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艳军
北路梆子发源于雁门关附近的忻州、朔州一带,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以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调高腔绝,“咳腔”通透嘹亮,高亢激昂,热烈奔放,正与晋北人民的豪爽质朴,坚忍不拔的性格相知相合。
此行我们将采访国家二级演员、山西省戏剧协会会员、朔州市戏曲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戏曲艺术家张艳军。张艳军在戏曲北路梆子行当中主攻花脸。北路梆子唱腔高亢激越、稳健粗犷。花脸脸谱也比较特别,大多体现着忠义、耿直、血性或者严肃、猛智。在朔州市艺术研究院,见到张艳军老师。张老师中等个头,脸颊方正,眼神明亮,声音音域宽而厚重,正是一个“铜锤”花脸的较佳的形象。
张艳军老师谦逊有礼,娓娓道来他的从艺经历。
学戏
张艳军出生在山西省定襄县神山乡崔家庄村,家里有五个孩子,张艳军最小。他从小喜欢唱歌,嗓音特别好,很有唱歌的天赋。开始考上了山西摇滚乐团,父母看不惯摇滚歌手的衣着打扮及歌曲的风格,竭力阻止。16岁时张艳军开始到县剧团学戏,三年后,艺校招生,张艳军报考了忻州艺校,当时报名的人数有七千人。初试时筛选掉三千人,复试时又筛选掉二千人。最后是文化课,最终录取二百人,张艳军凭借自身的优越条件和坚实的功底,脱颖而出。在艺校学了四年后,张艳军到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工作,后担任业务团长。2011年,到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工作,2013年考到了朔州艺术研究院。
在艺校,张艳军开始正规地学习戏剧。张艳军在县剧团学戏时学的行当是须生,后来考艺校时老师发现张艳军的各方面条件学花脸比较合适,于是开始主攻花脸。
花脸包括“铜锤”“架子”两种,“铜锤”花脸讲究的是唱功。表演者的自身的嗓音条件是最重要的,应当具备声音洪亮、音域较宽,发声优美而厚重,又有韧性,这样演唱时会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气势特别足。而张艳军的嗓音在音域音质方面非常合适。
花脸行体现的是一种粗犷美,“走如龙,站如虎”“老生弓,花脸撑”,这个“撑”是撑起来的意思,花脸行的表演,以“起霸”为例,前胸不能空,后背不能贴,而两只胳膊却要撑圆了,绝不见棱见角,一举手一投足,哪怕是一个“抖袖”、一个“云手”、一个“山膀”都有美的规范,而张艳军个子中等,身架及脸型都非常适合这个行当。
张艳军说,学习戏剧,必须得酷爱。戏剧有“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唱”要声情并茂,“念”要字正腔圆,“做”要惟妙惟肖,“打”要行中有意、刚柔相济。五法:手、眼、身、法、步。张艳军有先天的优势,曾经学习声乐后,在省里调演《乌苏里船歌》还获了奖。张艳军说,“艺术博大精深。如果你能在艺术方面达到一定的境界和一定的高度,那么你无论做什么都能做好。”
锤炼
扎实的基本功是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张艳军在戏曲艺术方面,不断探索研究,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艺术修养,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欣赏习惯,力求使自己的艺术表演更贴近群众。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田金明老师说过,“若成大家,学透一家,融汇百家,自成一家。要得角色之心,赋角色之貌,展演员之功,传角色之神。”张艳军在从艺近三十多年以来,先后演出三十多个剧目。他说,掌握基本技能与塑造典型人物是一对矛盾,你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开拓无限的表演空间,在规矩中突破,在束缚中寻求自由。
张艳军利用一切时间读文学类书籍以充实自己,学习表演艺术理论课程,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寻求刻画人物的方法,精心塑造每一个角色,收到了显著的舞台效果。北路梆子的戏曲舞台表演除了声觉给人以写意之美外,还要通过行当所扮演的人物舞美动作造型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他说,“一个优秀的演员,必须对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走心刻画,使人物赋予灵魂。走心,就是用心体会,用心去塑造每一个人物,要从舞台形体动作表现上,从生活中提炼精华融入到人物中,更准确地来塑造人物。”
