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关注朔州(10月11日至10月22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5 17:41 0

1、【新华网】生态文明建设的朔州实践

朔州市恢河公园。

朔城区神头泉。

朔州市敬德公园。

一片树林,昂然挺立。朔州市右玉县绿进沙退,一望无际的森林郁郁葱葱,沙地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毛乌素沙漠持续创造。

一座公园,舒展画卷。地处桑干河上游的七里河公园,水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画中,曾经污水横流的地方,变成市民的“幸福园”。

一条大河,绿意盎然。桑干河水碧波荡漾,岸边芦苇翠绿茂密,远处水天一色,河面上的水鸟悠闲觅食,一幅“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一片林、一座园、一条河,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秋日的朔州,一派塞外江南好风光。

青山绿水踏歌而行。朔州一路向绿,摘下了一枚又一枚沉甸甸的“勋章”:朔州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山西省林业建设先进市;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右玉县分别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林业生态县”。右玉县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经济发展更加绿色,攻坚成效更加显著,治理能力更加全面。朔州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朔州答卷。

打好“三大保卫战” 塞上绿都展新颜

朔州,这座因煤而兴的“煤城”,近年来告别了灰尘漫天的污染天气,经过治理,完成了华丽转变——2020年至2022年,朔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综合指数分别为4.78、4.12、4.03,全省排名均为第2;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分别为285天、301天、315天;2023年1—9月,朔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9,同比下降1.0%,优良天数为214天,全省排名第2。水环境质量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100%;2022年,9个省考断面首次全部退出劣Ⅴ类。

朔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卢生权说:“守护好绿水青山,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重污染天气应对、水生态环境治理、土壤安全防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

近年来,朔州市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通过狠抓环境污染治理,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13年冬天,朔州遭遇严重雾霾。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

聚焦问题抓要害,找准病根开药方。朔州市紧盯煤炭资源领域,从全面治理PM2.5开始,调整产业、降尘控车、压减燃煤,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朔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难题。十年来,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朔州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

治理大气不能只靠战役式突击。在大气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战斗里,科技,始终是中流砥柱。2013年系统监测PM2.5以来,朔州的监测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细”“从细到精”的过程。市区及周边乡镇建成了98个高密度监测点,不仅实现了对PM2.5实时浓度的监测,还开展了PM2.5组分实时在线监测、PM2.5来源解析,为日常减排、区域重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科学依据。

多部门打出“组合拳”。朔州市凝聚多方攻坚力量,建立部门协作常态化机制,共同守卫“蓝天白云”。以扬尘污染治理为例,每年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城管、交通、交警等部门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各县(市、区)长以及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扬尘污染整治工作专班,明确了各部门职责,重点对建筑施工、道路扬尘、裸地扬尘、堆场扬尘、工业扬尘等方面加大治理力度。

在协同作战方面升级加力的同时,朔州市还主动向重点行业减排问题“亮剑”,积极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发展。2021年8月底,朔州市67家陶瓷企业和49家耐火材料企业完成天然气替代,日替代量可达150万立方米,从根本上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扎实推进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4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每家投入七八千万元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年减少NOx排放量2300吨,现已全部达到新标准要求。每年开展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和VOCs重点排放企业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现场检查。全力推进煤炭集运站无组织排放治理工程,全市42家煤炭集运站已完成全封闭煤棚建设26家,今年新增7家开工建设。

昔日的纳污坑塘蜕变成为湖泊。漫步在七里河李家窑村段,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映入眼帘。

2016年以来,朔州市启动了桑干河流域一体化综合治理,当年投入3.7亿元全面治理七里河黑臭水体,并于2017年底完成治理、通过验收。后续又实施了七里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源子河朔城区和平鲁区段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实现长治久清。同时,以此为契机,对七里河四周的养殖场、“散乱污”企业进行了取缔、关停,并在沿河区域新建了朔州第二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等,不断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如今,七里河省控断面退出劣V类,河道四周重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

七里河的改变是朔州市推进桑干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每年印发年度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加强部门联动,强化“一住两公”地块监管,开展土壤重点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消除重点场所、设施土壤污染风险隐患。

