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城区张辽路金东街,有一个温暖而特殊的地方——慧灵尚德乐障碍者赋能中心。王恩华用12年的时间打造出“残疾人之家”,她犹如一束光照亮了众多心智障碍者的生活道路,成为他们的避风港湾和成长乐园。
走进慧灵尚德乐障碍者赋能中心“残疾人之家”,一位个子不高,面带微笑的女子显得安静而亲切,她就是王恩华。2006年,她在上海一脚踏入服务心智障碍孩子的队伍,从此再没有回头。2012年,她创办了慧灵尚德乐障碍者赋能中心,从最初的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到如今将近50个孩子,她的身体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
王恩华说道:“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情感,有的孩子跟了我们十来年,也就20多岁了,我们就慢慢在做的过程中这种责任感,可能就叫使命感就出来了。”
机构从创办到现在,王恩华经历过5次搬迁,最难的时候几度想要关停回归家庭。但她思前想后,她觉得还是割舍不下这些折了翅膀的小天使。
王恩华说:“那个时候压力很大,就想着也借了很多钱,然后交房租、发工资呀,就觉得要不关了吧。但是有十来个家长每天早上陪着到处去找地方,就怕关掉,就觉得要关掉了,孩子真的是没地方去。”
咬着牙,沉下心,王恩华带着她的福宝们一路走了过来。这些年,她和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培训计划。如今,孩子们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王恩华说:“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同,一个人是一个人的服务计划,可能我们一张桌子坐了5个人,现在在上一个主题,但是这个主题老师自己心里要清楚,我这个主题里面那个孩子他接受的点是哪里,那个孩子他要接受的点在哪里。”
一个机构的运营,除了政府的好政策外,王恩华和她的团队也在积极为孩子们探索新的生机和出路。
王恩华说道:“孩子们做这些,我们做义卖,然后我们现在在做自己的小程序,也做起来了,准备要用,我们还会开发新的项目,有让孩子们能够做一些,可能我们下一步会做消耗品。”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大一点孩子的就业也提上了日程。
王恩华介绍道:“就是职业训练,职业素养这一块儿要加紧,就是会更加强对他们的训练,主要是还是往就业方面,能力好点儿的最好是能支持他们出去就业,能力弱点的就在这我们这里就业。”
机构成立十多年的时间里,服务对象多为中重度心智障碍者,且多为贫困、因残致贫以及一家多残家庭。多年来为贫困家庭障碍学员减免服务费累计90多万元,累计服务人数300人以上,王恩华用自己的双手为心智障碍儿童绘就了一个七彩的梦。
王恩华说:“很多都叫我干妈的,都不叫老师了,都成妈了,这些孩子他们虽然是很慢,而且他们很单纯,就他这种情感是那种非常纯粹的,因为跟我们之间这种感情,跟老师之间的感情,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记者:刘希军 高传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