《明公断》是张艳军多年的保留剧目,在剧中他扮演包公,尽管在二十多岁就开始演包公了,但每一次演出,张艳军还是把他作为新的人物来对待,仔细分析和梳理每个场次包公的思想、情绪和动作的贯穿性,认真琢磨人物的心理,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除此之外,张艳军还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二进宫》的徐延昭、《汉宫惊魂》的姚琪等一系列武将,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现代戏的表演比传统戏难度大,更不容易把握。而且现代戏表演没有头盔王帽,长袖宽袍以及髯口等可以依托的东西,撩袍端带迈八字步等传统戏曲的动作都不能套用了,如何在舞台上既符合现代生活又要有艺术美感,张艳军仔细揣摩。
在中南海表演现代戏《香火》中,张艳军扮演三根,他深刻钻研剧本,分析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所处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对人物挖掘其内心的想法。三根性格诚实且勤劳正直,不赞成父亲的陈旧观念,是个有新思想的青年,同时又有些惧怕泼辣强势的妻子,张艳军在研究人物特点之后,唱腔吸收了须生的成分,台步大而快速,动作把花脸、须生和小生的特点相糅合,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特色,成功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此剧《香火》于2001年9月获得了中宣部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广厦杯)戏曲二等奖;在2003年1月获得山西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一块宅基地》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小戏,张艳军在剧中饰演村长。张艳军说:“在演员与角色相遇时,要先与角色去建立“爱。”必须非常喜欢,付出真情实感,去感同身受,用积极的态度赋予剧本的生命,这样才会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以合适的动作把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行事目的准确地展示出来,才能更好地完成舞台表演,并使表演更具有真实性、生活性、丰富性、才会更有味道,更有戏剧效果。”
这部《一块宅基地》在2017年11月参加朔州市第八届舞台艺术时获得“山花奖”,张艳军也荣获个人一等奖。
现代廉政小戏《刘干妈送礼》,是一部“二人台”现代小戏。“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2006年5月,“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艳军在《刘干妈送礼》中饰演王满意。这个剧本紧扣反腐这一时代主题。如何从语言、表情、身段及唱腔方面突出重点,刻画得到位,张艳军仔细琢磨剧情,用心体会人物的关系。在剧中结尾时,张艳军通过“唱、念、做、打”,把唱腔与真情融为一体,精细到位,淋漓尽致地把剧情推向高潮。
张艳军学艺生涯中,参演了好多剧目,代表剧目有《劈殿》《访袍》《汉宫惊魂》《忠报国》《明公断》等,还获得了好多奖项:1999年10月忻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调演《胭脂河》饰王莽,获忻州市二等奖。
2003年10月忻州市民族、民间文艺调演《王宝钏》饰王允获一等奖。
2013年1月现代戏《侨女李林》饰“侯登高”获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1月参加红色现代戏《徐向前返晋》饰“汪乃贵”获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4年在北路梆子《大唐女人》中饰演汪公公,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银奖。”
抢救
2006年5月,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路梆子和其他地方的小剧种一样,与时代拉开了距离,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
有资料显示,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其中有74个剧种只剩下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山西省是个小剧种大省,但也从60多个锐减到38个。道情、耍孩儿、大秧歌、二人台以及赛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种情况下,朔州艺术研究院对山西戏曲存在状态提出抢救性的保护,并在2018年9月,艺术研究院联合朔州市委宣传部、朔州市文化局、山西省戏曲研究会举办首届山西戏友戏迷戏曲保护论坛,进行“保剧种”“保剧团”“保人才”“保资料”“保设备”的六保方法来戏曲传承保护。