山区小县城 处处皆画卷

朔州市地处雁门关外、黄土高原东段、毛乌素沙漠前沿,距首都北京450公里,是西北风沙侵袭京津地区的必经之地,是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区域,是首都水资源保护上游地区,是维系京津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近年来,朔州市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全面实施生态工程,举全市之力,大打生态建设攻坚战,以年均30万亩的速度强力推进造林绿化,打造了朔城区西山50万亩生态综合治理区、平鲁区太平山卧龙山30万亩樟子松基地、山阴县西山40万亩防护林带、怀仁市西山40万亩生态园林区、应县龙首山15万亩防护林区、右玉县环城绿化30万亩生态景区等多处大面积防护林带,不仅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而且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新路子。截至2022年底,朔州市林草面积达762.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5%。朔州市先后被表彰为“全省林业建设先进市”和“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右玉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林业生态县”。右玉县还被国家有关部委表彰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县”。

塞外右玉,擦亮生态文明底色。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晋蒙两省交界处的山西省右玉县,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下,县城南端的南山森林公园内,数十万亩松柏林铺开,绿色一望无际。站在园内制高点“丰碑”雕塑前放眼望去,县城和周边的村庄掩映丛中,一幅山林叠翠、溪流潺潺的山水画卷。

美丽画卷的背后是右玉人多年的绿色坚守:70年多来,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让这个曾经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天晴也,看红艳艳一轮朝日,绿油油一片林海。”“丰碑”雕塑底座上刻着《右玉绿化赋》中的这句话,是右玉县70多年植树造林成效的最佳概括。

古城马邑,青山绿水,生机勃勃。

当秋日的阳光倾泻而至,伴随着声声鸟鸣,位于朔州市朔城区的金沙植物园内热闹了起来。“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自从植物园建成后,我们每天早上在这里健身,已有七八年时间。”正在锻炼的金沙健身队领队李金明介绍,金沙植物园环境好,在这里锻炼又不扰民,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

金沙植物园从2009年10月开始建设,通过形态各异的小森林、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植被运用,打造了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园内分为高大乔木区、生态群落区、精细配置区、各类花卉区、疏林草地区、水生植物区六个主题景区。

位于朔州市区西部桑干河上游、东连朔城区金沙植物园的西山森林公园,是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部分。西山森林公园是一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其中,20万亩为林草混交治理区,20万亩为城郊型森林公园。把生态兴区和富民强区结合起来,接续推进西山、南山、洪涛山生态绿化,打造百公里生态走廊,百万亩生态屏障。

俯瞰朔城区全局,金沙植物园与西山森林公园相连,使得这座城市绿意盎然。

如今,朔城大地上,西山50万亩人工生态林郁郁葱葱,与南山50万亩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相连接,形成市区西南部百万亩绿色屏障、百公里生态走廊,唱响生态文明主旋律,凝聚起了绿色发展新动力。

生态山阴,成就绿色新高地。

山阴县作为一个煤炭重点县,也在发展中积极探寻着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多年来,通过整合国家和省生态绿化项目,大搞荒山绿化、村庄绿化、环城绿化和厂矿、单位、社区绿化活动,一步步实现了由“黑”到“绿”的华丽蜕变。

为了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进程,山阴县立足提高产业发展环境承载力、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建设生态山阴的大局,一手抓造林修复生态,一手抓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减少污染,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力争走出一条减少环境压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的循环发展的新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实施了西山百里缓坡丘陵区50万亩治沙工程、南山广武50万亩劣质地治沙造林工程和桑干河1.5万亩湿地公园“两山一河”三大生态治理工程,彰显了山阴县植树造林的手笔之大。以热电联供项目替代县城供热站,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工程,严格污染项目准入门槛,加快净化步伐。开工建设广武旅游区50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水系建设项目,启动旧广武城城墙修复和博物馆布展项目,完成19.4公里的广武旅游公路建设。

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从城市到乡村,从生产到生活,朔州正在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走绿色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朔州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回看过去数年,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朔州绘就了两条曲线。

