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镌刻梦想,奋斗铸就华章。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我们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今天的中国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本台从今天起开设“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专栏,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一块大屏,特色产业尽收眼底;一根网线,各项申请轻松办理;轻点鼠标,村民信息一览无余……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通过数字建设实现了“一屏观全村、一屏管全村”,呈现出数字乡村的崭新面貌。
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武利祥说:“这边是数字平台后台一个服务空间,这边是展示咱们居民诉求,最常使用的是咱们政务帮办,政务帮办里面有咱们的在线申报,点进去以后就有一些服务功能,比如医保办理、盖章证明等等……有人用过这个吗?”
在大临河乡圣水塘村,数字乡村综合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村民详细讲解今年刚上岗的“智慧管家”。这个“智慧管家”根据乡村治理需求量身打造,功能齐全、操作方便,包含信息发布、民生服务、乡村文旅、基层治理等特色应用场景,将政务服务下沉到村、精准到人,切实推动便民服务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到覆盖每一户,村民生活实现数字化。
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村民田治海说道:“咱们这个小程序对村里面的人太方便了,尤其是在外面打工的,学生需要盖章的,在这上面一提交,他们就看见了,不用来回地跑,就能给办好。”
打开“魅力圣水塘村”小程序,“我找村长说件事”、“晒晒我家农产品”“随手拍”等服务一应俱全。与城市的“数字高速”相比,乡村的“数字之路”发展相对较弱,覆盖面和服务面也有限。如何让“数字化”在乡村“适应水土”,应县大临河乡因地制宜优化要素组合,加强数据共享,简化操作流程,不断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
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村民赵福春说道:“你看咱们村现在治理得多好了,有多种设备,卫生不干净了或者别的,就可以拍上照上传,大家都能参与到这个治理当中。”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大临河乡从实际出发,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数字平台,做好“加法”,补好“短板”,发展出集“数字党建、数字村居、数字治理、数字平安、数字惠民、数字产业”30余项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并通过不断宣传推广将平台功能拓展至手机客户端,逐步实现“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的多屏联动,让服务覆盖面向涉及乡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延伸。
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村民王海峰说:“我的大棚是全和手机电脑全都连上网了,就是坐在家里也能看到有什么虫害、缺水、缺肥在手机上我就全能看到,省时、省人,比没有之前安装这些设备的效益提高了三分之一。”
农业“触网”不仅让温室大棚实现了“墒情、苗情、病虫情、灾情”的实时监测和科学管理,昔日的“汗水农业”正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智慧农业”。而且成熟后的农产品也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产业振兴插上“智慧翅膀”,也给基层治理装上了“数智”引擎,推动基层治理走上快车道。
应县大临河乡圣水塘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武利祥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快乡村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让数字化发展在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乡共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崭新动力。
记者:罗文平 张小菊 应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