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城区滋润乡小霍家营学校,有这样一位教师,扎根乡村37年,用心守护三尺讲台,用情陪伴学生成长。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人,更是榜样。
腊月十七,距离孩子们放假还有两天,来到朔城区滋润乡小霍家营学校。学校不大,却干净整洁。教学楼进门正对的小房间,是王凤喜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
朔城区滋润乡小霍家营学校2015届学生霍康平说:“记忆中的王老师首先肯定是严厉嘛,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他也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师,会关注我们生活方面的各种事情。不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给我们出题讲解。”
朔城区滋润乡小霍家营学校2012届学生王正说:“他就像我们家长一样,衣食住行基本上都由王老师照看着。基本上每年回来都要过来路过看一下(王老师)。今天过来我以为学校放假了,人好少。”
说到这里,王凤喜显得有些失落。1988年王凤喜中专毕业后,成为滋润乡五花营学校的一名教师。2004年,农村学校整合,王凤喜被调到了小霍家营学校,从此他多了一个身份,成了校长。小霍家营学校曾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于一体的全封闭寄宿制公办学校,最多的时候曾有三百多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学生数量大幅度减少,如今只剩下个位数。
朔城区滋润乡小霍家营学校教师王凤喜说:“学生变少以后,对我的心情这个最……不知道是自己的过,还是环境,反正是我觉得心情和以往就不一样,感觉愧疚。”
在乡村执教37年,王凤喜从来没有嫌弃过这里的环境,也没有因为学生少了而放弃。用王凤喜的话说,绝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
中午12点多,学校仅有的四个小孩儿吃过午饭,王凤喜像往常一样给他们洗脸、擦手,安顿午睡。短暂的休息后,王凤喜收拾好东西,准备进行家访。
寒冬腊月里,王凤喜戴着大棉头盔,骑上电动车,沿着乡村小路,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来到了距离学校大约八公里的滋润乡下辛庄村,走进了学生刘婧琪的家。刘婧琪的母亲常年患病,全靠父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小婧琪因为生病已经十多天没来上学了,所以王凤喜格外担心。
刘婧琪的父亲说,明年开春一定让孩子返回学校,这让王凤喜很是欣慰。回学校的路上,电动车的车轮仿佛都变得轻快了。
下午五点,家长们陆续赶来接孩子,王凤喜一一安顿孩子们拿好书包、好好学习、注意安全,直到目送他们走远。
朔城区滋润乡小霍家营学校教师王凤喜说:“我再有两年就退休了,如果自己身体还行,学校的岗位需要我,我要继续坚守在乡村的学校里面。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觉得心情开朗,工作也起劲儿。”
扎根乡村37年,培育出一千多名学生。在王凤喜的眼里,这些学生都是他的孩子。采访过程中,王凤喜说“孩子们长大了,我也老了。”37年坚守,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却磨灭不了他对孩子们的爱。37年陪伴,他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从懵懂孩童到成年成才。王凤喜和孩子们的故事,如同乡间的一缕春风,在不经意间温暖着人心。
记者:刘希军 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