一条是金色的曲线。从2011年到2021年,朔州的GDP从855.2亿元增长到1420.6亿元。2021年,人均GDP8.93万元,人均GDP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第75位,较上年提升34位,成为全国16个名次上升10位以上的城市之一,也是山西省仅有的3个人均GDP进入全国百强市之一。

另一条是绿色的曲线。同一时期,朔州万元GDP能耗、水耗大幅下降,仅“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降幅15.29%。

在朔州,一切让路生态,是各地面临抉择时的不二标准。

如果说绿水青山是看得见的绿色发展,“看不见”的绿色也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县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的目标已经实现。绿化、彩化、财化,进一步扩大生态兴县效应成为新目标。”朔州生态环境局右玉分局温婷介绍,2017年,右玉县入选全国13个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首批4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种了70年树的右玉人着实自豪了一把。

右玉从植树造林到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美丽”资本。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右玉要在完成全域绿化后,继续投资14亿元实施19个生态环保提质增效的产业项目,林木绿化率将由现在的56%上升到60%以上,真正走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断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右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提供了“美丽”资本。在右卫古城北大街上,一座由旧粮站改造成的油画写生基地被形象地取名为“右卫艺术粮仓”,如今,这里是中央美院、中国油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全国数十所高等院校的写生基地。“每年来写生的学生有1000多人,参观人次在40万以上。”右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辛泰说。右玉特有的黄土丘陵地貌、四季迥异的色彩和浑厚雄伟的长城古堡,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艺术家。

如今,右玉的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右玉燕麦米”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右玉羊肉成为山西省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畜产品。2022年,游客接待人次510万,同比增长10.6%,旅游收入达30.5亿元。

朔州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近年来,朔州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通过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

来到朔州市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煤矿,只见蓝天白云,草木葱茏,鸟雀虫鸣,湖水悠悠……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是一个大型矿区。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一个中外大型合作项目,也从此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经过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煤平朔集团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动力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其自建矿起就遵循“边开采边修复”理念,也让昔日矿山披上“绿装”,重获生态价值。经过了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平朔集团复垦区的面积已经超过7万亩,包括2万亩耕地及5万亩林地。徜徉于复垦区中,虫鸣鸟叫不绝于耳,不时有各种野生动物窜出来,仿佛置身原始森林。

站在中煤平朔生态文化产业园区的观景台上远眺,波光粼粼的湖水和郁郁葱葱的树木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能想象吗?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矿区。”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环保主管王璟川指着眼前的景象感叹道。

“如今,园区的植被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不足10%的植被覆盖率。”王璟川介绍,环境改善以后,生物种类也日渐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野生动物30余种。

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原则,朔州市引导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开展“三区”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市64座煤矿企业累计治理土地约16.14万亩,113家非煤矿山企业累计治理土地面积3035.85亩。

在山西省首座“零碳”机场——朔州滋润机场,依托光伏发电系统、地热能供热制冷系统、储能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四大部分,机场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满足用能需求,进而实现零碳用电、零碳供暖、零碳制冷、零碳服务。

在冲刺“减碳”的关键当口,如何能在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甚至换道超车?这个问题,我们欣喜地在朔州的发展路径里看到了答案。朔州用一个个脚踏实地的成就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它还告诉我们,经济落后不是生态文明,连接生态和经济发展的,是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信仰。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西总站】秋景美如画 满屏“枫”光惹人醉

深秋时节,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山的紫荆山自然保护区迎来最佳观赏季。从高空俯瞰,多彩的秋叶一团团、一簇簇,金黄的银杏夹杂着赭红的枫叶,如诗如画的秋色安静悠远。在阳光照射下,紫荆山上红黄无际,层林尽染。紫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南山40公里处,总面积15万亩,主峰海拔2252.9米,东西走向,境内长36公里,因山中盛开紫荆花而得名。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3、【新华网山西频道】朔州市山阴县:昔日盐碱滩变身“鱼米乡”

近年来,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不断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选育了水稻、高粱、南美白对虾等耐盐碱品种,昔日盐碱地正华丽“变身”为鱼米乡,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质量利用。

