一方画印,构思甚巧,印语甚白。“张三”“李四”等本为天底下籍籍无名者的通名代称,往往不会引人注目。但所指之人未必就是真的无名,尊如汉高祖刘邦,没起山时也不过贱名“刘三(刘季)”,所以这毫不起眼的张三李四者流中,历史上究竟藏了多少真豪杰、真名士,谁又能说得清楚?我们身边的张祯民就是隐于市井红尘深处的这样一位真人。其貌不扬,却胸藏珠玑精工笔墨丹青,书技画艺精深出众行微居卑却文士风流,痴心泼墨勾勒。半生孜孜不倦,业已跻身为朔州书画界的中坚力量,并以丰硕骄人的成果,连续几届当选为朔州市书协、市美协的副主席。

祯民其人其志

还就这方取意趣味悠深的画印来说吧。马邑,里贯之称,泛指朔城区、老朔县,并非确指张祯民之籍贯南榆林乡南山白庄,他在弟昆中排行第三,熟人也就习惯呼作“张三”,日子久了,大名反倒不大“流通”。长年读画、习字、作画、裱画,散淡在市井而驰誉于业界,其气质修为也正如“马邑张三”此印,质朴大气,醇厚冲和,真诚自然。

世居南山,雄巍苍劲的紫荆山滋养出张祯民淳朴耿介的立身品格。他少时耕读勤勉,青年时家贫辍学,游学手艺以糊口自给,逐渐培育形成了沉默刻苦、勤奋谦忍的性格。他从零开始,埋头苦学,各种民间手艺活计几乎都做过,油匠、木匠、铁匠、画匠均有所涉猎,辛苦奔波,勤劬不懈,终能业精于勤,得偿所愿,成家立业,凭着双手操持着自己的生事。但天生心气高迈的他,自然不愿以简单粗笨的手艺来养命安身,就暗自攒劲,研习起自小就喜爱的画艺,多年来辗转于省城及周边城市多方求教,转益多师,潜研深思,日有精进,坚毅积久,业臻初成。

以书画为职志,是张祯民的毕生追求和梦想。朴实无华的“点睛画廊”,筑造丰盈着他的七彩丹青梦,笔墨、纸砚、装裱,挥洒出他平实而雅逸的时光,镶熨、裁剪、磨砺,灌注出勤诚质朴的品格。这样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简单而充实,平凡而优雅。日日研习、书画、裱装、布展,精益求精,在朔州画廊界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头牌名店。贫寒出身的他,谦和为人,虚心向学,在书画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而且,他能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处事公平,持论公允,久而久之,点睛画廊成了书画界同侪品艺论道、决疑排难的沙龙聚集地,他也成了朋友们处事评理、融洽关系的公义。

张祯民曾为朋友写过明贤左光斗的一幅书斋楹联——“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其风致、气概、神韵坚劲洒脱,倒是与他自己极为契合,正是他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画之侠者的真实写照。

祯民其书其画

二十余年笔墨的浸淫,张祯民的书法画艺在业界脱颖而出,作品屡屡在省级以上各种专业展览中登场亮相。酣畅淋漓、精湛老道的书艺画风,不断引起书画圈专业人士的重视。

他于书法,临池不辍而又不甚着意,常常自谦是在“练字驯笔”,为了“作完画作后不用求人给题款”。就是这样日勤日慎,读帖临帖,推敲琢磨,常年刻苦历练下来,早已形成化章草入行书,熔画意入书味,不拘一格,洒洒落落,疏疏散散,一派不激不厉、收放自得、传神达意的野逸气象。如山林雄峻中突然一阵古朴劲健的洪钟大吕之音亢然陡起,丝弦梆笛浑然一体,清越质实,细细品来却又乱头粗服沉雄散澹,于云淡风轻间有贯长虹之气凛凛回旋。

