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迎恩堡和美乡村新样板

来源:据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4-07-29 16:50 0

央广网朔州7月28日消息(记者 张洁)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地处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历史上属于辽金要塞、明清重镇,素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在灿若星河的历史长河中,平鲁作为民族交流的前沿地,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

每年的7月到9月,迎恩堡村就是一片花海(央广网发 池茂花 武建斌 摄)

每年的7月到9月,平鲁区阻虎乡迎恩堡村就是一片花海。阻虎乡的油菜花是最美的丘陵油菜花海,山西和内蒙古交界的外长城脚下,丘陵起伏,公路在其间蜿蜒曲折,路边的上万亩油菜花海点缀在梯田之中,层层叠叠,起伏跌宕,像一串串优美的音符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迎恩堡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村名拥有近500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明正德十二年八月(1517年),武宗皇帝擅出居庸关,以巡视名义游玩于宣府(今宣化),恰逢鞑靼小王子率众入寇大同,连攻不克转攻应州(今应县)。时在阳和(今阳高)的武宗皇帝自恃知兵,便以“总督军务武威大将军总兵官”的名义调兵,亲至应州御敌。双方激战三天后小王子引军退去,武宗皇帝率军直追,“且战且进,追至平虏、朔州等边”。一日黄昏,天起大风,武宗下令停止追击,全军在平虏卫长城内的一个山包前宿营。这座武宗休息过的山包,后人取名“迎恩山”。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增修边堡时,大同镇选择在此筑堡,顺理以此山名取名迎恩堡。

迎恩堡西距长城4公里(央广网发 池茂花 武建斌 摄)

迎恩堡属大同镇分守冀北道所辖西路,迎恩堡连同大同西线的灭胡堡、败胡堡、阻胡堡、破胡堡、杀胡堡、残胡堡、威胡堡、拒胡堡,史称“灭胡九堡”,后将“胡”谐音为“虎”,迎恩堡是当时唯一没有使用“虏”或“胡”等敌字眼来命名的边堡,是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

迎恩堡不仅仅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村落,更是一个生动的边塞文化传承地。在迎恩堡村内,建有一座平鲁文化长城陈列馆,馆内记载了朔州市平鲁区的历史、明长城(平鲁段)的历史、阻虎乡的发展情况、迎恩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等;陈列馆旁边,还建有平鲁县第六游击支队党支部纪念馆,馆内宣扬了大同朔州一代的红色文化。迎恩堡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党支部是诞生于朔州地区最早的党支部,所以被广大党史工作者称为“朔州第一党支部”。

迎恩堡长城陈列馆与朔州第一党支部展馆(央广网发 池茂花 武建斌 摄)

近年来,迎恩堡村以“党建+农旅产业链”为抓手,将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全力打造集红色教育、休闲体验、农旅观光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村庄。

如今的迎恩堡村,硬件设施更加完善,配套服务愈加成熟,依托黄色(油菜花)、红色(红色文化)、灰色(长城文化)的“三色文化”,已逐步发展成为平鲁区“生态好、产业强、人气旺”的和美乡村新名片。

编辑:叶晴