在山阴县薛圐圙乡桑干河生态虾养殖基地,20多个虾棚养殖了300多万尾南美白对虾。

2023年3月,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在100亩重度盐碱荒地上开展环境测试、水样检测、挖池建棚,尝试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如今,首批投放的虾苗陆续成熟上市,曾经“水土不服”的“虾宝宝”成功“安家落户”。

薛圐圙乡桑干河生态虾养殖基地技术员雷振邦说,这种虾生长周期短,大概一百天就可以上市了,而且这种虾肉质鲜美,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立足实际,薛圐圙乡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作物转变,同时还选育了水稻、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坚持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党支部书记郇晋侠表示,目前,罗庄村全力推动盐碱地水稻种植,采取村委会独资形式,通过流转50亩重度盐碱地,统一插秧、统一管理,引进稻花香2号和稻花香4号两个耐盐碱水稻品种,亩产预计能达到八百斤。

“近年来,薛圐圙乡致力于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以南美白对虾养殖和水稻种植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技术、人才、资金,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山阴县薛圐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梅丽红说。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4、【人民网】朔州农商银行多举措推动信贷业务转型发展


朔州农商银行在信贷转型发展中寻找业务对接点、服务契合点,以多样化的信贷产品、高品质的金融服务,扎实推动信贷业务转型发展。截至目前,该行实体贷款余额138.41亿元,较年初净增17.32亿元。

朔州农商银行组建专职专业的营销团队,把深入开展“网格化”营销作为业务拓展的主攻点,以网点为中心、网格区域为主要半径,组织全员对乡村、社区、商圈、市场常态化开展定向定点的精准营销。围绕辖内“优势行业、特色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四类客群和“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四类农业,持续开展“千名行长结对子”活动,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依托“晋享贷”线上平台,创新工作机制,在金融服务便利化、精细化、人性化上下功夫,研发服务农户的“农权贷”,服务商户的“码上贷”信贷产品,建立普惠信贷业务运作新模式,推进批量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和高效率运作,不断实现增量扩面目标,有效拉动客户数量的持续增长。

 此外,该行完善督导机制,将目标科学分配至每个事业部、网点及客户经理,实时跟踪督导,通过日报数据,分析目标完成情况,及时破解投放难题,提高信贷转型的积极性。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5、【山西日报】朔州:展瓷都之美 显木塔风情

山西日报记者袁兆辉报道 近4.5米高的应县木塔模型成热门“打卡地”,戴上VR眼镜,即可“抵达”木塔现场实景观看;应县女子陶瓷乐队用陶瓷演奏的一曲曲美妙的音乐,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走进文博会朔州展区,满满的科技感、多元的沉浸式体验,让广大参观者流连忘返。

据了解,本届文博会朔州展区面积为500平方米,集形象馆、艺术馆、产品馆为一体,展区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为主题,主色调采用绿色,辅助色采用白色,展陈和展品突出“文化+”的理念,集中展示朔州市在媒体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借文博会“东风”,今年朔州展区还设置了怀仁陶瓷专业镇展厅,组织怀仁当地的6家优秀陶瓷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山西特色陶瓷专业镇陶瓷产业的发展成果。除现场展览展示外,展区设置了直播区,参观者可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体验方式,多角度领略朔州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朔州展厅舞台表演区还开展了一系列展演活动,主要展示具有朔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朔州大秧歌、应县耍孩儿、右玉道情、踢鼓秧歌等非遗剧目以及沙画表演、非遗工艺展示。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6、【山西日报客户端】亩产2460.68斤!应县玉米单产创新高

山西日报记者王秀娟报道10月8日,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周顺利等7人组成专家组,在应县金城镇龙泉村开展玉米高产高效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实打实收观摩活动。现场实打实收面积为4.299亩,亩产达到2460.68斤(按14%水分计),创造了我省实收测产新纪录。

专家组实地查看了示范田和对照田玉米生长情况,详细了解了示范田“优良品种+深松增密+膜侧播种+生物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一喷多促+全程机械化”的种植模式,听取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实施情况汇报。

