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贤绽放诗词华彩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杜苁蓉 发布时间:2024-10-16 11:51 0

《唐宋词十七讲》是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著作中影响最大、最受读者欢迎、最为经典的一本书。该书为作者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全书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叶先生讲词深得词人幽微婉曲的词心,又注重以意逆志,结合词人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多方面还原词人心迹,故能给人以深刻透彻的感受,为读者传达出词中生动、细致的生命与内涵。难怪首次出版,就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更被大众读者当作“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在这本书里,叶嘉莹先生用比较的方法横向、纵向展示了十五位词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既能从历史的高度勾勒出他们的贡献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又能从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相似词作的深微的差别。这十五位词人并不是叶嘉莹先生随意选取的,他们在词的发展历史上都有转折性的意义。从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闺情思绪,韦庄“翠屏金屈曲,醉向花丛宿”的风流,冯正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老臣怀抱,李中主“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枕上泪,李后主“凤箫吹彻水云闲”的极致享乐,晏殊“怜取眼前人”的圆融观照,欧阳修“惊起沙禽掠岸飞”的意兴飞扬,柳三变“关河冷落”的唐人高处,东坡“白首忘机”“吟啸徐行”的洒脱,秦观“宝帘闲挂小银钩”的词心,周邦彦“指长安日下”的无奈,姜夔“梅边吹笛”的雅致,幼安“峡束沧江对起”的执着,吴文英“翠屏湿空梁”的奇思,王沂孙“依稀海天云气”的遗老心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笔笔生辉。以无生的信念来做有生的事业,感动于叶嘉莹先生对诗词的痴迷,对中华文化传播而四处奔走的热情。

北宋前期,柳永的出现,为词坛天空明显增色不少。他以长调慢词取代了先前的小令,又悉数贡献了铺叙白描等摇曳生姿的手法,引领词作渐入佳境。“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大红大紫的是他,毁誉参半饱受争议的也是他。“休将俚俗薄屯田,能写悲秋兴象妍。不减唐人高处在,潇潇暮雨洒江天……”跳出闺阁园庭,走进柳永高远开阔的诗词世界,浮名换浅唱,有诗堪寻访。的确,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理语,而高处足冠恒流,还是叶老师探微知著,深得其中精髓。

曲子词因为具有娱宾遣兴、增添气氛的音乐性,在唐代文人雅士的聚会上经常被演唱。晚唐在五代期间,曲子词在花间词人笔下得到了充分发展。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是晚唐五代词人中的扛鼎人物。但他们在表情达意上各有千秋。冯延巳的词既富主观直接感发之力量,又不为外表事件所局限,他的词自成一家,王国维对他推崇备至,叶嘉莹也对他赞誉有加。

的确,冯延巳的词作不喜雕饰而散发出清新秀逸的感发之气,以情感为中心,不崇尚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章句,清新自然中往往蕴含着百转千折、委婉缠绵的情思,让人读来唇齿生香,品来心醉神驰。

在云蒸霞蔚的宋词发展史上,韦庄明显是一个多情关怀的“直男”,直接,真粹。叶嘉莹先生说:“韦庄写的是感情精神的本质。”这种精神本质“不但是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情意,也有儒家的‘择善而固执’的精神。”这种不计较得失与功名,为了心中理想而任性坚守的精神“能唤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某一种品格的操守。”深情都寄小词中,韦庄果然是任性坚守的真性情。在《唐宋词十七讲》里,叶先生说,到了韦庄的时候,词的发展就有了一点进步。这种进步是主观抒情,把词从客观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带给读者感动和联想。这是在温飞卿以美感的直觉、以语言符号的符码引起人的联想基础上的突破。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从词的创作历程来看,开山人物温庭筠有怎样的成就呢?历来评词的人,都以为温庭筠是词里边的开山人物,《花间词》里温庭筠是第一个作者。叶先生说,温庭筠是使词离开一般的没有深意的歌曲而有了深刻意义的一位重要作者。叶先生在讲授诗词时,不单单是从字面疏通,而是沿波溯源,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候的心灵触动,从而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心灵的启迪,从而关联起读者当下的生活感受。叶先生分析和总结了温庭筠词的两个特色,一是美感的直觉,一是语码的联想,因着这两点作用,使得歌筵酒席之间本没有深意的小词,有了比较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使得词这种文学样式提高了它的地位。

诗是“感物言志”的,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是一种直接的感发,词体讲究要眇宜修,“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稼轩语也,其词品似之”,都说辛弃疾是“人中之龙,词中之杰”,“一本万殊”,叶老师含英咀华为我们品鉴“大声,小声铿”的辛词精妙。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深切体悟到叶嘉莹先生对辛弃疾的评价:遠山之巔,星穹之下。邂逅君子,温其如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辛弃疾当真是各种风格都长袖善舞。文学即人学,拨开诗词的迷雾,活色生香的内核,一定是一颗契阔谈宴的真心。

周邦彦在叶先生的《十七讲》中占用的篇幅不多。叶先生讲完秦观后,说周邦彦是北宋晚期的一个重要作者,是北宋的集大成的一个作者。周邦彦结北开南,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宋词的先声。叶先生评价,周邦彦“不矜感发矜思力”,说温庭筠不重直接感发,也没有思力的安排,纯以名物予人以美感之联想。从周邦彦开始,不以感发取胜,而以思力取胜,用思索来安排写作。这种创作类型途径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南宋的姜白石、史祖达、吴文英、王沂孙等人。

品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我们不止景仰她学养的深醇、评赏的精辟、言辞的清隽,更能通览唐宋词的精髓和源流,感受词作的魅力,把握词作的流变,通识词人的风格。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在这样一个美好夜晚,寻觅辞章绝色,思量岁月厚赠,漫溯文化基因,恰是诗意盈袖,书香满怀。

柳永词里的失意、韦庄词里的离恨、冯延巳词里的闲愁、周邦彦词中的修养、辛弃疾词的豪放幽微,隔着千百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诗词里真正的灵性与生命。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在中国的诗词中,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浴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七十年来,叶嘉莹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她自己的一生也像一首慢声低吟的诗词,充满聚散离合悲欢惆怅,她也是诗词的女儿,她用生命拥抱诗词,荣获“中国诗词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并将毕生积蓄捐献给诗词传承的公益人。好诗不厌百回读,愿我们能永远秉持初心,致敬经典,通过品鉴风雅,去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语文人。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