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智慧农业,大家映入脑海的一定会是设施大棚,可在应县,专属于大棚的“最强大脑”也被应用到了露天大田里。让传统种植“改头换面”,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靠人工”到“靠系统”、从“靠人眼”到“靠云眼”、从“靠手动”到“靠自动”的“智慧”种植,农业生产更显“科技范”。
在应县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精准农业生产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合作社2.6万亩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水肥需求做到全方位精准管控。
应县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仁新说:“我们在地里现在实施安装了196个监控摄像头,还有36组土地干湿度传感器,它主要是传感气象数据、它的温度,还有空气的湿度、风向,还有土壤墒情的监测,土壤的温度、土壤的湿度。像这块红色的区域,我们这个平台现在就是这块地属于干旱,我们把这些数据都汇集到一块,为这块土地进行及时灌溉。”
这里的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精准农业生产管理平台主要包含生产中心、农机中心、农田物联、合同中心、数字地块、和水肥一体化六大部分,该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种植现场的海量数据进行汇集和分析,实现庄稼生产信息自动化感知、监控预警、远程诊断、指挥决策等,形成了“测、控、管”协同的数字应用新模式。
段仁新说:“利用这个平台减少了很多劳动力,不用每一个地块都要去看,利用监测点我们在数据平台上就能看到,这个实实在在地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力。||在大田管护上,做到了最精准、最高效的一个实时的掌控。”
“用数据说话”正在为科学种植管理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智慧化的手段持续推动着传统农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式转变,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全链条式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种植,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新技术、新理念让农业生产更加“智慧”,也为农业种植带来了新视角、新天地。
应县南河种镇党委副书记崔富翔说:“下一步,南河种镇将继续深入研究,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创新,切实提高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效能,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丰慧 罗文平 应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