张祯民主攻国画,深谙传统花鸟画个中三味,尝心许古贤而笔追墨踵,目接自然而赏草观花,亲近山水,沉耽烟霞,倾情瞩目于毫厘细微之末,动静变化了然洞悉,胸有成竹。于花鸟画一道情有独钟矢志进取,故而时有斩获,成绩斐然。他的花鸟画以孙其峰先生一派筑根基,对景写生、以形写神,运用墨色和线条的变化恣肆随心,挥洒自如。以书法线条为骨干,以生活境象为条枝,充沛丰茂、质朴灵动,画意诗情,雅俗共赏。能于众家众贤中突出纷繁、孤标独树,于野蔓草木间迸放出追逐自然和谐的生活趣味和醇正清劲的美学追求。

曾见弘一法师书联云“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窃以为此一警语正是张祯民的行持所向,也是他平生在力践力行,孜孜不倦求之的愿景目标。而他勤习勤思,远远未曾止步于此,能不断汲取传统书画技法的精髓并大胆突破,匠心独运,脱出前人窠臼,在默默勇猛精进着。

祯民其趣其道

点睛画廊挂着一幅书画小品《梅花三弄图》,联题:“适意琴三弄,抒怀酒一杯。”画着一角梅花掩映红墙,两位古人,抚琴妙悟,题有妙句,中有歌词:“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画风古拙苍郁,简约凝深。情足、境深、趣妙、韵长,没有痴狂的求索,没有彻骨寒的浸涤,没有多情的坚守,怎会得来这份适意!这种襟抱和素守,成就了张祯民书画要努力抵达的深邃境界。

观张祯民的画作,以传统花鸟题材命笔立意,尤擅画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牡丹、紫藤等等寻常物象,可见他心中激荡着的温暖和对生活真趣的挚爱。浓妆淡抹,皴擦点染,意在笔先,因创不穷。重在意境烘托,力求神韵雅趣,写意而不求谨细,笔墨绵密,韵致幽深。密处不赘,疏处不浮,层次分明,清健浑涵,郁郁乎有平远纯真的蔚然气象,隐隐然映射出他对事物内在美和自然美的追求神往。

曾问及祯民兄为画之道。他说:书画诗文一体,首先是做到知,体物致知。他举例说,比如画一只麻雀,不但要做到神似,还得努力去做到神是物是,然后才是构思谋篇、技巧和变化。麻雀经常见,人人都非常熟悉,可是有几人去认真观察过它的一动一静一举一止一鸣一啄,它生有几根复羽?它飞的时候翅膀是怎样去扇?等等,所以我说不好画,也不敢去画。我在构思一幅画时,事先往往要做大量的功课,我的画要传达给别人一种什么东西,自己想要表达出或隐藏着一种什么情愫,这几年我一直在边观察边思考边学习边作画,可是能拿得出手的自己满意的作品寥寥无几,可见前路漫漫,唯有砥砺。

他的书案下堆满了被自己淘汰的习作,光是牡丹一种就不下百幅。“就当是在练笔”,他总是这样说。常谦常惧。如果说谦虚是一种情怀和境界,畏惧就是一种追求艺无止境的姿态和理想。对书画一道始终存有的敬畏心会生出源源不绝去上下求索的勇气和激情,是祯民兄坚守发奋的为书为画之道。

有一次祯民兄说起要取个画室名,古今文人雅士的斋号细数一番下来,终归是雅的太雅,俗的过俗,不雅不俗的又拒人千里远。一抬头间,画廊门外他细心种植打理的一大丛红蓼勃然交翠浓艳如染,“红蓼馆主”何如?名字浅俗流雅,亲切宜人,落落大方。语罢相视会心一笑。

谐俗薄雅,真标天趣,居微自赏,守心如一。书画而然,做人亦然。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丹青长就,斯文不坠。愿祯民兄雅逸妙墨,更上层楼,光大侠风,技艺精进,把徐家之野逸、吴齐之烂漫”发扬开新,开创拓展出边风朔气的新境界、新气象、新画派。

编辑:董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