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和他的《王孝诗文书画集》
开卷有益。一本书稿在手,喜闻乐见,谁都会感觉先睹为快。我一次次赏阅着王孝的诗文书画作品,一次次品读出犹新的感悟。这本书的“有益”之处在于,你可以从中看到妙笔丹青的美术绘画,欣赏颜筋欧骨的书法作品,品读乡情浓重的记叙诗文,获得丰盈系统、翔实的集诗书画为一体的参阅赏读资料。
书稿的撰写者是我安子中学校友老学长,正如他在《我这一辈子》的叙事诗中自述的,“世居朔州高升庄,生与祖国同岁龄。祖上几代庄稼汉,面朝黄土背苍穹。童年清苦家境贫,家严教诲读书文。”虽然他退休于区县领导岗位,是个文化人,但他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正如他给自己起了个自谦雅号“塞上村夫”一样,他始终不忘根在农家、勤俭朴素为本。
文化人谦称“村夫”,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被周瑜王朗称为“诸葛村夫”。“村夫”本来是乡下农人,或者说是山野草民,没有任何背景的寒门子弟,但也常是贤达不凡者避开繁华浮世、悠游村野生活的隐士谦称。王孝其人,不以出身乡下贫寒而自惭,即使家境穷困无聊,依旧自强不息,奋力拼搏,负重前行;从农村起步,走进工厂,跻身机关,实现了农转非的逆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刻苦努力,坚持不懈读诗文,习绘画,练书法,临池不辍;挥毫泼墨练书画的纸稿,垒摞堆积,集腋成裘;春去秋来,坚持不懈,辛勤耕耘,犁破三千纸,成为盛誉满载的书画名家。
王孝的经历,一生务农做工从政,都是与书画结缘相遇相许的,他在《我的书画梦》中自述道:“我自幼酷爱书画,……九岁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让在见方一尺大的麻纸下映一仿引(老师所写)描摹,这就是我最早书写毛笔字。”如童学起步,从涂鸦开始,读小学、上初中,那时的校园墙报、黑板报专栏中,每期都少不了他的书写字迹和装饰插画。1965年考入阳高农校后,校园墙上时髦的美术字大标语,都是出自他手。逢“文革”“老三届”中专毕业,社来社去,回村务农,因乐器才艺到县砖瓦厂当了工人,又因书画特长被点名调县电影队,单位又派出参加了雁北地区电影公司及山西大学艺术系举办的两期书法美术培训班,使他的书画理论、技艺水平显著提高,由自我探索走向科班正轨。曾跟民间画匠学画炕围画、师范美术老师学画舞台布景。20世纪70年代初,王孝的炕围画、油布、玻璃画、家具烫画作品誉满乡间;他的书法作品挥洒自如,泼墨惊龙,成为爱好者欣赏收藏的珍品。
在朔县安子中学读书时期,他七班我九班,他是高我两级老大哥班的高才生,我向来敬佩他的才干,敬重他的执着,羡慕他的成功。在几十年从政期间,他笔耕不辍,其书画作品经常参加不同规模的书画展获得好评。我俩虽然隔行如山,可在市区举办的书画展厅中,他的作品常在醒目位置,浏览他的杰作,知悉他获得许多诗书画界名人头衔的殊荣,我由衷为之祝贺。他是国家三级美术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西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朔州市书美协会会员、朔州兰亭书画院院士、朔城区书美协会副主席。
品读赏析王孝诗文书画作品多次,每次都能读出新意。总是令人豁然开朗,赏心悦目,随着他的笔触思路,徜徉在家园历史星空下,将其精彩之处一—标注,同时把自己的感觉和收获心得记录下来。
王孝把诗文书画作品汇集在一起合成专辑,这是对诗文、书法、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传承与弘扬,既是向一般民众的普及,也是在同行中展示创新与相互切磋学习。难能可贵的是在一本书内,通过诗文书画从各个角度,完整地体现了他对人生感悟的真知灼见。书法汇聚了楷行草隶篆五种字体;绘画集作者多年来临摹、创作的山水、花鸟、人物、白描、玻璃画、烫画等多幅作品;其《书有所得方悟道》《我的书画梦》《艺海拾贝》三文,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继承传统技法及自我研习书画艺术道路上的感悟体会,对书画爱好者来说可谓经验技法之谈,极大地丰富了合集的可读性与艺术观赏性。作品深入联系塞北实际,挖掘提炼地域风情。其素描人物、国画山水花鸟、炕围画、玻璃画、烫画艺术等图文并茂,彰显了北国民间艺术地域特色。这是一本在半个世纪历史背景下,普及朔州地方文化读本,也是一部凝聚着他本人多年心血汗水的专业性力作。
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千古名句:“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童年和故乡的记忆是伴随终生的。儿时故乡生活的印象缩影,依然时时萦绕心头,王孝将诗文书画作品合辑在一起,如似汗牛。仅一篇《我的家世》,就写尽了世事沧桑的变迁;记载的家乘往事,为家族留下了传世的履记。《故乡难忘》是打捞童年记忆时的勤勉劳作,对过往岁月带有普遍性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的深情表达。童年的故乡,隔着岁月烟云回望,谁的胸腔里都会酝酿出一缕温馨的忧伤,令人低回不已。王孝的散文作品,写童年时候的那些事儿,就是一次目光穿越时空阻隔,对童年故乡的深情伫望。