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充分利用盐碱地 打好农业“特”“优”牌

来源: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02 18:01 4 0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地处雁门关外的朔州市曾经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落后。如今在朔城区,当地以盐碱地特色农业为抓手,打响“特”“优”品牌,将短板转化为优势,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这两天,在朔城区神头镇的千亩水稻种植基地,高速插秧机和农户们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作业。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石云保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试种50亩,到现在他承包种植的水稻面积已经达到1300亩。

朔城区神头镇水稻种植大户石云宝说:“为了提高插秧效率,今年增加了两台新款式的久保田高速机械插秧机,而且一台是卫星定位的,这两台机子一天能插到110亩到120亩。所以我们这1000多亩地计划8天就能完成插秧工作。我们1300亩地秋收时应该能收获130万斤的水稻,加工成大米能有75万斤左右,每斤卖到10元左右,就能卖到750万元左右。”

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得益于当地持续不断地整治河道水域,平整改良盐碱地,水质得到改善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稻田。为了充分利用稻田水域的生产能力,石云保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还尝试稻蟹共生种养模式,形成“稻养蟹”——“蟹育稻”的良性生态循环。

“今年稻蟹投放已经第三年,今年计划投放到150亩到200亩,我们预计这150亩到200亩地稻蟹,收入在180万到230万元左右。”朔城区神头镇水稻种植大户石云宝说。

如今,当地生产的朔州牌“稻花香米”远销全国各地,同时还将这一种养模式在盐碱地集中分布的乡镇进行大面积推广,截至目前,朔城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面积达到3000亩。乡村振兴,产业引领。朔城区因地制宜,还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依托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牧草种植产业。

在下团堡乡的秋寺院村,3000亩紫花苜蓿正值初花期,预计再有一周就可以收割了。

朔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建荣向记者介绍道:“随着这几年牧草行情走高,一亩苜蓿可以收到800到1000公斤,而现在的苜蓿单价每吨是2800到3000元钱,这样下来一亩地的收益就是2800元,接近3000块钱。通过种植苜蓿可以为朔城区牛羊产业的发展提供饲料,其次种植苜蓿土地不需要耕翻,地表裸露减少,还能吸收二氧化碳,涵养水源,这样它有很好的生态效益,能够美化咱们环境。”

近年来,朔城区秉持打好“生态牌”,做活“土文章”的发展思路,持续做好“特”“优”农业,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模式,努力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聚力打造现代化的农业强区。

市委常委、朔城区委书记张震海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省委蓝书记也指出,在农业特优发展上要依托独特的优势整合资源,推动晋字号特优农产品走向全国,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省委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朔城区农业大区、产粮大区的现状和实际,充分发挥‘种养+’独特优势,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大特色种植基地,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标准和品牌为引领,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记者:张晓宇 赵媛 任振国 孟志龙 刘希军 刘磊

编辑: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