专家组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采用机械收穗实收计产,对“DF899”品种玉米进行测产,通过收获面积测量、收获机械清仓检查、实收称重、出籽率和含水率测定等程序,现场实打实收面积为4.299亩,亩产达到2460.68斤(按14%水分计)。对照田实打实收面积3.51亩,亩产1900.24斤(按14%水分计)。示范田较对照田亩均增产560.44斤,增产幅度29.49%,创造了我省实收测产新纪录。

应县2023年玉米高产高效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覆盖全县11个乡镇,实施面积77.9万亩。项目区建设万亩示范片5个,示范面积7.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2.8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带动群众应用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从而带动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7、【山西日报客户端】朔州税务:税惠助力“一带一路”企业行稳致远

山西日报客户端报道 “一带一路”是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今年以来,随着山西省朔州市“一带一路”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国家税务总局朔州市税务局以“走出去”企业为服务对象,持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精准对接经营主体需求,用更精准的辅导、更精细的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行稳致远。

“我们园区目前已拥有静态堆存煤炭300万吨,年周转煤炭900万吨,玉米杂粮、日用陶瓷、地砖等30万吨的能力,全年公、铁、水多式联运业务量可达2000万吨。”10月初,山西经纬通达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冉金红说道,“我们公司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税务部门的鼎力帮助。近年来,我们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真金白银’,公司财务、涉税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税务工作人员细致周到的服务,也让我们感到很暖心。”

据悉,山西经纬通达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山西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物流示范园区和智慧物流信息示范平台,被认定为“无水港”“山西省智慧仓储物流动员中心”和山西省煤炭储备基地。该公司当前已成功开通并发运数列中亚(欧)班列,打通了朔州特色产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新通道。

在山西诺成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4个现代化药品生产车间、7条生产线正在满状态生产,各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们都在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工作中,生产、包装、质检、入库,一盒盒新型药品被快速打包装车。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诺成制药”已连续多年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今年共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100多万元,这些资金又回流到新技术的开发中,有效缓解了财务压力,盘活了资金流。

“税务部门周到细致的政策讲解与辅导,让我们能够精准掌握税收政策,及时享受税收优惠。有税务部门的助力,我们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动力更大,开拓国际市场底气更足。”山西诺成制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蒋武苏说道。

怀仁尊屹陶瓷研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日用陶瓷进出口企业,主要从事陶瓷原料及陶瓷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陶瓷文化设计。为了帮助企业“走出去”,税务部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通过线上视频会议、线下定期举办座谈会培训会,做好国际税收政策宣传辅导、政策支持风险提示等服务,针对性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企业提供包括缔约国税收政策、享受税收协定、办税指南等税收辅导。

“我们公司的财务人员以前对国际税收政策并不了解,但是税务部门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后,主动上门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并且由专人负责提高了出口退税申请的响应率,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难题。”怀仁尊屹陶瓷研发有限公司财务副总陈慧强说道。

国家税务总局朔州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葛忠明表示,将持续上下联动聚合力、调研走访见实效、创新举措添成果,为跨国投资和贸易构建更加便利、开放、通畅的税收环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8、【山西卫视】【乡村行·看振兴】右玉:千亩向日葵新品试种喜获丰收

摘要:这几天,朔州右玉县的3000亩向日葵喜获丰收,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新希望。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在朔州市右玉县的千亩向日葵种植示范基地里,今年试种成功的新品种金葵1408已经进入了大面积的收获期,种植户们正在抢抓时机,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9、【山西新闻联播】【聚焦文博】非遗“生”新辉 文博“展”光彩

摘要:第六届山西省文博会在10月19日在太原开幕,本届文博会的主题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全面展示朔州地域文化色彩,代表我市参加省文博会的非遗爱好者们精心制作了一批非遗作品,奔赴省城,开启文博之约。

这两天,在位于朔城区滨河社区的蘭创艺术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们正在为即将召开的第六届山西省文博会而忙碌着,精美的剪纸以及布艺作品将会在此次文博会的一一亮相。平时酷爱剪纸、布艺的李秀兰今年第一次参加山西省文博会,她把朔州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让朔州的文化名片更有活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原文】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