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小戏是起源于雁北地区的古老剧种,具有苍劲雄厚的艺术风格,它的表演朴实直爽,雄浑激昂,充满张力。为了更好地传承山西稀有剧种耍孩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应县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作品,讲好地域故事。
高亢嘹亮的唱腔,轻盈利落的脚步,古朴豪放的伴奏.....在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的排练室里,演员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新剧目。
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团长白香兰说:“我们这两天彩排的是我们为2025年新年创作的一部独幕剧,也是文旅小戏,耍孩儿小戏《兄妹赛艺》。它主要背景就是包括我们应县人家喻户晓都知道的是鲁班建塔的故事,就是木塔背后的神话故事,我们根据这个故事来创作了这部戏。”
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演员白香玉说:“这两天姑娘们抓紧排练,其实这个戏已经打磨很长时间了,就好像咱们看着有点还不精,这就让老师们再打磨几天。”
有六百年历史的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为当今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它保留了雁北原生态的乡野气息,古朴、婉约、豪放、细腻,优美动听,悦耳感人。在六百余年的时空流转中,耍孩儿也曾面临被遗忘的风险,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正在用自己的坚守和汗水,浇灌这棵土生土长的文艺常青树。
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团长白香兰说:“怎么能够把耍孩儿这个古老剧种老树发新芽,让它能够结合新时代的作品,首先是活下去、传承下去,让我们多讲应县的故事,多讲我们木塔的故事,通过戏曲的手法,以其表演的形式,来宣传好我们应县的文化。”
文旅融合,非遗焕新。带着耍孩儿传承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正以创新的精神开拓发展思路,以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潮流,以博大的胸怀吸纳八方来客,不断推动非遗“破圈”,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让这一古老的剧种穿透历史烟云,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应县青年耍孩儿剧团团长白香兰说:“我们不光唱老戏,在新剧目上一定要创新,大胆地创新,守正创新,我们的耍孩儿曲调不变,但我们的表演形式要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节奏,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让更多的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我们剧团,喜欢这个古老的剧种。”
记者: 罗文平 张小菊 李子宣 应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