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近日,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的百亩耐盐碱水稻成熟,进入收割期。
又是一年稻飘香,在薛圐圙乡的罗庄村,100亩水稻喜获丰收,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浪里来回穿梭,到处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金色的稻田中,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杆,秋风掠过,泛起层层稻浪。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从收割机舱门倾斜而下。之后被运往仓库进行晾晒、烘干、加工。
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徐帅说:“今年,罗庄村扩种至100亩盐碱地水稻,预计今年亩产能达到700-800斤,当年可实现村集体26——30万元的收入。同时,我们还组建了集碾米、抛光、色选、包装为一体的的生产线,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稻米品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村民“务工”与“务农”协调兼顾问题。”
近年来,薛圐圙乡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探索破解土地盐碱化的新出路,优选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让荒地变良田。
山阴县薛圐圙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姚建国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水稻种植,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切实提升稻米产量和品质,守护好百姓的“米袋子”,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郭升东 董建帅 赵琪 山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