纵览他的全部作品,每篇诗文、每幅书画,都蕴藏着人生一世的曲折和美好;写普通人的困苦,都是出于忧患,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将情仇恩怨,世态炎凉,描绘得淋漓尽致,也是在抒发自己的人生心曲。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在中华文化中,历来有诗书画不分家的传统,王孝是个有丰富文学修养的作者,他的诗书画作品俱佳。书中集纳了他诗文全部、书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合并为整套资料汇编。巧妙的装帧设计,没有给人以干涩枯燥的感觉,通过诗书画结合的形式,让读者如入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沉浸在舒心惬意的祥乐气氛中,获得美妙绝伦的艺术享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那种让人钦佩的文气,于庄重中见到了他的才情,不但自成一体,而且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王孝钟爱书画为的是自娱自乐,陶冶情操,并非以此哗众取宠,追名逐利。在电影队工作期间为民间画作了不计其数的炕围画、玻璃画、油布画、烫了不少立柜,多系情义所为,很少报酬收入。逢年过节为民间义务书写春联,深受群众好评。涂涂抹抹几十春,转眼已过古稀龄。他是一个不甘寂寞,勇于创新,埋头干事的人,以滴水穿石的功夫,聚沙成塔的耐心,铢积寸累、润物无声地去沉淀积累,逐渐悟到了书画乃是人心写照的真谛。他选择了为家乡歌喉,为故土泼墨,为挚爱添彩,为初心放声,书中收录了他近年间发表在地方报纸杂志上的诗歌、散文、书法、绘画作品,深受父老乡亲看好。
诗文境界。王孝几十年如一日,除了对自己本职工作的热爱,努力奉献,对家乡故土留恋的力量,激励他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用身体力行的创作,表现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挚爱之情。我几乎读过他所有作品,这些诗文作品,无论笔法还是视角,都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写故乡难忘的往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他从农村到工厂,从电影队到机关,从农耕村夫、普通工人、到机关工作人员,人生创业逐步走上成功的道路;对自己的创作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执着。他的选择与成果,就是书写时代变迁下的生活日常,其感人的场景描写令人回味无穷。
书法作品。王孝书法帖学功底扎实,楷行兼擅,刚柔相济,朴茂多姿,既有颜体的厚重劲健之态,又有王书遒媚灵动之味,极具文人书法风采。他的书法力透纸背,篇幅布局形式多样,真草隶篆融合一起;或细骨丰肌,清秀雅致,或浑厚苍劲,气骨开张,都是于沉稳中稍有变化,在雄健中溢出洒脱,严谨飘逸,别具一格。其楷书方正厚重,端庄秀丽;行书舒卷跌宕,行云流水;草书惊蛇入草,龙飞凤舞;隶书刚劲稳健,造型古朴;篆书瘦劲挺拔,圆融平正。把一幅幅歌颂大美朔州的书法作品展示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彰显朔州地灵人杰的荣耀。整个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绘画鉴赏。读王孝的绘画作品都是具体的,源于生活而重在形象,不论是人物还是花鸟禽兽,都具有鲜活的灵动感。他笔下的老虎目电声雷,威震千山;松树挺然屹立,坚韧不拔;描绘的梅兰竹菊淡雅清秀、牡丹荷花高贵清濯;以书法的运笔所作“岁寒三友”“高风亮节”,水墨画风竹笔法老辣,形象逼真。山水画气势磅礴,色彩亮丽,意境深邃。他深悟书画同源,几幅山水画作,是绘画又似书法,其黄山高耸入云,悬崖瀑布雷鸣,溪涧林荫村舍,泛舟三峡夔门,读之引人入胜。他的多幅画系经典力作,尤以素描绘画为著,画面极具塞外风土人情,颇富鲜明时代特征的农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幼,皆憨厚而朴实,构图严谨,线条简约,充满了纯朴的民俗乡土趣味。
欣赏王孝的诗文书画作品,可谓“风云岁月浓如染,喷薄塞上一抹新。”从领导岗位退下十几年了,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依然扬鞭奋蹄,挥毫不怠,宝刀不老,发挥余热。他的书画室里,摆满了纸笔砚墨,墙脚堆放着难以计数的墨稿字画,他的艺术初心不变,追梦理想犹存。让我时不时想起清人王文治《论书绝句》诗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一间淡雅清静的书画室,成为他消遣余生的乐园,书法绘画的废纸破笔,挤满壁橱墙脚。让我情不自禁发出“村夫犁破三千纸”的慨叹,在老学长编辑诗文书画集尚未付梓之前,我作了一首七律小诗,以此寄赠名家:
少小启蒙童学时,锄镰画迹细麻丝。
笔耕犁破三千纸,彩墨涂成鸦舞姿。
世事饱尝书大字,修身养性寄文诗。
不拘浮躁只随意,洗砚墨磨销凝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