2019年张艳军和朔州市艺术研究院王乾林、宋丽、王海荣一行四人赴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山西省图书馆、朔州市图书馆、朔城区图书馆,对朔州本土及各县区剧种资料进行了查阅和文化普及。他们赴应县、怀仁、右玉等地访谈老艺术家、民间艺人,对当前剧种发展现状深感痛心,并对一些残缺剧本和曲谱进行收集和整理。
张艳军去应县抢救搜集了小剧种《耍孩儿》。“耍孩儿”即印度梵文“魔合罗”,民间俗称“耍耍戏”,也称“咳咳腔”,“耍孩儿”由于是一个地方民间小剧种,因此它的形成时期很难得到史书上的确切的记载,只能从词曲、表演形式、演唱特点、地方环境、传承普系等去了解。
张艳军详细地查阅资料,走村串户去拜访了解知情的老艺术家,并去寻找一些古书。一些民间老艺人家里收藏有戏曲古书,有的只有半张纸,下半张就没了,还有的繁体字现在查不出来到底是个什么字。有一些手抄本,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又不规范,甚至连戏文语句都不连贯,给搜集整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为了抢救剧本,把那些丢失的,或者马上要失传的剧本抢救回来,张艳军他们不畏艰难,尽最大的努力,把最原始的资料搜集到并保留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地方小剧种,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繁荣发展本土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
亲情
说起家人,张艳军和我们笑说,“我妻子是我的师姐。”张艳军考入艺校后,与同校的师姐互生好感。恋爱结婚后,两人经常同台演出。他说,我们艺校毕业后,我和妻子分配到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工作,平时除了排戏,还得下乡演出。“下乡的时候,我们两人说走就走,孩子就由岳母岳父看管。”说起岳父母,张艳军是满满的感激。
“我岳母是艺校老师,岳父是七一路小学的校长,两人非常有文化有修养。从小把我的孩子培养大,我岳父母付出太多了。”现在孩子大学毕业回了忻州工作,张艳军经常对女儿说,一定要好好孝顺姥姥姥爷,没有他们,就没有爸妈的安心工作和事业顺利,更没有对女儿的辛勤抚育和良好教育。
现在张艳军夫妻两人都在朔州艺术研究院工作,两人常常回忻州去看望两位老人。
说起父母,张艳军说,父母是农民,年轻时家里孩子们多,吃了不少苦。现在父母都八十多岁了,前几天两人生病,开始是父亲脑梗,住进了忻州医院。没等父亲出院,母亲也病了。张艳军在医院既要照顾父亲,又得照顾母亲,每天不同科室跑上跑下,不仅是身累,心更累。好不容易等两个老人稍好些,都出院后,没隔多久,母亲再次因肾衰竭住院。看着母亲的病痛,张艳军心疼着,二十多天里,没日没夜地照看,张艳军的头发白了好多,血压也升高了。
母亲出院后,张艳军经常回父母家去看望,每天打电话问父母的身体状况。张艳军伤感地说:“以前父母的身体还好些,自己能够做饭做点家务,这一回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了。”
在村子里,人们都知道张艳军是个大孝子。张艳军说,“我父母一辈子受苦,戏剧中有好多演忠孝仁义的戏曲,咱们还通过演戏剧教育别人,自己肯定更得做到。”
求精
张艳军说,画花脸的妆容,也是一种艺术,眼睛距离的远近,是否有神,脸颊的宽窄如何填补,这都会影响到整个脸部的完美。张艳军每次上妆,都细致耐心地描画,给观众一个美的享受。
服装方面,不仅是衣服,就是穿的靴子,别看都是高底靴,但每个朝代都不同,每唱一出戏,都必须把妆容及衣帽搭对。张艳军从开始师承原忻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教师主攻花脸的白贵成、原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国家一级演员主攻花脸的段根昌两位大师学习戏曲,到29岁开始担任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业务团长,直到现在在朔州艺术研究院,就一直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他愿意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培养年轻人,让年轻人去学习和体验,给年轻人更广阔的天地,以一个艺术家的情怀和担当去“培根铸魂”,使戏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并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张艳军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聪明睿智,用诚挚的情怀来诠释对戏剧的挚爱并奉献其一生的戏曲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