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又是一年端午至,又到粽叶飘香时。连日来,我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迎接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
在朔州老城非遗民俗园里,一场盛大的“剪纸民俗秀”正在上演,演员们身着榫卯和青花瓷元素的服饰,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手拿着公鸡、青铜雁鱼灯、应县木塔等各种造型的剪纸,通过艺术与时尚结合、传统与现代对话,给现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观众张文燕说:“很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既看了走秀表演,又了解了传统剪纸文化,这种结合形式很惊艳,点赞!”
观众邵雅琪说:“文化与历史的交融,也让我们年轻人通过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感受传统文化。”
除了剪纸民俗秀,非遗展区里也人气十足,非遗传承人带领剪纸爱好者进行剪纸公鸡的制作,在“手艺人”的巧手下,剪起纸落,一只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省级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嵋屏说道:“我们当地自古就有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贴公鸡的习俗,用来趋吉避凶、祈祷平安健康,并且鸡有五德,象征大吉大利,也是我们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刘希军 高传坤)
“端午到,香囊俏”,在山阴县众福缘合作社的手工坊,仿佛进入了一个彩色世界,香包、公鸡、饰品……大小不同、花色各样的端午节主题手工艺品玲琅满目。
朔州市山阴县众福缘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成员卫加玉说:“我手中拿的这款产品,是我们端午节的主打产品,这里边包括公鸡、刷刷、粽子,我们平时是边制作边直播,我们的香包是纯手工制作,是非常受欢迎的。”
这些香囊都使用了色彩艳丽的绣布,填充物除了棉花之外,还巧妙地加入了当地传统种植的苦豆豆、百里香、香茅草等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合作社对香囊的颜色、形状、题材等进行大胆改革,创作出一大批带有当地特色的端午节系列作品,让它们兼具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山阴县众福缘手工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卫红宇:“苦豆豆香包制作技艺在我们当地已经传承了差不多300多年了,从苦豆香草的种植到香料的炮制以及香包的制作已经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尤其是今年这个端午节,提前一个月前我们就接收到订单了,我们也推出了端午节的套餐礼盒,今年的端午节我们差不多订单销售额达到了将近50多万元。”
(罗文平 张小菊)
平鲁区井坪镇的部分社区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工作人员和群众通过现场缝香包、包粽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敬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手工老师杨秀玲说:“原估计缝公鸡是老人们的事情,没想到年轻人学得挺多,特别喜欢。我们应该把祖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平鲁区井坪镇西泉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赵美玲说道:“此次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还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联络了邻里感情,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为创建文明、和谐、幸福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鲁台)
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办事处振华中心社区开展“情暖端午,振华先行”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社区邻里们围坐在一起,填糯米、裹粽叶、捆粽线……大家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现场欢声笑语,热闹温馨,浓浓的节日氛围拉近了社区居民的心。
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办事处振华中心社区居民罗聪玲说道:“这次包粽子活动不仅是为了庆祝端午佳节,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办事处振华中心社区工作人员李晓晶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共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张一波 杨澜)
市文化馆将非遗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举办了端午文化体验活动。市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制作端午节手工艺品,体验指尖上的浓情端午。“非遗”邂逅“端午”,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让非遗保护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祁智民 张智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